在7月18日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海丝边会上,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总工程师刘晓明在《传承海丝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题的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国海丝遗产包括三个主要类别,由四个主要交流活跃区构成。
刘晓明介绍,按照中国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海丝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一道,开展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全面调查,已经初步掌握了中国沿海各省市海丝遗产分布状况,并提出了中国海丝的区域分布和遗产价值特征。
中国海丝遗产包括三个主要类别:
一是基础设施,包括港航设施、海神祭祀设施及相关管理设施等组成的基础设施类遗存;
南海神庙
二是由代表性窑址构成的生产设施类遗存;
广州西村窑外销瓷器
三是依托海上丝绸之路的人文交往而产生的城址、寺庙、墓葬等产物类遗存。
西汉南越王墓
这些遗存由黄渤海、长江流域、东海及台湾海峡、南海及珠江流域等四个主要交流活跃区构成。
其中:
黄渤海交流活跃区——自秦汉时代起便与日本和朝鲜半岛形成了密切的互动往来。成山头遗址是古代连通黄海和渤海海域的海上航道必经之路;位于黄骅的郛堤城遗址极有可能为徐福二次出海赴今天的日本之前的集结之地;琅琊台遗址所在地在春秋齐国时就出现与朝鲜通商的记载,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在此祭祀。
长江流域交流活跃区——依托长江、大运河等内陆重要水系网络,将海洋与中国广阔内陆生产型腹地相连,产生了自唐宋以来围绕青瓷生产而形成的活跃商品贸易交流。唐宋时期越窑青瓷行销海外,上林湖越窑遗址就是越窑青瓷的最主要产地;长沙铜官窑盛于晚唐,经长江等内陆重要水系运至海港,并行销至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等国。这些瓷器在黑石号沉船、印坦沉船、井里汶号沉船等被发现。在明代,通过郑和下西洋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传递影响,增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文化交往。
东海与台湾海峡交流活跃区——自唐代起便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等地区形成密切的互动往来。这一区域诞生了丰富的文化和宗教相关产物。始建于北宋的湄洲妈祖庙是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妈祖信仰植根于中国东南沿海,并随着中国人的远航而广为传播。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的潮州开元寺,是外来佛教元素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时间最早、融合程度最深入的寺庙之一,还是佛教东传日本的主要中心之一。
南海交流活跃区——地理位置优越,以广州为核心,面向南亚、东南亚,海上贸易活动自秦汉开始活跃。自公元前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建立宫署起,这里一直是海丝的重要节点,贯穿余年,见证了广州片区伴随海上丝绸之路演进历程始终、持续繁荣的历史。海洋贸易活动在南海片区自秦汉开始活跃,珠江流域以广州为中心,早期为途径北部湾地区,直达南亚与东南亚,伴随航海技术的提升,江门、澳门逐步成为珠江流域重要的对外通商港口。南海交流活跃区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政治交往和贸易往来及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部分图由主办方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丽琴
本文来源:广州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