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平岩寺出来,走到海会桥边,莲池之上矗立的一组建筑群,就是万石莲寺。寺院位于植物园狮山半腰,一座刻有“万笏朝天”巨石的下方,因而得名万石岩寺,亦即万石莲寺。
年出版的《厦门名胜摄影大观》中,列出了厦门旧二十四景,“万笏朝天”即为其中小八景之一。
相传,万石山上没有成片植树之前,放眼望去,漫山的奇石巉岩,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若人若兽,蹲伏扑击,千姿百态,各具形象。
其中,有成排的岩石,面朝同一个方向,好像古代群臣参加朝会时,拿着“奏板”在朝拜天子,故得名“万笏朝天”。
每当到了一年之中的多雨季节时,山中云雾缭绕,那些奇峰怪石,飘忽在云雾间,若隐若现,另有一番奇幻景色,所以又有“万石锁云”和“狮山晓雾“的美称。
关于万石莲寺的始建年代,向来说法不一。其一说,万石莲寺相传为唐代开元年间,中原陈氏族人入岛所建,是厦门岛上最早的寺庙之一,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其二说,据清乾隆三年()兴泉永道按察使司朱叔权的《示禁碑》碑文记载称:“查万石一岩创自明季,乃僧维信师祖向定远侯募地建盖。”
定远侯是明末驻守厦门岛的郑联,其总部设在狮山山麓。据历史记载,郑联在厦门拥兵自重,横征暴敛,残害百姓。
南明唐王隆武二年(清顺治七年,)八月中秋,郑成功诱杀郑联于万石山下。由此可见,僧维信的师祖乞地开建寺宇,当在郑联被诱杀之前。
万石岩山上,至今保留下来的不少万石建寺前的诗文题刻,透露了万石造寺前已有道教的宫庙建筑。
其中,明嘉靖年间诗人黄克晦,在题石诗中写道:“结伴遥寻太乙家,巍峨万石映彩霞”,说明明代中期的万石岩,就已成为文人墨客结伴游咏的胜地,而且山上已有道观。
由此可以考证出,万石莲寺,在成为佛寺之前,曾以道观的形式存在过,但正式建寺,应该是在明末,后来又先后历经清康熙年间、民国以及年三次不同时期的重建。
如今,我们看到的万石莲寺的主要建筑群,大多为民国时期与年第三次重建。
走过海会桥,就到了寺院的山门。寺门内侧的对联为“万中添一法,石上悟三生”,“万石”的寺名藏于联首。
走进山门拾级而上,迎面矗立着一座石牌坊,其上镌刻的楹联为“一句弥陀声传鹭岛,千年常住业绍庐山”,是当年弘一法师为会泉法师中兴万石岩寺而写。
石坊左侧,竖有一块《重修万石莲寺功德碑》,记载了民国时期闵中高僧会全法师重建万石莲寺,以及年新加坡宏船法师捐资重修寺院的事迹。
走过石坊,就是寺院主殿大雄宝殿。重檐的大殿屋檐居中,自上而下悬挂着“香光庄严”和“西方三圣”的黑底金字牌匾。
殿内供奉着西方三圣的佛像,因而此地又被称为“小西天”。殿前石阶上的团龙陛石浮雕,十分精美,堪称万石莲寺一处文物瑰宝。
跨过大雄宝殿左侧的月洞门,可见会泉法师纪念室,其后是念佛堂,堂匾为弘一法师所写,当年弘一法师曾在寺内“槐关”闭关三年,并在此堂讲经说法。
堂前有一块名为“聆妙石”的巨石,石上的榕树龙须虬根,榕叉里又有一株寄生树,形成“树包石、树包树”的奇特景观。
“聆妙石”对面还有一块巨石,有石步可以攀登,登上石顶,可览植物园西半园主景、远眺厦门市区的繁华风光。
此外,主殿的背后还有一处观音洞,观音菩萨的石雕像矗立于洞前,左侧巨石上镌刻有《心经》,右侧巨石上刻有硕大的“佛”字,法相庄严。
从寺门前的半月形莲池,到一石雄奇的“万笏朝天”,从山门之上看去犹如居住区的住宅建筑,到独具闽南特色的琉璃屋脊缀饰,无一不彰显出万石莲寺的独特气韵。
万石莲寺,四周巨石林立,很适合镌刻,这里也是万石山石刻较为集中之处,石刻以清代和民国年间居多。其中,乾隆年间诗人黄日纪的题刻赞曰:"鹭江富名寺,万石独称最"。
在寺内行走,除了能见到如林的诗文石刻外,岩石上下也别有一番风光。岩上珍木异树、名花奇草,环绕于建筑四周,绮丽清奇。
岩下幽壑清溪,鸣泉滴翠,尤以“小桃源”洞更为奇绝。相传,此洞为明末定远侯郑联,为自己构筑的“地下别墅”。清康熙年间,施琅进行拓建。
进入洞室,可见积沙为峰,有“水心山骨”、“渔洞”、“隐馨”、“水石生花”、“宛似潮音”及其它多处诗联题刻。
洞深约半里,有石凳石床,可容数十人,中有清泉流注,潺潺声响不绝,石上有“水鸣韶”题刻以志景实。“小桃源”为明代纪许国所题,意指此间风光,类似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
整体来看,万石莲寺的殿堂、亭台、院舍,依山倚岩而建,高低错落,梵宇琳宫,耸立于绿树、白石、碧水之间,宛若缀在碧螺髻上的一颗闪烁辉亮的红宝石,格外伟丽庄严。
万石莲寺一度由宏船法师的女弟子开因姑负责,现聘请比丘尼释向佛为监院,常住比丘尼5人,菜姑5人,居士2人。
这里规模虽然不大,但精巧别致,自成一格,环境清幽雅静,是一处修行的福地,更是殊胜的清修净土的女众道场。
风月书旅,文化旅行者,视图创作人!九州瞰风月,书旅话中国!
风月书旅,带你赏阅别样世界!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