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是中国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通常由从事农业或其他行业的居民聚居而成,历史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太原市现有余个村落,另外市区内还有部分社区也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由村落改制而成。太原存在很多基本同名的村落,通过“大”“小”、“南”“北”、“东”“西、“前”“后”、“上”“下”来区分,也就是所谓的“对对村”。太原道将为大家倒歇倒歇这些对对村。
小井峪VS大井峪
小井峪村地名来历
“井谷”即低下之处,峪即山谷,山谷即“峪”,井峪即环山似在井中。“井谷村”即为小井峪村。由此可见,小井峪村名源于太原西山之“井谷”,出自山川形胜。
据资料载,太原西山地区沟壑密布,元代孛兰盼著《大元一统志》便记载:“板井庙在平晋县西北井谷”;明代《永乐大典·太原府志》“太原县图”和“山川”卷,太原县西北二十五里有“井谷”;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年)版《太原县志》载,“井谷,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司空左深墓,在县北三十里井谷村。”清乾隆版《太原府志》载:“井谷,在(太原)县西北二十五里。小井谷,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大井谷,在县西北小井谷南。”清道光六年(公元年)版《太原县志》地图上标注有小井峪,并记载:“司空左深墓,在县北三十里井谷村。”据年在小井峪村东出土的《龙润及妻何氏墓志》载,永徽六年(公元年),龙润“与夫人何氏合葬于并州城北廿里井谷村东义井村北。”由此可见,小井峪村(井谷村)年前即已存在。公元年,这是目前查阅到的小井峪村历史的最早记载。
本组图片由孟凡岭拍摄
建置沿革
小井峪墓群位于小井峪村东米,年发现到年,曾多次发掘,发现春秋、唐代、宋金、明代的墓葬余座。年出土的《龙润及妻何氏墓志》载:唐高宗李治永徽六年(公元年),龙润“与夫人何氏合葬于并州城北廿里井谷村东义井村北。”《大周故龙府君夫人墓志》载:武周武则天延载元年(公元年),龙寿“即以延载元年八月廿一日,合葬於交城县井谷村东平原”。《唐故处士上柱国龙君墓志铭并序》载: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廿九年(公元年),龙睿与妻张氏“合祔葬於井谷村东北原”。交城,即汉代晋阳古交城之地,隋代开皇十六年(公元年)分晋阳县置交城县,取古交城为名。“井谷村”即小井峪村,据出土文物记载,小井峪村在唐代的各个时期均属于太原(不同时期称之为并州、北都、太原府)的交城县。
五代时间,小井峪村曾后属后唐、后晋、后汉、北汉,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xù)同光元年(公元年)改西京太原府为北京,又称北都,沿至后晋、后汉一直未改,此一时期,小井峪村属北京(北都)。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光义焚毁晋阳城,在汾河之东唐明镇另设平晋县。据出土文物记载,小井峪村北宋时期分属阳曲县盈村和井谷里。金沿袭宋制,小井峪村属河东北路太原府;元代时期,小井峪村先后属太原路、冀宁路。明代、清代小井峪村一直属太原县。
年民国建立,太原县划为5个区,小井峪村属第五区,后阎锡山将太原城内和近郊分为内外八区共16个区,小井峪属太原市管辖的外三区。新中国成立后,年太原市并8个区为4个区,新成立第五区,小井峪村属第五区;年五区改为万柏林区,小井峪村属万柏林区;年小井峪村属郊区人民委员会;年小井峪村属河西区;年3月小井峪村属和平公社;年5月小井峪村属河西区人民委员会;年1月小井峪村属郊区革命委员会;年3月小井峪村属北郊区革命委员会;年9月,北郊区人民政府成立,同时,北郊区革命委员会停止行使职权,小井峪村属北郊区;年5月小井峪村属万柏林区。年5月25日,小井峪村民委员会改制为居民委员会。年至年,小井峪村为小井峪乡政府驻地。
年,小井峪村兴建华峪小区集资住宅楼。年3月20日小井峪社区城中村改造全面启动。
名胜古迹
小井峪古戏台
小井峪戏台坐东朝西,正对小井峪村开元寺(原大王庙),重修于民国三年(年),目前是太原市万柏林区保存的唯一的古戏台,年9月颁布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小井峪戏台以砖、石、木三种材料组构而成,面阔三间,精致典雅,前台两侧建有回音壁,与台面相交呈“八”字形,回音壁上有砖雕“福”字图案。青条石台基高出地面近半人多高,台座上四根红立柱上接枋间的斗拱,斗拱层层出翘、细密繁杂,梁柱间的雀替为木雕云龙,精致而洗练,中间立柱上对联内容为行书“人逢盛世笑口开,好戏连台聚仙来”。戏台为歇山式屋顶,前接歇山卷棚顶抱厦,曲线优美,坡度平缓。歇山卷棚顶抱厦“藻井”为六角形,梁枋饰以淡雅的旋子彩画,历经百年仍色彩斑斓。前后台之间有木屏隔扇,与后台自然区分成功能区。屋顶全覆绿色琉璃瓦,正脊脊刹为二层楼阁式宝顶,两侧为仙人走兽,两端为明黄鸱吻,分别是两个相对的张着大嘴翻卷龙尾的龙,两个龙嘴衔着正脊,给人以威严感觉;歇山卷棚顶抱厦垂脊亦有一对蟠龙垂兽,造型与正吻相似,不过不是龙嘴吞脊,而是脸朝前用脊背顶住垂脊;垂脊下半部有一段正面与山面两个屋面相交在平面上呈45度角的斜向屋脊,即戗脊,戗脊中段为一对蟠龙垂兽,垂兽前排有“仙人骑凤”领头,后有獬豸、斗牛、行什的仙人走兽,雕梁画栋、庄重雄伟之中亦不乏典雅秀逸。戏台前后台门额部彩绘图案有亭台楼阁、文人仕女、园林花木以及文房四宝,中门上绘有古松之下骑鹿的寿星,二童子相伴,一童子捧仙桃,一童子持杖背葫芦,象征年寿人丰,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峪德桥
19年峪德桥落成,应魏满福书记之托写《峪德桥记》
葵巳初春,万柏林区小井峪村始“城中村”改造。历三载,百业俱兴,政通人和,乡民安澜。乃新建“德峪桥”,承村民乡愁于其中,属予作文以记之。
戊戌奠基,己亥峻工。单孔石桥,型如卧虹,桥名峪德,乡愁传承。长滞云烟,生自然以妙笔;久涵气象,衍唐宋之雅风。
春来霏霏轻烟,桥盈淑气,新绿郁葱;夏至风袅月明,烟笼雾集,滴翠流云;秋到清廓气爽,天水碧莹;冬临玉树环桥,人间胜境。仰望西山苍黛,气象万千;俯视清池碧水,心旷神怡。村中乡民,常之于此,纵论古今,谈笑风生。
建桥以载德,书碑以铭恩。赞改革致富之志,赏安居乐业之象。守初心,担使命,旧村改造,砥砺奋进;知民意,办实事,沧海桑田,黎庶欢欣。勤勉奉公践行宗旨,秉燕赵雄风创佳绩;以民为本政通人和,创福满乾坤暖民心。
壮哉,小井峪,活力创新,歌以咏颂!
古树名木
小井峪村现存有三株古树,两株为国槐:小井峪新戏台处古槐编号为C;一株为侧柏,编号为C;还有一株国槐,尚未编号保护。编号为C的国槐位于村内新戏台附近,树围5.7米,树高14米,冠幅14米,支干2根,其中一根在年时遭雷击折断;另一株国槐位于旧戏台附近,直径0.88米,树围约2.76米,冠幅11米,仅存残支1根,长势一般。编号为C的侧柏,树高14米,树围1.15米,冠幅4米,长势茂盛。
小井峪部分图片由孟凡岭拍摄
开元寺
相传始建于唐代,旧称大王庙,原为清代建筑,占地约三亩,山门座西朝东,南北两侧钟楼屹立,正殿三间,北偏殿三间,南会馆三间及偏院一处,寺内供奉观音菩萨、十八罗汉、龙王以及赵氏大王(即春秋时赵氏孤儿),塑像栩栩如生,寺前有两棵千年槐树。20世纪50年代,槐树被砍伐,庙宇及神像又毁于“文革”十年动乱。年,小井峪村委在大王庙原址重建,现名开元寺,二层为寺观,供奉观音及赵氏大王等,一层为老年宫。
魏氏旧宅
位于小井峪村井家巷10号,坐北朝南,里外共三进院,已有百余年历史。北面为正房,面宽五间,一门四窗,三明两暗。大门和一进院已丧失原貌,东南角设置院门,称为“门道”;西南角建有厕所,俗称“茅房”。二门为仪门,门额上有鱼卧莲中的砖雕,寓意为“连年有余”。二进院北房为正房,面宽三间,一门两窗,一明两暗,东西两边为厢房,面宽三间,一门窗,入深不如正房。三进院类同于二进院,面宽五间,一门四窗,三明两暗,东西各三间厢房,内外院之间的通道在东墙位置,二进院正房东侧留有进出三进院之间的过道。二进院、三进院厢房北墙与正房之间留有一定距离,名为“风岔”,俗称“出气”。房屋为砖木结构,以木梁柱支撑横梁,四角以整砖砌成,墙面则外表砖砌,中间有的用土坯构筑,也有用鹅卵石或整砖,窗户装有通顶隔扇屏门,冬季糊上白麻纸防风保暖,夏季取下存放。
古井
村内原有四口饮用水井,一在东庭院,入口甘甜,清末时锅房院还以此水酿酒;一在旧戏台附近,水质尚好;一在老槐树附近,井水口感一般;一在马棚附近,井水口感一般。现存古井位于村内旧戏台附近,标杆为长条青石,上刻年魏国园建造,此井年代极为久远,开创年代无法推算,附近村民祖祖辈辈赖以井水为生。
历史人物
龙润
龙润(公元年-年)是西域焉耆国王后裔。年,在小井峪村东出土《龙润及妻何氏墓志》等龙氏家族墓。据《北史》所载:“且弥王、焉耆国王皆龙姓。”焉耆国为西域小国,龙会当政时,曾击败龟兹王,一时葱岭以东,皆率服,其子龙熙在位时,投降后凉,遣子入侍,渐与汉族相融。《龙润墓志》载:龙润曾祖龙康基,北齐时为青莱二州刺史;祖父龙盆生,为元魏冀州刺史;父亲龙求真,北周为仪同三司;龙润本人在唐代曾任朝散大夫、薛宝府长史、辽州刺史。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幸晋阳,龙润已八十有余,李世民“亲问耆老,诏板授辽州刺史”。龙润所担任的薛宝府长史,主要职责为管理粟特人事务。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粟特人凭借语言天赋,活跃在丝绸之路上,有的当翻译,有的当外交使节,更多的是当商人来往于各国之间。粟特胡人普遍与汉人通婚,逐渐融入了当地汉文化,如焉耆龙氏家族就娶了不少汉族女子为妻,有龙润妻何氏、龙义妻游氏、龙寿妻粟氏、龙睿妻张氏等。龙氏家族,不仅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而且肉体和精神也与汉人融合为一,完全融入到中华文明的洪流之中。《龙润墓志》记载:龙润不仅认籍晋阳,而且四代人埋骨于井谷村。龙润可以认为是小井峪村历史上有史可载的第一位著名人物。
魏达三
魏达三(-),小井峪村人,小学文化,中共党员。新中国成立以前便是闻名乡里的种菜能手。年冬,市委号召近郊大力发展蔬菜生产,魏达三如鱼得水,带头组织互助组,率先成立了常青蔬菜社,担任了首任社长。他先后从东北、南方及北京、山东等地引进或自己动手培育了数十个蔬菜新品种。年,常青社菜田亩,已有51个品种,平均亩产达公斤。不仅在太原遥遥领先,而且为华北地区积累了蔬菜多品种、高产量的宝贵经验。在长期种菜实践中,魏达三摸索出排开播种、阳畦覆盖、营养杯育苗;总结出控制鲜菜生长期,使之能够均衡上市的新技术。他大搞科学实验,最早兴建温室,开辟四季常青菜园。他领导的常青蔬菜社,20世纪50年代末,年供应城市各种蔬菜多万公斤,成为市郊最早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魏达三被评为年度山西省农业生产模范,年度山西省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年度山西省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年2月被授予山西省农业劳动模范;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年参加全国群英会,两次受到国务院嘉奖,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并当选为省、市人民代表,事迹编入《山西农业劳模录》《中华劳模大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创业功臣大典》。
小井峪集市,孟凡岭拍摄
大井峪村地名来历
大井峪,据清《太原县志》载,该村位于山谷之地,狐爷沟之口,因村中原有一口小井,不足饮用,村人打一眼大井,故取名大井峪。
建制沿革
年划归太原市郊区。年改属小井峪人民公社。年划归河西区。年6月,划归市政府领导直属的和平人民公社,归小井峪管理区。恢复为小井峪农村人民公社,划归新恢复的河西区。年再归郊区。年划入北郊区。年建小井峪乡归其所辖。年1月,太原市行政区划划归万柏林区,属小井峪乡。年3月,万柏林区行政区划归小井峪街道办事处所辖。年5月8日,改为大井峪社区,隶属万柏林区小井峪街道,东与沙沟村相接,南与聂家山村为邻,西靠西北环高速公路,北接迎泽西大街。全村总户数户,人,区域面积1.33平方公里。
来源:太原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