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资源 >> 正文 >> 正文

泉州申遗为什么是宋元,而不是明清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2/11/9
如何控制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5848906.html

7月25日,正在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喜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申遗”成功!

恭喜泉州!不过,仔细看泉州“申遗”的项目名称,问题来了:泉州申遗,为什么是宋元,而不是明清呢?

这事儿,得从泉州历史说起。

1、泉州港的诞生

泉州地在闽南,数千年前,古越族的先民们,便已经生活在这里。

那时候的泉州,与海洋贸易无关,先民们多以采集、狩猎为生,过着自给自足又自由自在的生活——直到北方汉人南下。

开元寺双塔——古老泉州的象征

北方汉人的南下,始于秦始皇南征百越,但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动乱,无疑是汉人南下的高峰。

西晋末年,司马氏王族为争夺皇位,引北方游牧部族入中原,最终导致了“五胡之乱”。随着西晋灭亡、东晋建立,大批汉人南迁,他们带着先进的农耕技术,向南方腹地开拓,原本地广人稀的闽南,逐渐形成乡镇、形成城市……

泉州石笋——犹太教遗物

唐朝初年,唐廷在闽南设置了泉州——泉州,就此诞生了。

此时的泉州,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北方汉人与古越族人已经融为一体,农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一个问题摆上了台面:泉州可耕种面积有限,本地粮食产量不足以养活本地人口,怎么办呢?

既然耕地有限、人口富余,那,没有地种的人就尝试一下商业(海洋贸易)吧!于是,泉州港就这样诞生了。

泉州的商业(海洋贸易)兴起之后,当地官府颇为重视,专门将市政府从晋江中游迁到晋江下游——方便出海。

公元年,“安史之乱”爆发,随之而来的,是长达两百多年的藩镇割据。面对离乱的中原,北方汉人又一次大举南下——他们中的一部分,从此定居在了泉州。

人口的迅速增长,为泉州带来了更大的生存压力,更多的人需要转向商业,以求得生存——在这样的背景下,泉州港的实力越来越强。到了唐朝中后期,泉州已经成为国内几大出海港口之一,在海洋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了。

灵山圣墓——泉州穆斯林的圣地

2、宋元泉州:海洋贸易的枢纽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一场“黄巢起义”,吹响了大唐灭亡的号角。乱世之中,唐朝海洋贸易重镇——广州,饱经战火,实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而泉州则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此时,海洋贸易依然在继续,泉州便逐渐在一众港口中脱颖而出。

宋哲宗元祐二年(),朝廷批准,在泉州设立市舶司——这意味着,泉州从此成为一个独立的海港,与此前的海洋贸易第一港——广州,有了平起平坐的地位。

市舶司遗址

北宋的泉州港,已经相当繁华,但还没有一骑绝尘的实力。

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兵攻入汴京,北宋灭亡。不久,宋高宗赵构继位,南方的历史进入了南宋时期。

绍兴八年(),南宋正式定都杭州。历史上,第一次有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其首都离泉州如此近,杭州-泉州之间的人员、物资往来,较过去便捷得多,从此,泉州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南宋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海洋贸易,本不是泉州人的“第一选择”,他们为求生存,不得不在农业之外,以商业作为谋生的手段。但到了南宋时期,泉州港的货船“梯航万国”,通过海洋贸易,获得了极大的利润。

而此时的南宋,丢掉了淮河以北的半壁江山,财政收入锐减,必须要借助海洋贸易来填补财政赤字。于是,以泉州港为枢纽的海洋贸易,成了南宋的“国策”。

南宋朝廷,一方面为了鼓励海洋贸易,一方面也为了监督、控制泉州港的番汉商人,将大批皇室宗亲迁到泉州,还专门在泉州设置了管理皇家事务的机构——南外宗正司。

南外宗正司遗址

13世纪,蒙古铁骑席卷欧亚大陆,最终在13世纪末征服了中国,取代南宋,建立元朝。

元朝是一个地域辽阔的世界帝国,其统治者有着雄视天下的博大气度。在元朝统治者眼里,泉州这个前朝的海洋贸易枢纽,地处帝国统治的边缘地带,那么,不妨保留她港口的地位,让泉州港继续为帝国服务吧!

于是,由宋入元,泉州不仅没有衰落,反而变得更加繁荣,逐渐迎来了封建时代的顶峰。

德济门遗址

宋元时期,治理泉州的长官,虽然由朝廷任命,但却无不尊重泉州的风俗,和泉州港的商业文化。这次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九日山祈风石刻”,便是一例。

九日山祈风,本是当地民俗,可南宋官员不仅没有斥之为“淫祀”,反而在尊重的基础上,完善了一套为海洋贸易祈福的典礼仪式。在祈愿的文章中,官员们总是非常诚实:惟泉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

这话说得再直白不过了,养活泉州几十万口人的,不是别的,正是海洋贸易!对海洋贸易这衣食父母,自然是要恭恭敬敬的。于是,祈风之外,天后这尊海上航行的保护神,也被官员们供奉起来,勤加礼拜……

九日山祈风石刻

宋元时期的泉州,经营着半个中国的海洋贸易,这样的宏大,不仅能让地方官员改变对民间信仰的态度,同时也能给城市带来一种全球性的视野。

如果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下去,可能今天的泉州,便会成为英国伦敦、美国纽约那样因港口航运而兴起的国际大都市……

天后宫内景

3、明清泉州:无处安放的香火

可是,泉州最终衰落了。

元朝末年,泉州地区经历了十余年的战乱,战火将泉州城的繁华毁于一旦。不过,这不是泉州衰落的根本原因。

由元入明,国家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明帝国的统治者,需要人们“克己复礼”,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勤劳地耕作,而不希望百姓萌生“经商致富”的想法。在这个大背景下,因商业而兴起的泉州,其衰落已无可挽回。

开元寺细部——斗拱

明朝时,泉州可耕种资源已经基本开发殆尽,海外贸易又被禁止,由此带来的生存压力,迫使人们开始“冒险”。

泉州人的“冒险”,无非两种:一种,漂洋过海,去东南亚一带做“华侨”,寻求发展;另外一种,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做海盗!

照理说,做海盗危害帝国统治的安全,自当禁止,可去海外发展,似乎与明王朝的安全无涉,而且还能将大明的影响力远播异域——朝廷应当嘉奖才是!可事实,常和想象的不同。

宋代的跨海大桥——洛阳桥

当时,在西班牙殖民者于菲律宾肆意屠杀中国海商的惨案发生后,明廷竟然在与西班牙的交涉文书中这样说:

中国四民,商贾最贱,岂以贱民兴动兵革?又商贾中弃家游海,压冬不回,父兄亲戚,共所不齿。弃之无所可惜,兵之反以劳师……

这些“华侨”,因为泉州生存压力太大,朝廷又禁止正常的海洋贸易,逼不得已才背井离乡、远渡重洋。朝廷倒好,一句“弃之无所可惜,兵之反以劳师”,不仅不声讨西班牙殖民者的原罪,反而责怪这些“华侨”背井离乡的动机。

这样的时代,泉州能不衰落吗?

泉州清净寺内景

从此,泉州港再也没有了宋元时期的繁荣:曾经接待外商的贸易官员,告老还乡,不问世事;曾经“梯航万国”的商船,停在港湾,慢慢生锈……

从此,泉州失去了通过海洋贸易、逐步发展成现代化大都市的先机,逐渐变成一块记录海洋贸易盛况的化石……

泉州港,本是中国通往世界的一扇窗户,中国人自己在明清时期把它堵上了。

等这扇窗户重新打开时,已经到了19世纪中期。

年,当英国军舰游弋在长江上时,清政府被迫同意,赔款、割地,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与欧洲人进行海洋贸易。

静谧的安平桥

这次泉州“申遗”,之所以是宋元,而不是明清,便是因为:宋元时期的中国,曾经以泉州港为枢纽,通过海洋贸易,连通着世界。而这种开放、包容的心境,在明清时期戛然而止。

本来,我们已经站在如此开放的世界舞台上,却自己把这扇大门关上。重新打开它的,不是我们自己,而是欧洲列强的枪炮……

泉州古城

千载而下,往事悠悠;

闭关锁国,能无鉴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4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