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新闻 >> 正文 >> 正文

禅宗大德故事11集,法海定慧等持,神会少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5/3/20

大家好,上集我们介绍了法达禅师的故事,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法海禅师和神会禅师。韶州的法海禅师,他是六祖惠能大师的法嗣,广东韶州曲江县的人,他和《白蛇传》中的法海不是同一个人,《白蛇传》中的法海比这个晚一百多年以后,是唐代名相裴休之子,俗名叫做裴文德。因为裴休信仰佛教,就亲自送儿子出家了,后来成了一名高僧。而韶州的法海禅师,是惠能大师的弟子,《坛经》就是由他整理而成的。

据《坛经》中的记载,法海禅师的悟道经历是这样的:他第一次见到六祖的时候,法海禅师问道:即心即佛,愿垂指谕。意思是“即心即佛”,究竟是什么意思?请师父给我讲解一下。“即心即佛”这个问题是佛法常见到的一个问题,法海提出这个问题也不例外。

六祖大师说道: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这个问题如果要我详细解说,那时穷劫不尽的。我给你说一首偈语吧,于是六祖说了一首偈语: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六祖的回答中,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这里的前念不生即心,这个从心的本体上来讲的,也就是无念。无念为体,后念不灭即佛这一句,说的是用,无念为体,无不念为用,因为我们的这个灵明觉知的本体,是清净湛然,可以活泼泼。应用自如的,它并不是一个死东西。合起来讲,也就是不生不灭。什么「不生」?前念不生,这是我们真心本体;什么不灭?后念不灭,这是我们真心的作用。这也是解释什么叫即心即佛。再引申一下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下真如自在。

六祖后面又说了一首偈颂,提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也是说定和慧的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定为慧之体,慧为定之用。久定而发慧。定慧又是一体,可以互相转化的。做到定慧等持、意中清净,也就是明心见性的境界了。

法海禅师听了六祖的开示,非常欢喜,不由得恍然大悟,当时他高兴地也写下了一首偈语,是这样的: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法海禅师的故事就这么多记载。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荷泽神会禅师的故事。

神会禅师,他是湖北襄阳人,俗家姓高。自幼学习儒家和道家的经典,后来知道了佛教的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就辞别了双亲,投奔到了襄阳的国昌寺,跟随颢元法师出家,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背诵经典,易同反掌”。可见他的智商是很高的,后来他又投到了当阳玉泉寺神秀禅师座下,学法三年。

随后神会禅师又离开了玉泉寺,南下广东来到了曹溪,跟着六祖学习南宗的顿悟法门。当时的神会禅师已经是六祖座下十大弟子之一,因为年龄较小,被称为“神会小僧”。关于他的悟道因缘,《六祖坛经》中是这样记载的,当时,神会禅师才十三岁,还是个沙弥,他一路风尘仆仆,来到了曹溪,礼拜六祖。

六祖说道: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六祖的这些话都是禅宗的机锋语。他对于所有来参学的人都很尊重,哪怕你是一位小沙弥也不例外,照样称为是善知识。六祖的意思是,善知识!你从那么老远辛苦地来到我这里,是否带来了根本?如果将‘根本’带来了,就应该认得主人公,你不妨试着说说看。

六祖这里的根本,指的就是我们灵明觉知的本性。也就是本来面目,神会说道:我以无住心为根本,‘见’就是主人公。这种回答,其实并不是神会自己的见地,他并没有证得,而是随随便便说的,因为他以前在神秀大师那里听了很多,这种口头禅他随口就来,因为他年龄小,却很聪明。

六祖一听,自然知道怎么回事,说道:你这个小沙弥,怎么可以如此轻率地讲话呢?神会却反问六祖道:和尚您坐禅,到底是见还是不见呢?六祖听了以后,拿起了拄杖,打了神会三下,问道:我打你是痛还是不痛呢?神会回答:也痛也不痛。六祖微微一笑说道:我是也见也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也见也不见呢?

六祖回答:我之所见。常见自心的过错。不见他人的是非好坏。所以说也见也不见。你说也痛也不痛又是怎样的呢?你如果不痛,就和木石一样;如果痛,就和凡夫一般,会生起瞋恨心。你前面问的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你连自己的自性都还没有见到,还敢这样在我面前戏论、开玩笑啊?

神会听了六祖的这一番话以后,知道自己错了,就向六祖顶礼忏悔。因为神会年纪很小,确实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小沙弥,所以六祖对他是又喜欢又器重。六祖又说道:你如果是心迷,不能见本性,可以向善知识问路。如果心有所悟,自见本性,就可以依法修行。

你现在自己都迷惑颠倒,反而问我见与不见。我见性与否,我自己当然晓得,岂能代替你见性?更不能代替你破除愚迷?反过来你如果是自己明心见性了,也是代替不了我的啊。

神会听了以后,心中十分喜悦,再次向六祖顶礼,心想:六祖真是一个大善知识啊,历劫难逢。今天既然有缘得遇,我要不惜身命!好好跟着学习。从此以后,他就留在了曹溪,侍奉六祖,不离左右。

有一天,六祖上堂,告诉大众说:“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得否?只见神会禅师从大众当中走了出来,回答道:这是诸佛之本源,是神会之佛性。六祖诃斥神会道: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六祖的意思说;已经跟你说没有名没有字了,你还把它叫作本源佛性。你以后即使有个茅蓬立足之处,也只是一个将佛法作为语言文字知解会意的宗徒罢了。在这里六祖看起来是责备神会,其实也是对他见地的一种肯定,神会的答案都是正确的。提到把茆盖头,这是六祖大师认为神会将来会做出一番弘法的事业。

据《宋高僧传》的记载,六祖入寂以后,神会禅师离开了曹溪,前往北方洛阳弘扬惠能大师的顿教法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神会功不可没。神会禅师一生弘扬六祖大师的宗风,主张单刀直入、直了见性,提倡以“无念为宗”。到了公元,神会禅师寂于荆州的开元寺,春秋七十五岁,著有《显宗记》传世,被人称为是荷泽神会。好了,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1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