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新闻 >> 正文 >> 正文

孙悟空真的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浅谈孙大圣的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5/3/16
刘云涛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19/5387123.html

灵魂小书童(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抄袭、搬运必究)

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不仅受到了华人的喜爱,也成功引起了外国人的兴趣。特别是孙悟空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这个设定,着实让人感到新鲜,不过孙悟空真的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吗?专门研究过的学者会有各自的答案,接下来就跟大家细说一下。

一、大圣身世考察之缘起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大唐西域记》,它与《西游记》这个名字非常的相像,其实《大唐西域记》出现在唐朝初期,而《西游记》出现在明代中期,它们之间相隔了年。不过书中出现的孙猴子的身世,根据现有的史料显示并没有人对此发出疑问。

直到鲁迅深入研究古代中国的小说,才提出了孙悟空是从哪里来的疑问。并且鲁迅认为唐代小说《李汤》里面描述的淮水水怪无支祁,就是《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最初原型。

二、“本土说”的史料依据与文化渊源

鲁迅作为“本土说”的创始人,他所提及的无支祁和其相关经历,其实出自《唐国史补》记录的“楚州有渔人,忽于淮中钓得古铁索,挽之不绝,以告官。刺史李汤大集人力引之。索穷,有青猕猴跃出水复没而逝。后有验山海经云,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

到了宋代,关于无支祁的传说演变为: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窬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禹授之章律,不能制;授之乌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

无支祁不仅拥有高强的本领,还自带“金目雪牙”,需要大禹跟它打上三场才能将它收服,说到这里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呢?因为这个时期对无支祁的相关描述,已经接近于《西游记》所写的内容了。

那么中国古代为什么这么热衷使用猴子的形象呢?从我们最熟悉的十二生肖说起,在《论衡物势篇》里记载的有“申,猴也。”带有长寿的寓意。而《抱朴子》中还提到:“猕猴寿八百岁变为猿,猿寿五百岁变为玃,玃寿千岁。”如果从字形上来看的话,“猴”与“侯”非常的相似,就连字音也是相同的,所以“猴”还有封侯的意思,承载着古人对前程似锦的愿望,颇有几分美好的寓意。

并且中国文化中带有猴子的故事也非常的多,比如早期一点的《庄子》,其中就把猴子称作“狙”,还讲述了猴子朝三暮四的故事:狙公赋芋,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到了元代,也一直有猴子作为反派出现的故事。

三、“外来说”与其困境

同样研究古代中国小说的胡适先生,后来对“本土说”提出了异议,他是这么说的:“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在印度最古的记事诗《拉麻传》里寻得一个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影了。”

现在被翻译为《罗摩衍那》的《拉麻传》,文中提到的猴神哈奴曼和孙悟空的形象极为相似,但能够说明两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的史料并不丰富。加上印度教和佛教在印度十分对立,所以在佛教传到中国之后,与之对立的印度教的著作更难进入中国了。

不过这仅仅是一个案例,并不意味着孙悟空没有受到外来元素的影响,毕竟在佛教中,就有很多关于猴子的故事,并且都是融入在佛教体系中的。所以孙悟空的形象不能一概而论说成是由中国本土创造的,这些印度教和佛教记载的内容,都在显示出孙悟空与文中描述的猴子和相关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四、“混血说”和新发现

还有研究过中华文化的季羡林先生也曾表达过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孙悟空接受了多种文化,最终形成了融合多种文化,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性,当代的很多学者也颇为认同。

那么季羡林先生是如何形成这种观点的呢?他在《罗摩衍那初探》书中就提到过,孙悟空的形象借鉴了《罗摩衍那》,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增添了一些和无支祁有关的特征。而且还有另一个学者蔡铁鹰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也认为《西游记》是在历史长河中演变而成的,自然就受到了不同阶段的文化的影响,所以孙悟空是一个综合性形象。

除了以上学者有研究之外,何卯平和宁强还将位于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猴行者浮雕、宁波《五百罗汉图》中的猴行者、敦煌石窟壁画上描绘的猴行者相互参照对比,经过严格的考证之后,认为敦煌石窟壁画上描绘的猴行者,更接近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并且在敦煌的壁画中,不止一处出现了猴子的形象,例如在现存的六幅《取经图》中也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并且是以猴头人身的结构,搭配秃顶呈现的,同时手里还握着一根棍状的兵器,就连充满经典“西夏式”特点的“手搭凉棚”动作也被描绘得活灵活现。

其实瓜州石窟中发现的猴行者形象,受到了西夏国的民俗文化影响,才会有头顶髡发的样子,

而它手中的棍子,也是西夏或西域地区游牧民族常常会使用的兵器。猴行者头上的发圈像极了西夏的束发,这些形象特点都跟《西游记》里描述的孙悟空形象高度重合,这也为金箍棒和紧箍咒的出现找到了合理解释。

并且瓜州境内出现的这一猴行者形象,也是当时的西夏人民,根据流传已久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第二话里的白衣秀才来塑造的英雄人物,充满了手持兵棍、头顶发圈等西夏民族色彩的特征,后期还随着西夏水月观音范式形成时期不断向东吸取灵感元素,最终定型成为“美猴王”的样子。

不过我们在查找史料的时候,要注意猿猴有猕猴、狾胡、沐猴、猱、狙、独,蝯、马留等等别称,特别是在看到“马留”这个别称的时候,你要知道它的来历,因为胡俗里把养在马厩里的猿猴称为马留,认为这样做可以辟马病,所以尽管“马留”带有马字,但指的却是猿猴。而这种饲养方法,就和《西游记》中孙悟空任职的避马瘟职位有所关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