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严寺东南方向不到一公里的地方,矗立着大同另一座著名寺院——善化寺。善化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年—年),初称开元寺,后晋时称大普恩寺,辽保大二年(年)毁于战火,金代重建,明正统十年(年)改称善化寺。
大同善化寺平面图与华严寺的坐西朝东不同,善化寺采用了中国传统寺庙的坐北朝南布局,整座寺庙只有一条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琉璃照壁、山门(天王殿)、三圣殿、四大菩萨殿和大雄宝殿。
善化寺五龙壁善化寺门前立有一堵一字型琉璃五龙壁,烧造精美,色彩华丽。该照壁建造于明万历年间(年—年),原在大同兴国寺门前,年拆迁至此。发现不少古城在保护历史建筑时,都采取了把一些单体建筑,譬如牌坊、照壁、亭、阁、桥等迁移至古建比较集中的地方,统一进行保护的方法。笔者认为,这种办法比较可取,但应该统筹考虑,避免把一些古建迁移到不恰当的地方,使整个古建群不伦不类。
善化寺山门善化寺山门同时兼有天王殿的功能,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门前有小型月台,檐下悬“古善化寺”方匾。该殿为中国现存最大的金代山门,但继承了唐代建筑的基本风格,“唐风”依然。
善化寺三圣殿善化寺三圣殿重建于金天会六年(年),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檐下悬“三圣殿”竖匾。方匾和竖匾是唐代匾额的特点,与后世多为横匾有所不同。殿内供奉“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殿内保存的刻于金大定十六年(年)的“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记述了善化寺的重建过程,是研究善化寺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三圣殿屋檐下状如盛开莲花的大斜拱是唐代建筑的标志性构件,至金代达到完全成熟期,故此成为考证一座建筑是否为金代建筑的主要依据。
善化寺普贤殿在三圣殿西北紧挨垣墙,有一座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重檐歇山顶的两层楼阁,这就是普贤阁。根据最新的考证结果,普贤阁应该建于唐贞元二年(年),就时间而言,是现存仅次于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年)的第二早唐代建筑。与普贤阁相对的文殊阁在民国年间被烧毁,现有建筑为近年补建。
善化寺大雄宝殿善化寺大雄宝殿为辽代建筑,构筑在三米多高的砖砌台基上,面阔七间,单檐庑殿顶。殿前月台前沿处立有一座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四柱三门三楼歇山顶木构牌坊,两侧各有木构钟鼓亭一座。殿内佛龛上端坐五方佛,高度超过4米,法相庄严,气宇轩昂。东西两山为金代所塑二十四诸天泥塑,均3米有余,体态丰伟,神情各异。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