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泉州网
人物简介
陈祥耀,字喆盦,出生于年,福建泉州人,祖籍惠安。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毕业,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名誉理事,中国韵文学会、福建省诗词学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其著作已刊行的有《五大诗人评述》《中国古典诗歌丛话》《喆盦文存》《喆盦诗合集》《唐宋八大家文说》《清诗精华》《哲学文化晚思录》《喆盦书法选》《陈祥耀文史类稿》等。
台海网1月15日讯据泉州网报道今年,泉州知名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陈祥耀先生将迎来百寿华诞。日前,泉州孔子学会、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百龄教授陈祥耀与国学研究座谈会”,就陈老先生的治学、处世、授业、修身之道,以及其在学术研究、诗词、书法等方面的建树进行了阐述与分享,同时表达了对陈老严谨勤勉、诲人不倦精神的崇高敬意。为此,本期“温陵志”推出特别报道,与诸君共同回顾陈老的百年履痕与不朽奉献。
祥耀先生崇尚严谨治学
求学:觅典搜经苦下功
陈祥耀,字喆盫,年出生于泉州市惠安县前坂村。年,父亲陈其荃(字垂亭)便带着一家老小,徙居泉州城内。但当时的泉州城并不太平,土匪出身的高为国、陈国辉等军阀的部队,时常在城内乱捕滥杀、勒索民财,搞得人心惶惶。所幸,陈其荃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在祥耀五六岁时便亲自教他习读《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通行简本)》《昔时贤文》《论语》《孟子》等书,使祥耀在纷乱的社会大环境下,依然能伴随着琅琅的读书声,迎春送冬,茁壮成长。
陈祥耀9岁时才上小学,初读“西隅小学”(读两年),后来换校至“佩实小学”(读一学期),再后来又上了“孟群小学”,他开始对学习有了较高的兴趣与热情。读小学时,陈氏长房一位从伯父时常到他家住。这位从伯父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读古文的声调特别好。有一天,他读欧阳修的《秋声赋》给小祥耀听,一下子就把祥耀给“听醉”了,沉迷于这抑扬顿挫变幻、高低起伏有致的朗诵音中,久久不能自拔。为了接触更多古文,兴头上来了的小祥耀索性到南俊巷桂坛巷口的一家老书店内,买了两部《古文精言》和《古文析义》来自学。不久,又买了《楚辞》《左传》《东莱博议》《陶渊明集》《古唐诗选》《唐诗三百首》《唐人万首绝句选》等,甚至连清人吴锡麒的《有正味斋骈体文集》都买来学习骈文,算是自觉地与儒学“撞了个满怀”。
年至年春季,祥耀就读于泉州梅石书院昭昧国学讲习所,校长是泉州名流、清末进士吴增先生。讲习所初办时,分预科和暂设特科。特科旋改正科,收初中毕业生;预科则收小学毕业生。祥耀年小学毕业,因兴趣缘故不入初中而投考该校,成绩优异,被破格录取正科。在这里,祥耀不仅学习古典诗文、中国文学史,还潜修音韵学、国画、书法等课程。同时,也接触到不少新文学作品,读了鲁迅、茅盾、周作人、林语堂、老舍、巴金等人的专著。在哲学方面,如梁漱溟、张东荪等人的译著,汉译的西方哲学史或专著,也在他涉猎的范围,对增广其视野有不小的帮助。
年,祥耀考入位于上海英租界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上海分校”(简称国专沪校,下同),师从唐文治、王蘧常、钱仲联、吕思勉、周予同、蒋伯潜、郝昺衡、鲍鼎、胡曲园、朱大可诸先生,致力经、史、子、集等学问。唐文治,号茹经,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在清末,唐文治以农工商部侍郎署理尚书,丁忧后辞官在上海兴办工业学校、南洋大学,他担任工业学校、南洋大学校长十余年。眼睛失明后,在助手的帮助下,又创办无锡国专,担任校长,亲自任教多门课程。祥耀修过他执教的《论语》《孟子》《易经》课程。有一次,唐校长在祥耀的《易经》考卷上批有“吾道其南”四个字,足见其对祥耀的赏识与关爱;钱仲联,号梦苕,浙江湖州人,徙居江苏常熟舅祖翁同龢家,年以第一名毕业于无锡国专,曾在上海大厦大学任教。年,他返回母校无锡国专执教。年之前,他已连续发表《梦苕庵诗话》《梦苕庵诗集》《人境庐诗草笺注》(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等书,成为知名教授,后被尊为国学大师。祥耀先生就学期间,修过钱仲联先生的“基本文选”“诸子概论”“诗文习作”课。在“诗文习作”课上,钱老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诗文必须在课堂上写,当场交;未完卷的草稿要由他签名,补交时和誊正稿一起交。祥耀任过班长,与钱老接触较多。他的《怀人绝句》怀钱老的诗是:“瘦刻偏能雄丽兼,虞山(指钱)诗格最精严。别来多少沧桑恨,犹自心香瓣礼添。”抒发其尊敬师长的情怀,赞美钱先生“瘦刻、雄丽”两兼的诗格。后来,祥耀在阅读了钱老所著《梦苕庵诗存》后,更觉其诗“气势特盛、词句特精”,真是“以杜韩之健骨,含义山之深情”,读后极有启发。
年,因受抗日战局影响,祥耀返乡担任泉州晋江县中、建国商校教师;年重赴国专沪校完成学业。在国专沪校的日子,他一门心思地听经史、读典籍,搜寻鸿儒巨子遗留下的青史名册,打捞中国儒学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简直像“上了瘾”似的。其学识因此大增,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陈祥耀先生是研究弘一大师的重要专家
李叔同的嫡孙女李莉娟拜会陈祥耀先生
执教:功宏化育陶英隽
“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中国是一个讲究师道传承的国家,而祥耀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也是当一位肩担道义的人民教师。年底,祥耀重返泉州。年,他进入时设泉州的“海疆学校”担任讲师。当时的“海疆学校”是国民党见抗日形势好转,急于培养台湾、南洋等地的教师和公务员,在泉州地区开办的专科学校。该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学生待遇优厚,不收伙食费、学费,又补贴衣服费。但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台湾不愿多接收毕业生,南洋也不容易派遣进去,所以学校二年制停办,改办一般大专学制,预科读两年,本科读三年。祥耀进校时,是二年制办最后一学期,新学制初办时。初进海疆学校时,祥耀教“诗选”“中国文学史”“文学概论”三门课,二年制停办后,只教后面两门。“中国文学史”“文学概论”都自编教材,用的是“纲目体”,“纲”写自己的话,“目”主要根据材料来写,颇简明适用。年,海疆学校停办,秋季,祥耀转到省立晋江中学(今泉州五中)任中文、历史课教师。年秋季,调到福州,在福建师范学院任教,短期先教“现代文选及习作”课,后长期教古典文学课。
三尺讲台,规矩方正,而祥耀却将它视若一条通衢大道,在这条道路上他竭力引导学子们步入滋润华夏两千年的儒道,同时也做锤炼学生品格的引路人。由于长期从事与古典文学相关的教学活动,祥耀有意识地广览古今名家的专集,扩展眼界、提高认识。他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观念:认为写“文言文”,短句、偶句、说理可学魏晋,长句、奇句(单行句)、抒情,宜学唐宋;两者相融,可得兼美。要说新理,则章(章太炎)、严(严复)可学。祥耀不仅把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也自撰论文详加阐述。他在《我国古代散文三种特殊的语言功能》中,认为古代的“文言”,是一种提炼的“书面文学语言”,它极富音乐性,是“吟诵性”语言,不是可以大声呼喊的“朗诵性”语言,带有自然的节奏感。总结古代的“文言”有三种为现代白话文所不能达到的功能:第一,是可以朴素直陈而不会失去文学感染力的功能;第二,是由语言的倾泻所形成的气势雄伟的功能;第三,是由语言的音节所形成风神跌宕的功能。这些观点对于青年们更好地理解、领会古代“文言文”的优美之处,帮助极大。
长期在高校教授古典诗词,祥耀对我国诗词的创作成就、历史发展及其理论体系,都作了系统的阅读和深入的研究,并形成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在《中国古典诗歌丛话》一书中,他以先秦至南北朝诗话、唐诗话、宋诗话、金元明诗话、清诗话等五个章节,博采历代诗家名篇名句,以诗话的形式,全面、公正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既是一部中国古典诗词历史的缩影,又是他潜心中国古典诗词理论研究过程的缩影。
祥耀崇尚谨严治学,对于古典文学教学工作,他有两点深刻体会:其一,教师讲课,必须按《大纲》讲透重点,完成进度。不可拉扯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佚闻,为求生动、新鲜以博学生的欢赞,而使他们不能明确、深入地掌握学习重点。教学要为学生设想,要扎实。数十年后还受学生感念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教师;其二,分析文学作品,有八字经验“浅者深之,深者浅之”。作品的深刻性,要讲得明白易懂,以己的“昭昭”,使人“昭昭”,不可以己的“昏昏”,使人“昏昏”。从进入福建师范学院那一刻开始,直至退休,数十年的时间里祥耀都没有离开学院讲台,在青灯黄卷之间苦乐皆享。他的身上真正体现出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道传承。
教师生涯中,祥耀培养的后起之秀灿若星辰,譬如复旦大学蒋凡教授,南京大学叶子铭教授,东南大学陈笃信教授,澳门大学施议对教授,厦门大学的李如龙、庄钟庆教授,泉州华侨大学杨翔翔、庄天山、蔡灿峰教授等等,都是他的得意弟子。祥耀教授也常以自己的门生有所成就为傲,贤达汇聚、俊才星驰,这原本就是他登临杏坛最想看到的画面。
陈祥耀先生致力国学研究,建树多影响深。(吴拏云摄)
创作:诗精笔劲臻妙境
“横斜落纸两三枝,此是风前雪后姿。爱写寒花清瘦样,似侬形影似侬诗。”这是陈祥耀15岁时所作的《自题画梅》诗,虽是少年习作,却有老成风范。时光荏苒,如今的祥耀先生早已是诗坛名宿,其古体诗歌创作《喆盦诗合集》已由北京华艺出版社于年刊行;《喆盦八十岁后诗附词》于年12月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祥耀先生在诗词创作中,重视“意境”,追求“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取径接近“诗界革命”派的黄遵宪,以反映新时代主旋律、重要事件、社会现实等为主导。他的诗词强调面对时代、反映现实。中国古代的“诗教”中,有所谓的“美刺”传统。“美”指的是歌颂现实的光明面,“刺”则指的是揭露现实的黑暗面。祥耀认为,诗人要求站得比现实更高,所以古代传下来的诗歌,以“刺”类为主,诗人贵在能看到一般人不易看到的地方,能指出现实的“不足”以启示改进的方向。诗人写诗,可以有“美”有“刺”,不应该只提倡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
在《喆盫诗合集》中,各体皆备,有大量的咏史、咏物、论诗、纪游、酬答、题赠、悼念等题材的诗作,而贯穿诗集始终的思想核心是爱国、爱民精神。成作于年的《抗敌行》抒发抗敌意志、爱国情怀,作品以“芦沟桥上悲风起,举国甘心杀敌死。置之死地而后生,吁嗟抗敌从此始”开篇。接着写后来各次重要战役,直至抗战胜利后的感想为止。它是当时发表最早的反映抗日战争史事的鸿篇巨制,先刊于《泉州日报》,后转载上海《大公报》、南京《国防月刊》。《观白门啼鸟图》云:“披图不辨去来今,恍听啁啾出上林。旧梦六朝春易老,新声三月恨难禁。可能唤雨啼烟急,真为愁红惜绿深?珍重羽毛丰满未,西来法曲欲传音。”写国民党欲借召开“国大”来挽救危局已是无效之举。《战国杂咏》《后战国杂咏》《中古西史杂咏》《读西史感赋》《读吕诚之师两晋南北朝史》等皆为咏史之作,以犀利的笔锋来剖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冷静、深刻又富有哲理,同时也是祥耀教授宽博历史观的一次“镜面反射”。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时,祥耀先生亦欢欣庆祝:“失土重归隶国门,几人家祭慰忠魂。”(《庆祝香港回归》)“历尽沧桑四百载,终销卧榻旧鼾声。”(《庆祝澳门回归》)《高擎赤帜起雄风》绝句组诗中说:“数载阴霾力扫驱,中兴气象日昭苏”“刍荛献句原堪笑,不做神人袖手人”等,抒发了作者爱国的情怀。
诗赋除反映现实外,也可亲近自然。祥耀先生认为,在当今的工业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物质享受的追逐与生活圈子的限制,阻隔了与自然的亲近。诗人如果写出一些使人能从亲近自然中提高生活情操,从欣赏祖国壮丽山河中提高爱国情怀的诗篇,也有益处,未可非议。他的诗作《游雁荡山》《桂林山水行》《游黄山》《开元寺观唐桑》《荔支》《百源禅院观荷》《咏梅》《咏物二绝》等,或寓意于景物,或抒发阅历感触,把自然景物与生活体验融炼于一炉,况味十足。
年,祥耀先生撰《泉州赋》,从晋、隋置郡定州写起,综述泉州历史变迁。赋云:“泉山苍苍,泉郡堂堂。景云二载,州定名彰。徙治温陵,世犹盛唐。其先则典午南渡,衣冠荟萃;其后则贞元上选,科第破荒。姜、韩来隐,九日有名山生色;王、留加官,五季而刺桐飘香……”整首赋读来,声韵相和,大气磅礴,风采沉奥。历史与现实相连接,物质与精神相依托,一经刊发,广受褒美。
关于今人如何写好古体诗,祥耀先生有一首《大成》绝句,道出其中“奥秘”:“性情才识诗家本,中外新知贵网罗。别有艰难为古体,大成要读旧书多。”即要具备感情、学问、见识三要素。饱读新旧书籍,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创作旧诗,能继承前人成就,又有新“意境”,能发展它的“美学特征”,便能成为新时代的好诗人。
祥耀先生在治学之余,又擅书法,碑帖兼涉,尤精行楷,博采众长。力求继承传统精华,自成一格。先生的业师王蘧常(字瑗仲)章草冠绝当代,名播中外。王蘧常亦曾盛赞祥耀书法及诗作曰:“诗精笔劲,同臻妙境。有才有度,渊渊万顷。”祥耀先生出版过《喆盦书法选》,近年来还创作《当代论书绝句》,受到书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