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前村位于涵江区白塘镇,涵黄公路横穿全村,该村原是兴化湾海涂的一部分,由于地壳变化,海涂逐渐隆起,先民迁居于此,形成村庄,因处在古时宁海镇对面北岸之最前,故名为“镇前”,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
宁海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海桥,亦称东际桥,俗称桥兜桥,古为“宁海渡”,旧时沿海居民北上莆田、福州,南下泉州、厦门的必经之地,又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宁海初日”的胜景所在。
宁海桥为石梁式构造,仿泉州洛阳桥的“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的建筑技术而建,南北向,全长米,宽5.8米,高约10米。由73块长13米,厚1.2米巨大石梁架在14座船形桥墩上,两墩间净跨8.8米~11.8米,比泉州的五里桥和洛阳桥的跨径还大,每块石梁均刻有捐施人的姓名和捐款数额。
莆田龟山寺僧越浦于元代元统二年(年)至正十年(公元年)募资建宁海桥;明建文二年(公元年),兴化府同知徐则敬聘灵云寺僧湘江修桥,立址重建;康熙三十九年,提督吴英主持重修,自元至清多年间六建六圮。
到清雍正十年(年)一场特大洪灾冲毁了宁海桥,当时兴化府知府苏本洁慨然捐俸倡修,但仍然远远不够。僧人了磐发宏愿,多方劝募,方得动工,历时数年,镇海桥的第七次重修完成。年,宁海桥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海桥经多次重修重建,也留有明代尚书陈经邦所撰的纪刻碑文等六块,无奈历经时代变革,如今留存者仅剩一块清乾隆年间重修宁海桥的碑刻。
过去大人训示小孩“走桥要念志”,为的是不忘前人缔造之功。
当地有民谚,“皮比桥兜桥石厚”、“像桥兜的水,流入无声音,流出哗哗响”。前者形容讽刺人脸皮厚不知羞耻,后者则是形容某人喜欢占便宜。
宁海初日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端午节前后时太阳直射宁海桥下游的海面,不会被两边的海堤遮住,太阳照到海水全部反射到桥上,又逢初五前后是退潮,宁海桥整个海面被阳光照得如万条金龙翻滚,金光闪闪,非常壮观,能欣赏到宁海初日奇观。
元代古诗云:“天鸡催落潮,澎湃撼桥石,破门涌金轮,洗出海天赤。”
明代邑人陈经邦在《宁海桥记》中形容该桥“跨溪海之吭喉,束潮汐之吞吐”。
明佘翔《宁海观澜》诗云:“海上晴虹驾作桥,云连唇气望迢迢。三江日暮涛声起,不数广陵八月潮。
宁海桥和吉祥寺的传说
宁海桥未建桥之前,百姓来往要在宁海渡乘船来往,十分不便,而且危险。相传,海中有一条鲤鱼精时常兴风作浪,船翻人亡。
元统二年(公元年),某日,龟山寺僧越浦来此渡口要去南洋化缘。寺僧越浦目睹船翻人亡惨景,两掌合一,口出“阿弥陀佛”之言,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他决心募捐建桥。修建跨海桥,非一日之功。为了做好准备工作,寺僧越浦一边募捐,一边在宁海渡北岸创建吉祥寺为龟山寺下院,作为建跨海桥的落脚点,至今涵江流传一句口头禅:“未有宁海桥,先有吉祥寺”就是讲此事。
修建宁海桥开工之时,民众欢喜雀跃,主动参与,工程进展顺利,一墩一墩的桥墩在海中屹立。面对民众热情踊跃的场面,寺僧越浦心中暗自欣喜,桥成了民众就不必饱受渡海之苦。历时十六载春秋的募捐、建造总算有了收获。眼看跨海大桥就要成功告竣时,忽一日,天上乌云密布,海面狂风大浪,加上雷雨交加,寺僧越浦和民众的心血毁于一旦。此事民间便有传说一是海中鲤鱼精作祟。二是桥墩压住了壶公山神的脚部所致。此后,行人仍然靠渡船来往。
寺僧越浦不气馁,发动全寺寺僧走遍八闽大地继续募捐资金,总结经验教训。他亲自到泉州开元寺请教主持,参观洛阳桥,吸取洛阳桥的建筑方法。第二次再动工时,寺僧越浦决定把桥址向后移动,选定较好的地质,把桥墩造成船形,经得起海水涨潮和退潮的冲击。此项工程十分艰巨,一则花钱多,二则时间长,所以,难免出现一些不随人意的事情:造桥工场上有人偷材料,寺僧有的外出募捐不出力想溜走。寺僧越浦耐心细致开导大家,他用手指作笔,用海水作墨,在吉祥寺的石柱上写下对联劝善:
取我物必殃,舍我物必昌。
入吾门不贫,出吾门不富。
说也奇,寺僧越浦的字犹如石匠刻在石柱上一样,入石三分,民众和众僧都感到惊奇,自此,工地的材料无人敢偷,众僧无人敢离开吉祥寺。如今站于石柱前,近观而瞧柱上无任何字迹,退后几步远观,柱联字句却依稀可辨,堪称一绝。
在桥兜,修有一座观音亭,亭中的观音座像手中不是平时常见的拿甘露瓶,将甘露洒向人间,而是手提一条红鲤鱼。相传,就在寺僧越浦和修桥民众的努力下,又经十载的苦心,镇海桥终于快建成了。一日,鲤鱼精又来兴风作浪,摆起鱼尾,想扫掉桥墩。正当鲤鱼精作祟之时,观音菩萨现在空中,制服了鲤鱼精。灭了祸孽,桥很快就建成了。为了纪念观音菩萨相助之功,民众修了这座观音亭。
吉祥寺—涵江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吉祥寺位于宁海桥北岸数十米处,宁海桥桥头有石碑路标指引。始建于元代元统二年(),为龟山寺僧越浦建宁海桥时为护桥而创寺,意为吉祥如意顺利建成”。明建文二年(公元年),僧湘江重修,年又重修。“壶海朝宗”和“别有天”是清朝石刻,据寺中一老者介绍,因为吉祥寺远眺壶公山,近临海水,所以“壶海朝宗”寓意:佛法无边,山海之神皆来朝拜之意。
越浦大师塔
清雍正十一年()为纪念龟山寺主持越浦禅师募建宁海桥和创建吉祥寺而建越浦大师塔,塔上刻:“元甲戌()造桥封圆明济世,越浦大师塔雍正癸丑()整桥董事修”,塔高3.63米,六边形,有“开山塔”字样。
民俗信仰—五显宫
五显宫奉祀民间传说中“五将忠心救主康王泥马渡江”的人物,其位于大路之旁,亦称“大路宫”。始建于明代,坐东朝西,每年农历正月廿四,镇前“打铁球”闹元宵仪式在此举行。打铁球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已有多年历史,戚继光平定倭寇的第二年,为了纪念胜利,同时鼓舞乡亲们继续为保家卫国做好准备,借助神灵的威力,诞生了在元宵期间“打铁球”的习俗。其重要价值在与纪念抗倭寇历史密切相关具有古老巫术遗迹的民俗学和历史学,军事研究价值。
五显宫供奉妈祖的由来
”宋理宗宝佑元年(),兴化、泉州大旱,谷价腾涌,百姓饥饿难支,死人无数。圣墩神女托梦广商,可速至兴泉获利。南艘竞赴而来。量多米价反平,饥民得救,感恩奏上,诏封:“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宁海镇渔民百姓,尤念妈祖再生之恩,特于镇前通往黄石市(宋时,黄石是一处相当富庶的大市镇,盛产于“水南”的兴化桂元,远销海外)的渡口——“大路码头”,捐建“灵顺庙”以祀之。此庙至今留存(座东,西朝古码头),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与妈祖圣迹封号,直接相关的宋庙原址。但,因乡人不明就理,历经数百年之后,被更改为奉祀民间传说中“五将忠心救主康王泥马渡江”的人物,妈祖庙变成了“五显宫“。极具历史考证价值的妈祖原庙,被作为附祀的对象(留存于该宫供桌的庙号可考证)。
商贸寻踪
宋元时期起,从涵江到黄石等沿海地区的古大路,蜿蜒曲折从村西的海堤穿过,绕道村中心,直抵村南的木兰溪北岸。故此,村中自然形成了一条古街。两三米宽的石板路两边,有点心店、米店、杂货店、柴火店、草鞋店、客栈、裁缝店等等,卖鱼的、卖冥楮的,以及四方远行的商旅,终日不绝于道,以至小街上的石板也全被磨得光溜溜的。
从这条路走出明永乐“海国名贤”的佘耀、明嘉靖诗人佘翔、清光绪佘元勋等科举名流。
供稿:
白塘镇镇前村第一书记黄志军(涵江区委宣传部)
整理/编辑:
青璜走吧郑宇
小张
(本文部分图文来源文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