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中国流传已经有多年历史,到了唐朝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佛教,在这一时期,也是兴建了大量的寺庙。泉州开元寺是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始建于唐代,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并称中国四大名刹齐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寺山门与山王殿是合二为一的,这个在我国并不多见,现存的建筑是建于民国十四年,原建筑皆是在战乱中被毁。殿内石柱上有一副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是朱熹所撰,弘一法师所书。山门前有一道照墙,叫紫云屏,人们常说“自古名山僧占多”,以前的寺院大都建立在山林之处,方便与世无争的僧人们修心养性,而泉州开元寺坐落在鲤城区西街,山门前这堵象征性的屏障----紫云屏,就起了一个隔离带的作用,表示清净佛地,与凡世隔绝。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近,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
在山门殿之后,是古代泉州地方长官在节庆时候向皇帝牌位朝贺的场所拜亭。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亭两边分列着八棵至岁的大榕树,盘根错节,阴翳蔽日,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贔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也,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南宋时泉州印度教在留下的遗迹。
在电视剧和电影中经常会出现藏经阁,开元寺的藏经阁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修建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楼下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多卷。现二楼还保存有金银《大藏经》的残页,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都是中国珍贵的佛学典籍。除此之外,藏经阁还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除此之外,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以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在一楼大厅里还收藏有十二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年间的铁钟,因为钟上有研究泉州经济史的铭文。
开元寺的主体建筑,紫云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大殿内供奉的是密宗的五方佛,分管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象征佛祖的光辉普照天下。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袛。其两旁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的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大雄宝殿还有一个雅称,全殿原计划设柱子一百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空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减少了立柱,一共八十六根柱子被叫做百柱殿。
在紫云大殿的后侧,就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证明它的确曾开过白莲花。据说在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枝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树干从托石上吹落地,未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据说唐朝时候,这里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就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宋时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敦炤和尚认为戒坛不符合规范,又按《南山图经》改建为五级,其间高低宽窄都有严格的限制。后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重建的。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雕刻着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轻歌曼舞,翩翩若飞。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音与南戏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戒坛共分五级坛台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页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有一尊佛像,十分精妙。甘露戒坛与北京戒台寺戒坛、杭州昭庆寺戒坛并称中国三大戒坛。
开元寺是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同时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福建省十佳风景区。它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象征,也是全国佛教重镇――福建的骄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