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资源 >> 正文 >> 正文

看到郑州城墙的纵剖面,我被震撼到了郑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3/5/29

在树的横断面上,可以看到许多同心环纹,这就年轮,记录者树木的生长年代。

那么,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什么是记录他饱经沧桑的“年轮”呢?

是建筑。站在城市街头,举目可见的,便是各个年代的建筑。

但一个古老的城市,必定是历经千年风雨,多数建筑都会随着时间推移灰飞烟灭,能保存下来的历史遗迹,寥寥无几。

在郑州,我们到哪去寻找这些“城市年轮”呢?

1

城,在古汉语中,最初就是特指“城墙”。规模较大的权力中心聚集区,还会分出宫城、内城和外城。商代初期的郑州,就是这样的都城。

年,考古学家在郑州城区东南的二里岗一带,发现了比殷墟文化更早的商代前期文化。

经过数十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在郑州商城发现了与商王室有关的青铜器窖藏坑、墓葬、壕沟、手工业作坊、宫殿遗址及其他遗存。

年,一对兽面乳钉纹铜方鼎在杜岭街出土,更加证实了郑州作为都城的地位。至今,郑州商城作为商汤亳都的观点,已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

郑州商城面积达25平方公里,其中内城墙南北长米、东西宽,周长约。这个内城墙,就是老郑州人口中的“城墙”。

我就是在城墙附近长大的,爷爷家唐子巷距离城墙仅有多米,小学就读的创新街,就在城墙里面。每天放了学,经常跑到城墙上玩耍一番,爬高上低。而姥姥家就在西大街顺城街上,舅舅也会领我到警报山去探险。

城墙老照片,来源网络

城墙上的核桃树,是童年记忆犹新的,每到核桃成熟的季节,便会有核桃落在地上,所以我较早的掌握了,核桃是长在树上,不是地里。

关于城墙的记忆,不只是美好的,还有惊悚的。有次在城墙玩,不经意间走到北边墙根北侧底部,在一片散落的树叶旁,发现了一个弃婴尸体……以我当时的阅历,还判断不出他的年龄,只记得他已经发灰的干瘪躯干,还有看不见眼珠的眼眶……吓得我赶紧窜了。

那时的城墙,还没有像今天这般保护起来,一切都是自然的状态。土墙上很多沟沟坎坎,上墙的斜坡也被人们踩成各式各样的小路。

甚至还有低层的民房,就建在城墙上,而城墙的西南垣,还有被挖开当作窑洞的。这在物资匮乏的特殊年代,也是无奈之举,但对文物的保护却是伤害。

年,紫荆山路(东里路到陇海路)建成通车。但与此同时,南城墙被挖断,年城墙让路市政交通工程。

也恰是因为这次工程,给城墙留下了一个纵剖面。年,文保部门给紫荆山路两侧的断头城墙,加了一个金色的“保护壳”。许多路人都不知道这壳子里究竟装的是什么,包括我。

上周末,郑说邀请到郑州著名历史文化专家、文物局原局长阎铁成先生,带着郑说的粉丝“纵览古都城墙,踏寻城市年轮”。

作为在城墙根长大的老郑州,我也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到城墙的纵剖面,深受震撼。断面清晰的展示着各个时期的夯土层,从商代、战国,再到近代。

可以看到,商代的夯土层都很薄,一层一层的叠加,每一层越薄,墙体就越坚固,这种土筑的细致工艺,正是和郑州作为都城的地位相映衬的。战国和后来的夯土层,就显得比较厚,也说明了郑州政治地位的下降。

这面墙,就是郑州的“年轮”,记录着城市曾经的荣光和三千年的沧桑。

2

郑州城区现存的古代建筑并不多,著名的夕阳楼和开元寺塔早已灰飞烟灭,管城驿和衙署也都不见其踪,目前唯有文庙、城隍庙和北大寺仍在。

许多老郑州人,对文庙的印象也不深。因为郑州文庙在历史上屡遭火劫,到了现代,仅存一间破旧不堪的大殿,整个文庙原址,变成了轴承厂的厂区。

大殿里因较为宽阔,还被当过跳舞的舞厅,后来也住过进城务工者。

升级改造前的文庙大殿,图片来源网络

直到年,市里才下决心重修文庙,投资0万元恢复了文庙大部分建筑,并将大殿整体抬升,再现当年雄姿。

郑州人这才有幸,得以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庙。而每年元旦在文庙举行的新年敲钟活动,也让这座城市变得更有仪式感。

史载,郑州文庙始建于东汉,但后来的大火让文庙焚毁殆尽;元代复建,又遭兵火破坏;明清曾多次重修,但规模大不如前。

如今,在文庙内能看到的老建筑,除了大殿,便是一口汉代的井。据阎铁成先生介绍,这口井被发掘的时候,里面还留有大量汉代陶片,伴随着文庙的重修,这口井也被整体装箱打包,迁移到了现在的位置。

文庙正门东西两侧,还分别建有名宦祠和乡贤祠。

名宦祠内刻有在曾郑州地区任过职的卓有政声的官员画像,如颍考叔、李商隐、郭守敬等。

乡贤祠内的木制浅浮雕,则有子产、列御寇、申不害、韩非、杜甫、白居易、李诫等人的画像。

文庙这种讲述城市历史的古建,不也是一种城市年轮吗?

3

每一个时代,都有刻下时代印记的建筑。除了典型的公共建筑,还有民居。放眼全国,在城市中能保存下来的历史民居,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

和其他城市一样,郑州的城市中心区也曾有许多历史民居四合院,比较有名的有东大街上的魏家大院,还有唐子巷里的沙家大院、王家大院,南大街上的陈家大院,主事胡同的孟家大院。

再往西,西大街和二七路一带,也有许多非常漂亮的老宅子。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宅子的主人被打倒了,房子充公了,原来的私家庭院变成了大杂院;后来,中心城区人口增多,为了满足居住需求,人们拆掉了单层的老宅,盖起了二三层的平房;再后来,经过道路扩建、片区改造,老城区的老宅子,所剩无几。

位于紫荆山路书院街东南角的郭家大院,算是一处老宅子。因地处地铁2号线出入口,它也差点因地下施工被拆,后经保护留了下来。

富有时代气息的木门、铁锁,房檐上长满了青苔,院子里还留有泥土的清香,这就是当年老郑州老管城的味道。

据院主人介绍,他家的东侧的青砖老宅始建于民国二十一年,北侧的红砖房为后来新接。

有同行的老郑州感叹,“其实,他家这规模还没俺姥姥家一半大了,中间这个空地充其量算个过道,根本称不上‘院儿’”。

众人皆笑,但笑声的背后,是一阵凄凉。

郭家大院,这种城市印记,也值得被记着。

这次活动,主要邀请了郑说老郑州群的群友,让老郑州们带着自己的孩子们感受家乡历史,了解城市文化。

我们自己的历史,如果我们不重视,谁来重视?

只有我们自己了解自己了,才能给外人讲明白,让能让大家对郑州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传承郑州历史文化,郑说在路上!

-END-

来喷喷,你所理解的“城市年轮”

郑子蒙:80后,生于郑州管城唐子巷。“郑说”创始人,城市记录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0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