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是初六,网上各种在家宅宅家的段子,让人忍俊不止。分享一下我的泉州行,当然是一年前春节期间的旅行。今天要去参观的是泉州的承天寺。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览会”,老城区里遍布各种寺、观、院、堂等古建古迹。
承天寺,又称月台寺,在五代时,此地为节度使留以效的南园。后周显德年间(—年)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年),赐名“承天寺”。宋嘉祐年间(—年)一度改称“能仁寺”,政和七年(年)复名“承天寺”。元朝至元年间(—年)建七级佛塔。明朝时,先后多位高僧驻锡承天寺,多有建树。清朝初年又加以重修。承天寺鼎盛时期,有殿宇四十余座,田产千顷,僧众一千七百多人。
清朝末年,承天寺衰败。后诸法师共同发愿进行修葺,并增建寮房僧舍,寺院重兴,焕然一新。民国初年,云果法师圆寂后,会泉法师继任住持。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有弘一法师、性愿法师住寺讲经弘法,组织佛学研究会。
进入山门,是一条宽4.6米、长99.6米、面积.16米的甬道,甬道南侧,是七座佛塔,间植榕树
承天寺的山门面西,高悬“月台”两匾额,为硬山顶三开间建筑,传说历史上“月台”二字时竖时横,有“月台倒影”之奇。
中轴线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等。从钟楼、鼓楼始,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米的长廊,连接着弥勒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廊壁上塑有赭色脱胎浮雕高达二米多的二十四诸天像,别具一格,大雄宝殿前有两口放生池。
放生池旁有两座飞来塔。传说台湾一僧人手托此塔云游四方,一日双塔不翼而飞。后这位僧人在承天寺发现了这封宝塔。大雄宝殿为歇山顶重檐五开间建筑,雄伟庄严。
法堂内供奉着承天寺的镇寺之宝——隋朝铜铸阿弥陀佛,像高二米,重一吨多,为国内罕见,法堂两旁的护廊上彩绘着12幅精美的佛教故事壁画。
北宋石经幢坐落于承天寺文殊殿之前、法堂之后,经幢原本位于鲤城区北门通天宫(现机电厂),为对其进行保护,年移至承天寺内,也因此,北宋石经幢的另一个名称为“通天宫石经幢”。作为现今保存较好的北宋遗物,石经幢被列为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宋至今,千年的时间里,北宋石经幢几经劫难,历经多个朝代洗礼,如今完整地屹立在文殊佛殿之前,与承天寺其他亭台庙宇一同,以始终不变的纯净、虔诚的赤子之心,看尽庙宇变迁、历史兴衰、岁月枯荣。
我们再去承天寺的东轴线去看看。东轴线的建筑依次是圆常院、广钦和尚图书馆、旧僧舍、新僧舍、客堂、龙王祠、五观堂、南园故址、大悲阁、会泉宏船法师纪念堂、禅堂、涅盘堂、祖堂等。图文院中的藏龙井。
藏龙井前的墙壁上嵌有一块梅花石,一枝淡红色的梅花映现石上,传说有暗香浮动,称“梅石生香”。
大悲殿前,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一男一女,不知道是搞直播的,还是普通游客,只是这二位的奇装异服,特别是两人的杀马特发型,让人感觉对千年古寺缺乏尊重。个人觉得,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当下的直播。
大悲殿旁的草坪上有一块石碑,上刻有“弘一法师化身地”。弘一法师曾四次住过承天月台别院,弘一法师在承天寺养正院讲经时,曾写一横披:“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表达了一个佛教徒的爱国之心。承天寺山门高悬月台二字竖匾,山门壁柱上有无量自在,入不二法门”的对联,就是弘一法师题写的。说起弘一法师,大家太熟悉了,他就是歌曲《送别》的词作者,弘一法师的传奇人生,在后文中会专门写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