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镇是福清市辖镇,位于福清东部,地处龙江入海口,故名,雄踞福清湾顶部,是福清五大古镇之一,玉融重镇,始建于北宋,经千余年,历尽沧桑,海口镇人杰地灵,代有名人出。
海口镇之“镇”的称谓已经存在一千多年了。不过,同是这个海口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却有不同的职能和含义。唐、五代时它是戍边守防的军镇,宋、元、明、清它是市物易货的集镇,清末迄今它又是行政区划的乡镇,军镇、集镇、乡镇、镇镇世代传承、发展、繁荣了海口镇的经济与文化。
01军镇时期的海口镇
唐宋时期海口镇区图海口镇最早见诸文献记载的是被当作日本国宝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唐大中七年(),福州都督府颁发给日僧圆珍的公验。公验相当于近现代的护照,该公验长厘米,宽30.5厘米,展开如张布告。
圆珍是日本访唐学问僧空海的俗甥。他于日本天皇仁寿三年()入唐,唐大中十二年、日本天安二年()回国,圆珍回国后在日本近江开创圆城寺,成为日本天台寺门派的开山祖,天皇赐智证大师称号。唐宣宗大中七年八月十五日,圆珍一行八人随中国商人李延孝的商船安抵福清海口港,赴福州向福州都督府申请公验,要求去浙江台州的天台山、五台山和长安巡礼求法。圆珍一行在福州开元寺从寺僧存式学《妙法莲华经》。然后返回海口港,从海口港出海北上,抵温州的安固、横阳,前往台州。唐大中八年九月廿日抵越州(浙江绍兴)开元寺。
圆珍一行由海口镇通关,向海口镇申办过境手续。海口镇将朱浦、镇使魏动邀,受理了日僧的出境请求,查验了有关证件,及时安排他们离境,并在福州都督府九月十四日发给圆珍的公验上留下“福建海口镇,勘日本国僧圆珍等出讫。大中七年九月廿八镇使魏动邀、镇将朱浦”的签注记录,为毛笔批注,字体娴熟练达,也就是这弥足珍贵的32个字的签注记录,给后世留下一段早已远去的历史。它明确无误告诉后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在今天福清海口地区,就有一个“海口镇”的建制,这个海口镇还有将领镇史(使)、镇将。《新唐书·兵制》载:“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为了便于识别,在军、守捉、镇前均冠以所在地区的名称,如“龟兹镇”“卢龙军”“镇将一人”“每镇又有使一人。”显然,海口镇是当时兵制设置的屯兵戍防的军镇,它的镇使、镇将品秩相当于当时的县令。
现在着重来探讨这个海口镇建立的年代,也是在这份由福州都督府发给圆珍的公验上,在“福建海口镇之前,还留有‘福建都团练左押衙充,左厢都虞侯林师翼’”的“日本国僧圆珍等七人往天台、五台山兼往上都巡礼,仰所在仔细勘过,九月十四日”的批示。
福建都团练观察处置使设置于唐大历六年(),它是当时福建最高军政长官。福建都团练使是军区长官职。福建海口镇是隶属福建都团练使管辖的军队建制序列,它与福建都团练使同一时间设置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是这样,海口镇建镇时间应在公元年。当然,这个推断还要进一步考证。唐制,镇分上、中、下,“每防五百人为上镇,三百人为中镇,不及者为下镇。”以保守估计,海口镇当时有镇兵两百多人。镇兵是职业军人吃皇粮家属随营居住可入籍驻地,并有权在驻地分得土地。大约上千人的镇兵及其家属,带着中原先进的生产经验与技术来到福清海口,这对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当时还属于蛮荒僻壤的海口地区的早期开发,其意义不言而喻。这么多人长期聚居一地,加上公私务人员往来,在海口镇周边自然形成了一个不小的生产与消费群体,商品交易也变得逐渐频繁,兴隆的买与卖也造就了早期的集市。
海口港是天然良港,海上贸易业在这一时期逐渐发展起来。圆珍公验提到的唐人李延孝是个需要我们给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