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图片 >> 正文 >> 正文

历史三国大清,一千七百年来福建经济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3/5/21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年—公元年):福建最强城市:福州:福州港是三国时期南海与东海之的中转枢纽。东汉末年,王朗被孙策击败后,“亡走浮海,到东部侯官”,侯官就是今天的福州:孙权曾在今天的福州开元寺以东设立造船机构“典船校尉”,“谪徒造船于此”。公元年吴国派大军从南台进攻交趾(越南河内),这证明福州南台港是吴国的海军基地和造船中心。西晋时期“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带来北方先进的文化及技术促进了福州的开发及经济的发展,当时的建安郡(福州)已经能造二万斛(约一千吨)的大木船;:南北朝时期,福州南台岛上已有人开始造窑烧瓷,该窑址从南朝一直开办到唐代中晚期,持续了多年。年福州城门铁头山挖掘出一个南北朝初期的墓葬,说明南北朝时期,福州南台岛上已有人居住。:公元年,吴国灭亡,三国时代结束。西晋太康三年(公元年),晋安郡(福州)成立,首任郡守严高在建造福州子城的同时,发动百姓将福州的沙洲和沼泽地加以人工堵截,围出东西二湖,以灌溉农田,使郡城免受水灾,并在虎节门外,开通大河名叫“大航桥河”,可通舟楫。此时福州已经出现了早熟的粳稻,《晋书》记载“东南以水田为业”。福州沿海淤积沼泽,水量充足,灌溉非常便利,十分适合水稻种植和生长。葛洪《抱朴子》说:“南海晋安有九熟之稻”,从北方逃亡到福州的中原汉人们,还把种麦、豆、粟的生产技术带进福州。中国古代农业学巨著、世界农业史上最早的农书《齐民要术》收录了西晋福州的水果品种:杨桃、橘子、王檀子(黄皮果)、丹桔、余甘、荔枝、龙眼、橄榄。

:《三国志·卷48·嗣主传》《三国志·卷57·虞翻传》《南史·卷79》《陈书·卷36·宝应传》《颜氏训》

2、隋朝(公元年—公元年)福建最强城市:福州隋朝开皇九年(公元年),福州因为境内有泉山,改名叫“泉州”隋朝大业二年(公元年),“泉州”改名叫“闽州”,一年后又改名“建安郡”,治所设在闽县(后来的福州):隋朝时,福州人已经知道琉球国(今天的日本冲绳县)在福建的东面,甚至连航程也已经明确,“琉球国,居海岛之中,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土多山洞。”隋朝大业年间,隋炀帝听从福建航海家何蛮的建议,三次派遣朱宽、陈稜、张镇周等人率兵渡海去琉球。据《隋书·陈稜传》记载,隋军到达琉球时,“琉球人初见战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这说明福州与琉球之间早有贸易往来。:《隋书·琉球国》《隋书·陈稜传》3、唐朝(公元年~公元年)福建最强城市:福州开元十三年(年):因为闽州西北有福山,改闽州为福州,辖闽县、侯官(民国时期闽县与侯官合并,即今天的闽侯)、长乐、连江、长溪(霞浦)、万安6县,至此出现“福州”这一名词,并一直沿用至今。:唐朝天宝三年,鉴真和尚与日本人荣壑、普照到福州买船以东渡日本。由此可见,唐朝福州的造船技术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开元盛世”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福州的商业和海外贸易也逐渐趋向繁荣。福州地处闽江下游,扼江口咽喉,又有通海之便,是唐朝全福建最主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新唐书·地理》记载“东闽盛府,百货所聚”,安泰楼一带,更是“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荫榕叶中出”,可见唐朝福州商业之繁华。:由于闽江长期携带泥沙沉积,再加上围海造田,唐朝福州的土地面积迅速扩大,沙洲、沼泽地对比隋朝又增添了不少。太和三年(公元年),在闽县县令李茸的主持下,福州百姓在闽县东5里处修筑海堤,蓄溪水灌溉,“其地户皆成良田。”此时,挖山去海已经十有余里。这是唐朝福州与海争地的一大壮举。围垦造田和水利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福州粮食产业在唐朝的迅速发展,福州水稻的生产水平在唐朝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隋唐和五代十国时期,福建的盐巴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划地为埕,漉海水注之日曝成盐,与江淮浙煮盐异”。唐朝福建的制盐技术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尽管如此,福州却仍成为唐朝的十大盐监之一,是唐朝盐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福州的矿业在唐朝已经崭露头脚,唐朝在全国一共设立了23个铸钱监,福州是其中之一,所铸钱背面加铸“福”字或“闽”字。光启三年(公元年),已经有人开始开采寿山宝石矿;

:《新唐书·地理志》《重纂福建通志·卷33·水利》《三山志·卷4》《全唐诗·卷》《黄御史集·卷2·贾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