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发展 >> 正文 >> 正文

这座古城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品传说歌谣里蕴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4/9/15

渊源流长的历史,给古城正定留下了瑰伟灿烂、风格独特的众多文物古迹。秦汉唐宋元明清一路走来,厚重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藏龙卧虎之地”的歌谣传说,叙说着古城绵绵的根脉。

三山不见

第一为“常山”。三国的时候,正定为真定县,属于魏国常山郡。在府前街南端,建有一座木牌坊,牌坊分为三节,两边为小节,分别由两对石狮子相背而倚,中间为跨街大节。上刻有楷书“常山古郡”四个大字,古朴典雅,苍劲雄浑。建国以后,因牌坊两侧搞建筑而将木牌坊拆去。这是一山也。

第二为“恒山”。隋朝大业元年,改恒州为恒山郡,置真定县。当时在南大街中部路西,建有一座驿馆,名为“恒山郡”。是古代官府骑马传递文书的差役休息的地方。其路口处称为官驿角,一直流传至今。此二山也。

第三为“近山”。明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梁梦龙,在南城门的月城之上,曾经建了一所望花楼,供人们登此楼观赏护城河及池塘中的荷花。楼上挂有一块匾,书有“近山带河”四字。后人称为“近山”。(还有一说为“梅山”)

正定地处平原,因为这三山虽然全都叫山,而不见山,所以人们常说“三山不见”。

九桥不流

世界上的桥大都为涉流水而修建,而正定九桥则为供人观赏美观而建。

在大佛寺天王殿门前、府文庙大殿门前、县文庙大殿门前,各建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刻有狮子望柱,栏板将桥身纵隔为三。而狮子的姿势各不相同。人们俗称大佛寺三桥、圣人殿三桥和孔庙三桥为九桥。

桥下面有与桥身同长短的桥洞。桥洞周围全用石条砌成,既坚固又美观。但是这些桥下并不流水,所以人们称之为“九桥不流”。

九楼

这里指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楼,以及四座城角楼和阳和楼。

古城的四门各建有三道城门,除东门、西门两道外城门之外,每道城门上面都镶嵌有长方形刻石题字,增添了城池的庄严。每道内城门上,都建有雄伟的城楼,双层飞檐,红墙绿瓦,高大宽阔的建筑,使城池更显得宏伟壮观。

城池的四个城角,分别建有城角楼,角楼为单层飞檐建筑,赤柱、翠顶、青砖,即是瞭望敌情的制高点,又为古城增添了色彩。据正定县志记载,城门楼和城角楼是明万历初年所建,后历经明、清两代几次重修。均于解放前后被拆毁。

阳和楼,位于南大街中段,骑街而建,具有独特风格,是古城正定的地标建筑。梁思成先生赞佩此楼“堪比罗马君士坦丁”。它的高度和宽度,如同城墙一般,并列有东西两个门洞,将大街分成两股道。鼎盛时期楼周围庙宇较多,如关帝庙、岳王庙、五道庙等。形成了民间流传的“道夹庙,庙夹道,十字路口五条道”的格局。阳和楼基高约三丈,宽约两丈,长约十五丈。楼基上面,是七间长、三间宽的单檐琉璃瓦宫式建筑,中间的五间敞着,两头各有一间好似钟鼓楼的单间。南面为正面,外侧挂一横匾,上刻有“阳和楼”三个楷书大字。历代帝王、名贤曾经为阳和楼题词、题字、刻碑。刻着南宋理学家朱熹题写的“容膝”二字的方石,曾经镶嵌在楼上正中央,后移至隆兴寺内。明崇祯年间,名贤书写的“广大高明”横匾挂在楼外北侧。另外还有题写“五鹤齐云”、“砥柱”的匾额、碑记等等。

四塔

华塔,又名多宝塔,塔始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已余年。金、元、明清几代,曾多次修补。塔高十三丈五尺,为九层八角形建筑。下三层砌有仿木圆柱、抖拱、斜窗、神龛、洞门。上六层为圆锥形,周围塑有各种仙人、仙兽,刻工精细别致,造型美观大方。底层四面,各有一交角形小塔,与主塔高低相衬。这座塔造型独特,属于国内孤例。

青塔,又名澄灵塔、衣钵塔。位于南门里东侧。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塔分九级,呈八角形,塔身通为青砖砌成,上下为圆锥体。高三十三米。唐代著名僧人义玄禅师的衣钵葬于此塔下,故名衣钵塔。塔下有用砖精雕而成的莲座、门窗和圆柱。中部各层均由砖磨斗拱和硫璃瓦盖顶的飞檐,各角悬铃,“风吹翠铃鸣”。正面挂有铜镜,顶尖为仰莲复钵,突出了塔的含义,又使之上下配合,使整个塔的造型玲珑秀丽,观之有高耸入云直上重霄之感。此处是佛教临济宗的发祥地,晨钟暮鼓,香烟袅袅,前来朝拜的海内外人士络绎不绝。

砖塔,又名须弥塔。位于燕赵南大街西侧,始建于东魏兴和年间,为砖砌方形建筑。高十六丈,共分九级。塔基为石砌方座,底层四角处共有八尊石雕力士。正面为一拱门,门上有一长方石,刻有“须弥峭立”四个字。塔内为一方筒,直通顶端,各层正面有方门。四角挂有铁铃,“风吹铁铃响,飞鸟绕塔身”,顶部有葫芦形塔刹直上云端。

木塔,又名凌霄塔。位于镇州南街东侧。始建于唐咸通年间,高十八丈。是最高的一座塔。塔为砖木混合结构,是八角、九层、楼阁式建筑。塔的各层四面均有门,各角挂有铁铃。外部下三层为砖磨斗拱,四层以上均为木质斗拱和飞檐,顶部有铁铸枣核形塔刹。塔内层均有阶梯可攀登,四层以上有中心柱,用放射状的角梁与塔的周身相连。

从高处俯瞰,青塔、砖塔、木塔、华塔,像四颗宝珠在古城大地上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八大寺

大佛寺,又名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初名龙藏寺。宋开宝四年扩建后更名为龙兴寺。清康熙48年改名隆兴寺。因寺内铜铸大悲菩萨像在国内享有盛名,故俗称大佛寺。铜铸大悲菩萨像有四十二只手臂,称之为千手千眼观音。与沧州狮子、定州塔、保定大裂瓜,被誉为河北四宝。俗称“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府里大菩萨,保定府里大裂瓜”。

广惠寺,即华塔寺。寺内除华塔以外建筑不多,只有殿室、名碑等。曾有僧人居住。

临济寺,是青塔的寺院。据记载东魏兴和二年,在城外东南的临济村建立佛教临济院。唐代著名僧人义玄从山东洪州到正定,主持临济院,创建了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后来,官府在城内舍宅建寺,取名临济寺。唐咸通八年义玄卒,佛教徒在寺中建衣钵塔。临济寺为佛教临济宗发祥地。

开元寺,即砖塔寺。砖塔酷似西安大雁塔。在砖塔左侧建有正殿。店内有泥塑法船,船下浪花翻滚,船上有三尊泥塑菩萨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正殿东侧为国内现存唯一的唐代钟楼,楼上悬挂铜钟一口,约数吨重。钟下有一口八角井,曾有“钟落船开”的传说。高大的砖塔与朴实的钟楼相对,形成了古建筑罕见的布局,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有着重要作用。

天宁寺,即木塔寺。寺内建筑有两道门,通过高台阶的二道门可进入塔内。寺内建有殿室及曾人住房,还有不少石碑立在寺内。

崇因寺,在北门里路西,为明朝万历年间所建。寺内有毗卢殿、天王殿、没梁殿。毗卢殿内有一座圆形千佛绕毗卢的铜铸佛像,是罕见的艺术珍品。是八国联军侵占我国所毁坏的古迹的幸存者。据说侵略者曾用绳索拴住铜像的底座,套上几头牲口妄图拉倒,但没有成功,才善罢甘休。没梁殿据说是讨“皇封”没梁(粮)所建。其意思是真定府想借皇上口封免去赋税不纳皇粮。殿内外不使木料,用砖砌成十字拱形,设计巧妙,建筑奇特,反映了我国古代较高的建筑艺术。

太仆寺街前寺和后寺。这两个寺在城西北角,为元代所建。寺内有正殿、配殿及泥塑佛像。各有僧人居住看管。太仆街后寺内还有高三丈的一座砖砌衣钵塔。此塔建筑形式状如葫芦,和北京北海的白塔相似。

二十四座金牌坊

正定城内牌楼甚多,有南门里称为许半朝的许家石牌楼。由此往北为明朝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梁梦龙的梁家石牌楼。大十字街往西府前街南口,有题为“常山古郡”的木牌楼。府文庙南口,有外题“圣德通天”、内题“文庙”的木牌楼。东口有外题““德配天地”、内题“”删述六经”的木牌楼。西口有外题“木铎万世”、内题“道冠古今”的木牌楼等等。

但这都不是金牌楼。那么这二十四座金牌楼建在哪儿呢?如果你走进大佛寺摩尼殿内,对着佛像仰面朝上看,你就会发现二十四座金牌楼藏在那里。原来这金牌楼不是真金的,而是木制抖拱雕刻成的并排一行,分东南西北四面连接的小牌楼,上面涂了一层金粉而已。

藏龙卧虎

民间流传古城内有一条龙脉,头在南门里阳和楼处,尾巴在西北街北头龙王堂处。龙头至龙尾是南北畅通的街道为龙的脊背。龙头是阳和楼与紧倚她的关帝庙。阳和楼的两个门洞为龙的两只眼,面积较大的关帝庙台为龙的前脸,庙前有两尊旗杆为龙须。庙台对称的两往外鼓出的半圆形为龙鼻子。庙台分五层,层层加高,分别建有旗杆石狮、石蹲狮、小石狮栏杆、石碑、石鼓等。庙宇为两间,是一所悬梁吊柱的八卦顶建筑,八卦顶是个小斗拱八角三层精雕艺术品。庙内有关羽、周仓、关平泥塑雕像。庙门挂有一块三条龙盘绕的木方额,上题“神武圣地”四个字,门两旁有一副木刻白底黑字的楹联,上联是:冰结滹沱伤心问麦饭君方思汉水。下联是:地联涿鹿奋臂呼桃园兄弟还拉常山。

府衙后边,有一条南北宽,东西长的土岗,名叫泰山子,它如同横卧在正定城内的一只虎,这就成了藏龙卧虎的来历。

还有一说法,说汉代南越王赵佗与三国名将赵子龙,都是正定人士,一龙一虎,为藏龙卧虎。

正定城曾被古人誉为燕南古郡,京师屏障。远望正定城,壁垒巍峨,城池雄伟,风景秀丽。城南有滹沱河水滚滚流过,自西北而东南的周汉河,沿古城涓涓绕行,高耸如云的古塔在阳光照耀下,相互辉映,交织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