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60篇:正定天宁寺凌霄塔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自行拍摄,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年3月22日
那日当我站在正定南城墙上,向北遥望城中四塔之时,不由颇动情怀。这两日抽空整理了一些旧照,找到了去年在天宁寺凌霄塔时所摄的照片,今日乃更新此一篇。
正定四塔中凌霄塔的方位去年早春的一日,我们在参观完正定县文庙大成殿后,开车沿常山东路、镇州南街过来,误打误撞把车停到了凌霄塔后面(北侧)的一个小区里。塔之西侧算是个小公园,亭台水榭俱全而道路连通,遂循此步行至南面正门而入。四塔中,华塔、须弥塔、澄灵塔俱在燕赵大街左右,唯有凌霄塔略偏东北。我已数不清少时去过大佛寺几多次,每次也必会路过凌霄塔,但走到塔下细细参观,这还真是有且仅有的一回。
从西侧遥望凌霄塔重建的天宁寺山门据《正定县志》载,天宁寺始建于唐代,曾是一座宏大的庙宇,为正定八大寺之一。然到了近代,仅余凌霄塔及塔下小院,近百年间,孤塔的影像倒是有些留存。天宁寺毁于何时,目前不得而知,有种说法是在民国初年,但此说应不确切,因早在年,日本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来正定考察时便已是如此了。近年因发展旅游之故,在中山东路北侧立起了山门,辟出一片广场,“天宁禅寺”也随之恢复。但这个“寺”吧,却显得很清奇,既无殿也无佛,进入寺门穿过一进院落,那便是凌霄塔之塔院了。塔院门口的石狮,显得憨态可掬,据说是元代之物。
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天宁禅寺”匾额塔院正门及石狮凌霄塔素有木塔之俗称,这是因其四层以上有木构。不过仅凭肉眼仰视观摩,上层越来越密,视野着实有限,除了每层的檐角之外,很难再感受出什么“木意”来。与应县木塔那般正宗的相比,它显然不是一路东西,实为“砖木混合造”(梁思成先生语)的密檐楼阁式塔,恐怕还是砖多木少来着。另据建筑方面的文献记载,在塔室内四层以上有一个木中心柱用以支撑,让塔“稳得一批”,这种建筑结构在国内已极罕见。凌霄塔原可登临,然而如今塔门紧锁,想进去一窥“木塔”堂奥已不可能,这或许也是大多国保古塔目前的普遍状况吧。
紧闭的塔门不过“木塔”现在虽被视为俗称,其历史却很久远,至于“凌霄”这个名字,则可能只是在清后叶才慢慢产生的。因在明清县志和碑文中均以“木塔”称之,凌霄塔之名似从未出现过。同治十三年(年)碑文中有“宝塔凌乎霄汉”之语,或许是其得名的肇始,另由此句来看,旧时它是正定城中最高的建筑物当也无疑。
凌霄塔正面全景凌霄塔虽高,但却显得非常敦实,无论是在外面远看,还是身在塔院之中,这种感觉都很强烈,反倒感受不出它的高来。说起它的高度,如果细究一下,我还发现了一个挺有趣的问题。按县志的记载,凌霄塔高十八丈,以明清时期的尺度折算,总得有个五十多米。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受此前两次大地震的影响,凌霄塔已是残破不堪,状况岌岌可危,遂由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主持落架重修,工程历时整两年。重修后的凌霄塔仍秉宋金时期之风貌,可谓重焕光彩,但实测高度约为41米,如果县志中的记载无误,那差了得有十几米,这又是咋回事呢?
在这次重修中,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收获。年,在正式施工开始前的勘探中,在塔基下发现了金海陵王(废帝)正隆六年(年)重修时的地宫。出土文物虽没什么太惊世骇俗的,但两件刻有宋、金时期铭文的石函,却对探索凌霄塔的历史有重要价值。铭文中对凌霄塔塔自唐至金的几次重修留下记载,并明确提到该塔始建于唐代宗年间(-年),这将县志中关于其始建年代的记载(唐懿宗咸通初年)提前了近百年。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了凌霄塔在宋代名为慧光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敦实的凌霄塔让塔院显得很狭。绕场一周各处观摩一遍,旧时遗迹除古塔之外,尚有明清重修碑记三通。此三通石碑均无特别保护,风化极其严重,尤其是明正统年那通,表面已完全颗粒化,字迹几乎全部无法辨识。我不知对这些古碑是否有过拓录,只恐不久之后,古人留下的这些文字就将彻底灭失矣。
清同治十三年重修碑记在塔西侧,另有年所立的“文致和主教及其同伴殉难处”石碑一通。当碑文读毕,我深感震惊,方知原来凌霄塔下还有这样一段惨痛历史。回头我看能否再找到一些相关资料,再来详述此事。
在凌霄塔的游记,至此告一段落。因近来也没啥新的游历,开头既然提到了文庙大成殿,那就下周继续把它补写了吧。
前文链接:正定古城的“门面”:明代修建六年始成,有三关雄镇之美称
静思斋于岳
年4月24日
有底蕴、有干货、有价值、可信赖的历史文物游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