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月里的普通夜晚,因为郑鹏的来访,并赠我两本《郑鹏速写》而变得分外美好。他走后,我反复翻阅这两本薄薄的画册,有一股气韵填实我空落已久的胸腔中某个角落。其中一册的扉页有黄国钦所题的“老街昔景”,估计最初是拟作书名吧。我提笔在郑鹏的近照旁边写上“收藏岁月”四个字,作为我的读后感。
近三十年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古城潮州的变化,一点也不夸张。这种变化必然伴随着一些景观的消失,人们也会理智地接受。潮州古城有其独特的风貌,总希望有个办法能尽量保存。我的朋友圈中有几位摄影发烧友,每年走南闯北去猎影。我对他们建议:集中精力拍潮州古城风情,选各种各样最普通的男女老幼,最普通的菜市民居,每年选幅,拍上10年,留住一段历史。但说者有心无力,听者有力无兴。这就是我胸腔中有个小角落空荡荡的原因。
近年来,拍摄古城潮州的影集出版了很多,不是湘子桥就是广济楼,不是旧八景就是古城墙、开元寺、涵碧楼、学宫、牌坊。这很需要,就好比出版名人辞典一样需要。但古城风情最地道的本色,是市民们的日常生活,是他们日常活动的场境。
我们都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文化积淀而自豪,然而,历史是流逝了的日子,无法留住,我们用文字记述下来,让后人去想像、去理解、去怀念。这很好,我们感谢历史学家。而郑鹏,这位现今的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30年前住在下水门街的小青年,却用他的画笔,给历史来一次定格,把岁月收藏起来。
郑鹏在画册扉页题记中写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喜欢画速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不觉就画了一大批。这些速写小品都是我的即兴之作,它有着浓郁质朴的生活气息,鲜明突出的地方特色,清新的意境、盎然的情趣……”其实,我看他漏掉了最重要的一点,或者被埋在删节号里,那就是“今日读之,充满历史感。”正如有文友指出:“历史价值超过艺术价值。”《潮州日报》的编者也明白其主要价值所在,选发这些作品时,题以“潮州旧风景”的栏名。读者又如何看待这些作品呢?其喜爱的着眼点在哪里?
那晚郑鹏充满兴致地向我介绍一则趣事:一天,郑鹏巧遇一位老同事,被拉进其家喝茶。闲聊时谈及现在居住环境大为改善了,老同事取出一张珍藏着的《潮州日报》,指着一幅速写说:“看,《环市东路煤炭门市》,旁边这间厝仔就是我以前的家。我女儿在这里出生。现在,因拆迁,厝仔早已拆掉。我要把这画带去广州,让我女儿看看她出生的厝仔。”郑鹏听了也高兴,并对他说:“这是我画的呀!”老同事看了署名,果然是郑鹏。相视大笑。
一位上海画家,是郑鹏的朋友。到潮州时在郑鹏家中看到郑鹏的速写,认真地说:“这些手稿你要好好保留,以后人家要拍那个年代的电影,是要找你的画作为制景的参考的。”
若论这些速写的艺术性,我同意郑鹏在题记中的自我评价。但我最看重的是他为我们收藏了一段老街的岁月。他自己说:“不知不觉就画了一大批。”我说他是“有意无意就留住了一页历史。”他本意只在训练绘画能力、积累素材,因而对原景物有取舍而无增删,题目也朴素得土掉渣,如《下水门外街坊》、《下水门外内街入口》、《厦寺仓库》、《南春路口街头》。也许无意,却浑然天成地展示了当年老街的风貌,原汤原汁,“味道好极了!”
郑鹏指着画中的《三利溪上的人家》说:“当时蹲在这里画,脚边是条臭水沟,蚊子特别多,我得边打蚊子边作画。”说着还手足并用现场表演,哈哈大笑。他回到三十年前那个作画现场了,这真是一种享受。他的题记最后说:“现在,面对着一幅幅温馨的画面,又勾划起我青年时那种纯真美好的感觉,有一种不可言喻的满足和满意……”他又用删节号了,足见他兴意未尽。
郑鹏感到满足,读者觉得满意,双赢!
(文章来源:潮州日报-06-03)
作者简介
李英群,广东省揭阳市人。剧作家,专栏作家,已出版有散文、小说、剧作等集子十多部。现为潮州市作家协会顾问,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左右滑动图片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