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洲是镶嵌在闽江口的一颗明珠。
螺洲,灵山秀水,世外八景:平波澄练、远屿堆蓝、螺渚春烟、龙津夜月、秋江渔唱、雪屋书檠、春潮带雨、野渡横舟——文人墨客,流连盘桓,争相歌咏。
螺洲,芳洲碧岸,地灵人杰。洲有螺女庙,世代供奉白水素女螺仙。
螺洲,建有孔庙,这座孔庙在全福建省也是唯一的一座乡镇级孔庙。螺洲孔庙始建于南宋宝庆、景定年间(-)。孔庙占地面积平方米,三进,单层,主建筑有棂星门、泮池、拱形步云桥、大成门、天井、大成殿、倒朝房等。可见螺洲古镇并不因为自己“地方小”而忽视书香传承。
螺洲,古榕苍遒,人烟千井,家弦户诵,崇儒尚礼,人文昌盛。建于明初的观澜书院,坐落在洲尾,历代多名儒硕学,如自号抱璞子的林世栋是清中后期名宦陈若霖的业师,乾隆年间,曾任宁德教谕林雨化,林世栋的孙子,他刚正直著,平生服膺朱子学,影响福州一代士风,深受陈若霖,林则徐等人所推崇敬重。观澜书院文風之盛,名闻一时。
自宋明以来,林、吴、陈三姓渐次定居于螺洲的洲尾、吴厝、店前。螺洲人文之盛,可上溯南宋。庆元年间,洲尾林文茂出任南宋政治中枢枢密院佥判,开明清两朝乡人屡任京中要职之先河。元明两朝,螺洲有多人高中进士。为官者政声洋洋,誉满当时。
清乾隆以来,英贤特达,辈出螺洲。青年林雨化,文采斐然,被福州太守李拔、福建学政纪晓岚赏识有加。壮岁中举,出任南平、惠安、宁德等地教谕,因刚直不阿,蒙冤下狱,流放迪化。但他“以古豪杰自命,志在植纲常,扶名教。中经患难,其视得丧荣辱蔑如也。”三年后,由于福州府贪官事发,贪官亦被发配新疆,雨化得以昭雪。途中相遇,雨化赋诗讽之。“五百纹银亦少哉,忍將名教扫尘埃,好返天道君知否?我正归时尔却来。”回到家乡,老当益壮,讲学论道于福州开元寺、庆城寺。在他的道德文章感召化育下,乡人亲友、后学晚生如陈若霖、林瑞春、陈功、梁章钜、林则徐等先后中进士,并都成为清中叶的重臣名宦,深刻影响了清中后期的中国历史进程。嘉庆十一年(),二十二岁的林则徐为六十三岁的林雨化先生文集题跋,云:“先生之文不朽,先生之教其亦不衰矣。”大力表彰雨化先生的气节风骨。
乾隆丁未年(),陈若霖二十九岁,高中进士,从此,螺洲文风鼎盛一时。官至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此后,其子陈景亮中举,景亮子陈承裘、孙陈宝琛兄弟等中进士,陈家出现了六子同科甲、兄弟父子叔侄同榜的盛况。陈宝琛以内阁大学士之衔出任末代帝师。
林雨化孙子林幼瞻,有父祖之風,少承庭讲,长于诗,喜欢董思翁(董其昌)行书。孙子出世,他留下“家无遗物难窮我,世有存书喜得孙”名句。以邑诸生设塾课徒,为文不苟趋时好,喜宋儒性理之书。清太傅陈宝琛子侄辈皆受业焉。幼瞻六十寿诞,陈宝琛送贺联祝贺。联曰:“淘江变酒,方山作屏,天与闲身消老福;诞近荷花,筵开荔子,人从长日祝修龄。”
江山异彩,地因人重。年福建省政府授予螺洲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历经沧桑的古榕老树,凝聚着福州这座千年古城的精气神。它的体大魁梧,表明千年老城的内气充沛、精力弥满,可造福荫蔽于万代子孙。它的根须纵横、盘屈虬结,最有意思的是大榕树的垂须,你看它一丝丝垂下来,细弱、无力、枯黄,然而一旦它接触了土地,那就不一样了,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执着而诚笃地,将它的柔须伸进泥土,伸进大地深处,于是,渐渐粗壮起来,不仅自身长粗长大,成长而为一种壮硕的树干,来共同支撑着大树,从泥土的深处吸取养分,回报着大树,与大树成为一种共生的奇观。
螺洲——我的故乡,祖辈给我们作出榜样,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