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新闻 >> 正文 >> 正文

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别样人生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4/10/10
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 http://www.bdfyy999.com/m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首《送别》作于年,曲调取自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经李叔同改编并填词,成为传唱至今的经典歌曲。是年,他35岁,离人生的转折还有3年。

大师画像

人生经历

年出生于天津。母亲是王氏(父亲的侧室)。父亲李世珍是晚清进士,官至吏部主事。后辞官到天津经商,成津门巨富,号“桐达李家”。

李叔同的早年生活优渥。因家境好,接触很多社会上层,名流雅士。天津的很多外国公使是家中常客。他和黄炎培同为蔡元培的学生。这让他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眼界开阔。

年,25岁的李叔同赴日本留学,学习西洋油画、音乐。五年后回国,先后在上海、浙江任教,教授音乐和绘画。年,因辛亥革命导致家族的票号破产,天津的百万家财亏空,家道中落。

年,在好友夏丏尊的无意提醒下开始尝试“断食养志”,试验断食17日。随后在当年的农历7月13日,正式在杭州虎跑定慧寺落发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潜心向佛以后,足迹从浙江的普陀、衢州、温州,一直到福建的厦门、泉州。致力于律宗的研究和弘扬。年,圆寂于泉州。

成就

在中国近代,弘一大师(李叔同)是一位公认的奇才和通才,他不自觉的成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之先驱。他是最早将西方油画、话剧引入国内的艺术界人士,在书法、诗词、音律、金石、戏剧等多方面都颇有建树。

他为南京大学校歌谱曲,流传至今。

他还是艺术领域的教育家,门下英才迭出。画家丰子恺、潘天寿,音乐家刘质平都是他的学生。

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社“春柳社”的主要成员,在《茶花女》饰演茶花女一角色,开国内话剧之先河。

左为扮演“茶花女”的李叔同

入佛以后,他发扬自己爱钻研的长处,对《华严经》、《四分律》、《南山律》都有精深的研究,花4年时间,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这本书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成为弘扬佛法的两大知名著作。并到处讲学弘法,提倡佛教界要践行持戒。

出家的原因

这个问题史学界众说纷纭。

主要有家道中落、情感纠葛、精神追求几种说法。笔者更倾向于第三种精神追求、人格升华的归因。

原因是从他的青年早期生活看,他已遍尝了人家繁华,对物质的追求逊于常人。况且当家财因辛亥革命破败,他对此反而表现出一丝欣喜,认为旧有的秩序打破了,新的世界才有希望。

再说到感情因素,他对没能为生母尽孝,没对第一任发妻尽丈夫的责任有愧疚也许是事实,同时自幼接受传统理教教育的他对自己迎娶的第二任日本妻子始终心有芥蒂,虽然他们感情很好。但这些应该都无法让他做出脱离红尘的决定。因为他一直以“康梁维新”后继者的身份自居,惯于挑战旧的秩序。从天津家中远游后就很少回家,38年的俗世生活可以验证他并不是一个为情所困的人。

而他在音乐、绘画、书法、戏剧、教育等多个领域都声名鹊起的壮年,突然选择归隐佛门,也许只有精神层面的原因才解释的通。他的学生丰子恺曾分析过老师对出家的解释:“人生分三层楼,物质、艺术和宗教。”

当然这个问题真正的原因一定是复杂的,也是多重诱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道中落,感情有缺憾,加上“儒家”建功立业的大追求在当时的军阀混战社会背景下无法实现,让李叔同萌生了退意。这很符合“儒家”的“用之则留,不用则去”的理念。“断食”本是道家修行的法门,后来他皈依佛门也许和当时任教的杭州佛教气氛浓郁、寺庙众多也有关系。加之他幼年时家中的父母也是笃信佛教的信徒,所以种种机缘,让他最终走入了佛门。

和泉州的因缘

年,弘一法师从杭州去厦门,路过泉州,被这座“此地古城佛国,满街皆是圣人”的古城所吸引,从此开始了和泉州长达14年的缘分。

他留在泉州也和当地的气候有关。年岁增大,疾病缠身,南国的温暖适合调养身心。同时温暖的环境和他简朴的生活恰好适应。因为,他为践行戒律,对自己提出过“衣不过三”的要求,这个要求在北方甚至在江浙这样的江南都是很难实现的。

他在泉州的开元寺、承天寺等多个寺庙居住过。曾写下“食中华之粟,饮温陵之水”的词句(温陵是泉州的古称之一)。他潜心于律宗的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佛门应切实持戒,自己也像“苦头陀”一样修行生活。

抗战时期大师的书法作品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在泉州积极发动佛教僧侣支援抗战,救国救民。好友相赠的金丝眼镜不舍得戴,拿去换了银元捐赠于抗日物资的购买。

年10月,年已63岁的大师,在泉州温陵养老院圆寂。临终写下“悲欣交集”的遗言。

泉州清源山石刻

尾声

辞世前的一年,弘一大师和友人游雁荡山,在山顶驻足,沉默良久。

友问:“有所思?”

答:“有。”

又问:“何所思?”

答:“世事,家事。”

无论成就多大,大师也是凡人,晚年依旧有尘世之挂念。只是他的人生终究是多数人不可企及的高峰。

”半世风流半世僧,人家再无李叔同“。

大师已经走远了。从他的人生,我们是否也看到自己坚定跋涉的身影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