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选址于洛阳江江口最窄处,正处在洛阳江入海口,依托江中天然巨石(今称中洲岛或中亭),始建于年,年落成。历代修缮,至今保存完好。古桥分两段式建造,是一座宋代官方主持建造的大型跨海石桥。
洛阳桥:洛阳古桥共潮生
宝藏名片
洛阳桥是泉州交通运输网络发展的里程碑,它加强了泉州与省城福州、江浙一带及内陆的陆运联系,开启了宋元泉州3个世纪的造桥运动,推动了国家口岸水陆转运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本期执行记者林福龙陈小芬王柏峰实习生林灿鑫■手绘图樊云均
洛阳古桥共潮生
洛阳桥桥体现存全长约米,桥宽约4.5米,主体桥段为47孔,有45座石墩,依托桥中部一自然小岛(中洲)而建,素有“海内第一桥”之称。世界首创的三大造桥工艺——“浮运架梁”“筏型基础”“养蛎固基”,至今仍为世人所赞叹。
泉州城具有“两江夹一城”的地理特色,洛阳桥建在城东北的洛阳江上,是海港城市对外交通的必然选择。这里距泉州古城约10公里,由石湖码头、江口码头等处上岸的货品在泉州古城内集散,由仁风门出,沿清源山麓,在此过洛阳江,向北运送至福州、江浙等地。
所有石墩朝向洛阳江上游的西侧均附有船形分水尖,而仅有南段2个石墩设东侧分水尖。石桥梁板系巨型条石,桥面左右翼以望柱、扶栏。洛阳桥身、中洲及桥南北各设有一些附属构筑物或建筑物。桥身两侧设置宋以来各形制石塔7座,护桥石将军4尊。中洲上有中亭和西川甘雨碑亭。
在洛阳桥建造前,所在的位置是一个叫万安渡的渡口,联结洛阳江南北两岸的交通,说明这里一直是海港城市对外联络的关键节点。渡口的选址与古桥的选址具有一致性要求,即跨江距离最短。
洛阳桥的建造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在宋代初年(-年),李宠在万安渡口架木板为桥,供行人过往;在年(皇祐五年),有王实、卢锡、许忠、义波等十五人,合力建万安渡石桥,历三年不成。最后,在-年(嘉祐元年至四年),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蔡襄两次任泉州太守,其间主持建石桥并成功。
这一变化说明宋代海上贸易兴盛,交通需求逐渐旺盛,具有将渡口改建为桥梁以提高交通便捷性的迫切需求,民间力量对此自发地进行了一定的建桥尝试;另一方面也说明官方顺应商贸发展需求,对修建大型交通设施进行了积极推动。
洛阳桥建造是古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带给水陆转运系统的功能需求。它既是官方主导、全民合力建造大型交通设施的典范,体现了官方、僧侣等社会各界对商贸活动的推动和贡献;也是古代大型石桥建造的工程杰作,为宋元时期泉州造桥浪潮积累了宝贵经验。
“海内第一桥”万古安澜造福一方
文物保护碑
记者见闻
漫步洛阳桥江畔听潮声
祖籍泉州的诗人余光中曾在诗中写道:“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一座洛阳桥,不仅跨越了洛阳江,也跨越了泉州历史的悠悠长河。近日,记者重走洛阳桥,再次品味那回响千年的潮声。
桥的一头,蔡襄雕像英姿雄伟,眷恋的目光望向历经沧桑的古桥。北宋时期,洛阳江水流湍急,民众乘船渡河常常翻覆。于是,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洛阳桥(时称万安桥),历经七年,耗银千万,不仅建成了这“海内第一桥”,还在桥梁建造过程中实现诸多创举。在近千年的时光里,洛阳桥损坏多次,几番重修。如今,望向这座宏伟的洛阳桥,笔直的石板在一座座船型石墩的承载下绵延至对岸,石桥跨江接海,气势磅礴,每一处构造都凝聚着先民建桥时的高明智慧。
记者于桥上踱步,放眼望去,桥的两侧江面开阔,水波粼粼,三两渔舟在微风吹拂下微微荡漾,几片滩涂绿地点缀着碧水,郁郁葱葱。不远处,一群海鸟时而低飞盘旋,时而俯冲至水面,叼起猎物,享受一顿美餐。远方的洛阳江水奔涌而来,好似一轴缓缓展开的画卷,随时光勾勒出两岸的变迁。在近千年的岁月里,洛阳桥仿佛一直与这片自然祥和的景色相融,任时光荏苒,潮涨潮落,默默驻守在洛阳江畔。
在石桥中段北侧,有一座月光菩萨塔,塔上刻有偈文,上书“涅槃经偈”。临江一侧,月光菩萨面容和蔼,眼眸低垂,仿佛低头凝视着流逝的江水。而除了汉字与刻像,塔上还有五个梵文的文字或图案,引人驻足。
行至桥中亭,不少信众正焚香祷告,祈求平安。而岸边那饱经风霜的数方石碑、万古安澜的摩崖石刻、佛教的宝箧印经塔,似乎都在诉说着洛阳桥无穷的故事与传说……
蔡襄雕像
护桥石将军
专家讲述
三大首创工艺代表当时最先进造桥术
“多年前,泉州人充分利用生物学与桥梁建筑学相结合的技术,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造出了这座震惊世界的大型石桥。”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吴艺娟介绍,洛阳桥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联通了桥两端,让往来行人安全通行,让货物得以畅通无阻,促进了泉州古代经济繁荣,而且首创三大造桥工艺,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是桥梁史的一个创举。
五层八角楼阁塔
建桥碑刻
用潮汐“浮运架梁”养蛎固基千年不朽
洛阳桥由桥墩、桥梁板、栏杆等部分构成,桥梁板石板呈纵向排布,为整块条石,架设在下方桥基上。条石最长的11米,宽0.98米,厚0.8米,重达10余吨。
这么大的条石是如何运送和建造的呢?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洛阳桥负责人林俊明说,这里就需要提到洛阳桥建造的关键技术之一,即“浮运架梁”——利用水涨船高的原理,在退潮时用木浮排将石材运送至两个桥墩之间的恰当位置;涨潮时,水面将浮排和石材整体托起,调整安放至桥墩;再待退潮时将浮排移走,完成桥面大条石的安放。
“除了前面讲到的浮运架梁,洛阳桥建造还有两个先进的工程技术。”林俊明说,一个是“筏型基础”,古桥在建造前,先在水下抛石形成相互连结的整体桥基,再在桥基上立桥墩,这一构造类似于现代建筑构造中的“筏型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古桥基础的稳定性。我们看到桥墩部分被建造为船尖造型,这有利于缓解水流对桥身的冲击。
另一个技术是“养蛎固基”法,桥基建好后,在桥基上人工养殖牡蛎,牡蛎的附着起到加固桥基的作用,增强了桥整体的稳定性,“牢固耐用,廉价实惠,有专家称之为千年不朽”。
月光菩萨佛塔
月光菩萨海神祠庙多元文化交融共存
“从精美绝伦的月光菩萨佛塔,到神秘莫测的五方佛梵文,桥上众多佛塔体现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林俊明说,这里还有一个奇妙的现象,中亭以北第二桥洞上,并排七条大石梁,每逢朔望潮荡,江水击桥,七条大石梁咣当作响,宛如七弦之声。
洛阳桥的周边设有多处佛塔,沿海居民多借助佛塔来护佑平安。石塔雕刻精美,并有确切的年代题记。在文兴码头边上、开元寺等处也能看到同样形式的古塔,称为宝箧印经塔。渔民在出海前后都要在此祭拜,以祈求平安。塔中四面都有刻字,西面中间浮雕月光菩萨头像,刻“己亥岁造”字样,即年(北宋嘉祐四年),是洛阳桥建成的那年。其他三面还有“诸佛出世”“涅槃经”以及一些梵文。
桥北古街上的昭惠庙,是一座祭祀海神通远王的祠庙,与在九日山看到的昭惠庙是同一海神信仰。这组建筑始建于宋代,现存建筑为清代(17-20世纪)风格。明、清历有修缮,有一方年重修碑刻。“在修建洛阳桥时,蔡襄的工作团队曾以这里为建桥的指挥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蔡襄在此坐镇,督促古桥完工的场景。”
陈德杉
护遗者说
洛阳桥“活字典”陈德杉
“只要走得动,我会一直讲下去”
在洛阳桥上,经常有位提着包的老者给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学者或游客讲洛阳桥的故事。他叫陈德杉,今年78岁,是位知名度很高的洛阳桥义务讲解员。到今年,他已整整讲了30年洛阳桥的故事,很多国内外游客、文史专家、官员政要都听他讲过。
风雨无阻讲解三十载
78岁的陈德杉是一位退休干部,土生土长的洛阳人。生于斯,长于斯,古桥的一石一碑、一塔一亭、一草一木都镌刻在他心中。
“小时候到泉州市区上学,都要走洛阳桥。长大后知道洛阳桥是中国四大古名桥之一,被誉为海内第一桥,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标志之一,我为家乡有这样一座桥感到自豪。”陈德杉说,很多年轻人都不懂洛阳桥的历史文化价值,他想把洛阳桥的故事讲给更多人知道。
年,到泉州考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一行来到洛阳桥。时值春节期间,陈德杉放假在家,被邀请为专家们讲解。在考察时,领队的迪安博士突然发问:“为何桥墩一侧是尖形,一侧没有?”在场众人愣住了,陈德杉立即上前解答:“您觉得涨潮力量大,还是退潮?”“当然是退潮大。”迪安博士答道。“那就对了,建桥者为了减少海水对桥身的冲击,所以桥的一侧做成尖形‘筏型桥墩’。而涨潮冲击力小,另一侧就不需要了。”迪安博士茅塞顿开。
“国内外的专家们对洛阳桥的造桥工艺、桥上石刻赞不绝口。我感到特别兴奋与骄傲,更坚定做洛阳桥历史文化故事讲解员的决心。”陈德杉说,从那年起,他走上讲述洛阳桥故事的道路。尤其是年从乡镇党委书记岗位退下来,更是专注研究洛阳桥的历史,担任起洛阳镇文史研究会会长,当上了洛阳桥的义务导游和讲解员。
至今30年,陈德杉依然在洛阳桥的讲解路上,接待过的海内外游客、官员、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有多少已记不清。他只记得最高峰时,一个星期他有五天在洛阳桥上,一天讲解三次。“只要我还走得动,讲得动,我讲洛阳桥的故事就不会停。”
出书开讲座培育新人
陈德杉被外界称为洛阳桥的“活字典”,他的办公室堆放了很多书籍、照片,几乎都和洛阳桥有关。为讲好洛阳桥故事,全面了解洛阳桥的价值与内涵,陈德杉用三年时间大量查阅资料、购买各种权威的官方县志、志书。“有的人没来洛阳桥,但可以通过书籍了解洛阳桥。”陈德杉说,年他整理出书,第一本书为《洛阳桥古今诗词选》,被国家图书馆收藏。除了这一本诗词与洛阳桥有关外,陈德杉还编著《洛阳桥撷趣》和《洛阳桥传说》等20多本的书及小册。
除了出书,陈德杉还组织多次讲座,帮助剧团编导高甲戏《洛阳桥传奇》。文化需要传承,传播人也要有接棒人。早在年,陈德杉就有培养新人的念头,那时他从洛阳镇挑选了10多位中小学老师,带着他们到洛阳桥实地讲解培训。此外,陈德杉还从基层干部、志愿团体中挑选数十名志愿者进行培训。
文物大事记
●年,洛阳桥入选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6月,泉州市财政拨款8万元,对洛阳桥进行勘察,测绘和试修。
●年,洛阳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4月,洛阳桥维修工程方案论证会在泉州召开,根据古桥的保存现状,决定拆除民国时期覆盖石桥板上的钢筋混凝土桥面。
●年2月-年10月,由中国文物研究所主持,洛阳桥进行全面修复,拆除旧桥面,恢复石板桥面;修复主体桥墩45座,金钢墙4处,安装大型桥板条。
●年,修建石将军护棚及维修碑亭。
●年-年,中亭重修,整治环境。
相关链接
蔡襄祠位于桥南村中部,是洛阳桥的建造者蔡襄的纪念性建筑。始建于-年(北宋宣和年间),历代修缮,现存建筑为年(清光绪元年)重修后的建筑,呈现清代建筑风格。整体建筑群坐北朝南,是一组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的闽南传统合院式建筑,中轴对称,由山门、大殿和后落三座主体建筑围合成两进院落。
蔡襄任泉州太守期间,主持修建洛阳桥并完工。他被后人铭记,一个原因是他是著名的书法家;另一个被后人铭记的原因,就是他主持建造了伟大的洛阳桥。
这方碑刻是记载洛阳桥建造历史的最重要的史料,碑文由蔡襄亲手撰写。短短个字,把建造时间、规划、耗资、作用及主建人员都扼要记明。蔡襄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该碑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其文字精练、书法超群、雕工卓绝,而被誉为文、书、镌“三绝”。
中亭,古代的万安渡就位于此,是难得的渡口选址。宋代建造洛阳桥时也充分借助了这个天然的小岛,由于桥的跨度被自然分割为两段,极大地方便了大桥的建造,也增强了桥的稳定性。碑刻记载的是洛阳桥始建后,在宋、明、清、民国历代进行修缮的历史。
甘雨亭
始建于年(明万历三年),是为了纪念明代为民祷雨的泉州知府方克而建的,现存建筑为年修复。
来源:泉州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