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网泉州6月25日电(记者杨帆)蓝天白云,绿树成荫,经历了连续的阴雨朦胧,终于在来福建的第4天看到了它天晴后的样子。“你闻,空气里都是海洋的味道。”阳光下,穿着裙子的同事微闭双眼,张开双臂拥抱着眼前的城市——泉州,一座融合着中西方文化的世界级文化古城。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资料图
24日上午,中国军网记者随“一带一路”大型网络主题采访团来到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它以中世纪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泉州别称)港的历史为轴心,以丰富独特的海交文物,生动地再现我国古代悠久辉煌的海洋文化,讴歌中国人民勇于征服海洋的英雄气概,展示中华民族对人类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贡献,以及在航海与造船技术方面的许多伟大发明。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展示文物。中国军网记者杨帆摄
远远望去,博物馆的外型像一艘扬帆起航的大海船,内设有“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馆”、“泉州民俗文化陈列馆”和“中国古代船模馆”等四个展馆。“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漫步在“厚重”的展馆里,感受古泉州港曾经的繁华,有一种穿越之感,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设于博物馆一楼东展厅的宗教石刻馆,陈列着宋元时期外国侨民在泉州经商、传教者及其后代遗留下来的数百方石刻,内容有墓碑、墓盖石、石雕像和各种教寺建筑构件等,属于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等几大宗教的遗物。其数量之多、种类之繁、价值之高,在国内堪称一绝,多数被定为国家一级藏品。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景。中国军网记者杨帆摄
如果说发达的海外贸易是泉州给记者的第一映像,那么今天在这艘“大船”里,泉州“海丝”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又让记者受到了深深地震撼。民族与宗教之间的差异性是值得尊重的,但相互的交流与融合也同样值得尊重,这一点在泉州就体现得非常明显。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世界多种宗教都曾经在泉州传播,并且留下了大量历史遗迹,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净寺就在泉州。这使泉州成为多元宗教文化融和交汇、和谐共存的载体。泉州的宗教或者历史上曾经在此活跃过的宗教几乎包含了世界上所有主要的宗教,比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景教、天主教、基督教、摩尼教、印度教和犹太教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在泉州。
泉州开元寺内东西双塔。图片来源昵图网
时至今日,东西双塔、洛阳桥、安平桥等古建筑,以其宏伟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泉州悠久灿烂的文明;清净寺、圣墓、老君造像等宗教胜迹,用无声而有形的语言述说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行走在泉州的街市上,那种浓浓的“海丝”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展品。中国军网记者杨帆摄
如果说千年来的“海上丝绸之路”是泉州的骄傲,那么开放包容的“海丝文化”则是泉州人解不开的情结。这种文化的滋养深刻地体现在他们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泉州的民营经济发达闻名全国,市场主体突破50万家,民企创造增加值、公共财政收入均占全市约八成,对外贸易总额稳居前列,泉州人这种重商善商、走向世界的精神和气魄莫不与“海丝”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种敢拼敢闯、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已经融入泉州人的血液里,他们那种面对海洋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血性的最好诠释。
参观完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四个展馆,记者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沉淀着一段历史;每一件文物,都叙说着一段故事。如今,这艘壮观的“大船”,不仅是千百年来海丝文化的缩影,更是对泉州人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激励,给予他们爱拼敢赢的锐气和先行先试的勇气。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带一路”战略赋予了泉州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已经搭起,一个更加多元的世界正在打开,只等着泉州这艘大船一往无前,扬帆再出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