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了解花桥慈济宫、开元儿童教养院的历史时,伍泽旭这个名字一定不能被忽视。对于年轻一代,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而在老一辈泉州人眼里,这个名字背后有太多的故事。
家住鲤城区东门社区凤池巷的伍泽旭是泉州著名教育家、慈善家,低调的他生前鲜少接受媒体采访。直到年12月,伍泽旭百年诞辰时,对其的追思文集——《慈良清直》发行后,他的故事才被更多年轻人知晓。
殷殷园丁,教养院内巧筹款
早年,开元儿童教养院(今鲤城区开智学校)是一家专门收养孤儿以及无依无靠儿童的学校,靠华侨的侨汇运转。年,伍泽旭出任开元儿童教养院(今鲤城区开智学校)院长一职,为了让孩子们能有一技之长,伍泽旭采取教养两育,授文授艺,开设文化课和技能课,让学生们依据兴趣选择课程,教授陶瓷、裱褙、照相、园艺等科目,开创了泉州素质教育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百废待兴,银根吃紧,民政局拨款微乎其微,加上尚未与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泉州侨胞集中的国家建交,严格的货币汇出管理和通讯检查,有钱也进不来,这让儿童教养院的运营举步维艰。除了将自己的收入悉数捐出外,伍泽旭还想了个办法,通过泉州的高僧和居士向海外华侨传递汇款途径和暗号。当时海外汇款都要转道香港进入境内,为了避过检查,一般都用暗号来确认是否寄出或寄到,比如寄一万元,信上问“寄一盒万金油收到否”。伍泽旭就是用这种办法,保证外汇持续不断,确保年到年学校住宿生的经济生活来源。
担任院长22年,伍泽旭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言传身教使得许多孩子都成为国家栋梁,分散在全国各地。伍泽旭在世时,总能接到学生的来信和电话,每每得知学生好消息,他的眉眼便又舒展了几分。
耿耿丹心,实际行动发扬“花桥精神”
“无私为公天地宽”是伍泽旭教导学生时常说的一句话,这亦是他一生坚守的信念。年,花桥慈济宫第五任董事长辞世,时值“文革”,谁能担此重任成为一大难题。58岁的伍泽旭被推上了董事长的位置,没成想一当便是31年。
宫庙被占、神像被毁、机构瘫痪、人员流失……接任董事长之初,伍泽旭就必须面对一堆棘手问题,更关键的是没有经济来源,行善处处伸不开手脚。为此,伍泽旭四处奔走,通过关系找到新加坡宏船大法师和侨胞王旺来,争取到侨胞朱金卜的捐资,这座始建于宋代的文物古迹才得以保护。
不同于一般宫庙,花桥慈济宫在建国后便停止求签问卜活动,专注公益。在伍泽旭主持下,在义诊赠药上更是加大力气,并于年3月正式增设“花桥义诊所”,恢复中断30多年的施医项目,为很多穷人解决燃眉之急。同时,还不定期组织医生下乡义诊,为边远农村送医、送药。
在赠药方面,伍泽旭也大胆改革,患者可直接到花桥宫领药,不再需要基层单位开证明。进口药材羚羊角、犀角,以及自制传统药物大七厘、雄黄米醋等,不分贫富按需赠送。据统计,至年,共为患者赠药40万人次。31年的坚守,伍泽旭用实际行动书写“花桥精神”,年辞去董事长一职时,他被评为永远名誉董事长。
慈良清直,温文儒雅皆华章
节衣缩食、粗茶淡饭、不抽烟、不喝酒,伍泽旭节约俭朴的形象深深烙印在子女心中。在女儿伍安娜记忆中,最难忘的便是父亲衣服上难洗的油渍,因为父亲为慈善事业奔波,非常珍惜每一分钟,吃饭时,总会拿着一份报纸或一本书,边吃边看,以至于饭和菜汤洒在衣服上。
尽管社会事务繁重,但伍泽旭从没忘记学习,而是秉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原则,抓紧一切时间学习,阅读各类图书,与朋友探讨诗、词、书、画等。他还是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泉州市分会副会长,一手好字获奖无数,被广为收藏。市区中山路泮宫口“泮宫”二字,百源清池横跨内沟河石栏上刻着的“百源桥”三字,以及三千坛大门旁石柱上刻着弘一法师的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都是出自伍泽旭笔下。《慈良清直》一书收录其不少作品,涉猎之广,包含了文章、诗词、对联及书法作品。
年,著名教育家、画家丰子恺到开元儿童教养院讲学时,为伍泽旭的高尚品格所感动,挥毫题书“慈良清直”赠予他,伍泽旭把这一题词珍藏一生,并奉为座右铭。年1月23日,伍泽旭逝世,这四个字更成为他这一生的真实写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