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乳溪石窟位于四川巴中通江县枸花坪村二组,县城以南将近三十公里的白乳溪岸边
石窟开在在溪边一块突出的大石头上,围绕石头开凿有大像龛和众多的小龛,唐代风格,有多条题记,但字迹模糊难以辨认,仅识别出一条“大唐天宝元年(年)”。
白乳溪石窟最大的一龛雕刻的内容是西方经变,龛内造像大致完整,在这一龛的两侧,各雕刻出一座阙楼,阙楼上的枓栱等木结构特征还原精致,是难得的研究唐代建筑的资料。
两座阙楼采用的是八棱柱,单层阑额,没有普拍方,上下层柱头铺作采用的都是是六铺作单抄双昂,跳头用令栱无耍头,泥道栱之上叠压柱头方,第一跳偷心,第二跳上承罗汉方。
两座阙楼在木结构表现上略有不同,右首边阙楼雕刻出了落于阑额上的补间铺作,也是单抄双昂,而左首边阙楼同一位置没有雕刻补间铺作。
现存的八座唐代建筑中有三座采用了昂,佛光寺东大殿是双抄双昂,青莲寺藏经阁是单抄单昂,莫高窟窟檐上部缺失,只能看到下面是单抄,上面几道昂未知,白乳溪石窟阙楼为我们再现了已经无法见到的唐代枓栱样式
在敦煌壁画建筑中,我们也能找到一些单抄双昂的实例,互相印证,说明唐代确实存在单抄双昂的枓栱组合,可惜实物没有流传到现在。
敦煌壁画中的枓栱和白乳溪石窟阙楼一样没有耍头
虽然唐代已没有单抄双昂实物存世,但在元代的浙江金华天宁寺大殿还能见到单抄双昂实物
同样使用了昂的佛光寺东大殿的补间铺作与柱头铺作不同,且补间铺作并未落在阑额上,白乳溪阙楼的补间铺作与柱头铺作结构一样,且是落于阑额之上的,由此我们知道唐代即存在此类结构,过去我们只能在宋代实物中见到。
这里为什么要着重讨论采用了昂的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和昂尾的处理方式有关,柱头铺作的昂尾比较好处理,压在梁下,形成杠杆作用,而补间铺作昂的后尾是空的,昂尾抵于何处对断代会有帮助,当然白乳溪阙楼是石雕建筑,我们看不到里面,至少我们可以知道唐代已存在应用了昂且和柱头铺作相同的补间铺作
通过白乳溪阙楼,我们还能知道唐代存在上下层枓栱结构相同的楼阁,现存的唐代实物中,开元寺钟楼发现时第二层已没有了枓栱,现在的二层枓栱是八九十年代维修时新建上去的;青莲寺藏经阁经过后代改造,第一层已没有了枓栱;只有善化寺普贤阁上下层枓栱相同。
两座阙楼可见跳头令栱承托的是橑檐方而非橑风槫,椽子上有飞子,转角处有大角梁、子角梁,这些构件在唐代就已经有应用了
在四川的石窟中,巴中西龛53龛也雕刻了两座阙楼,枓栱采用的是双抄双昂,在敦煌壁画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两侧建楼的寺院布局
白乳溪石窟阙楼所表现出的枓栱结构、无耍头、应用飞子、八棱柱、鸱尾等等结构与敦煌壁画及窟檐建筑有很大的相似性,其实不止白乳溪,四川石窟的建筑及雕刻题材与敦煌相似之处很多,我一直觉得四川与敦煌间的联系或许要多于中原地区,两地距离遥远,但共同的特点是都在吐蕃的边缘,期待以后有更多的发现。
.12.04,通江白乳溪石窟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