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介绍 >> 正文 >> 正文

姓福村的幸福事NO16丨泉州晋江霞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3/4/15

  

  世遗泉州的“福”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带“福”的地方多达多个,这些“福地”遍布全市。每个“福”地都是“福”文化的一抹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泉州人的血液中流动着爱拼敢赢的基因,带着“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信念,他们用双手奋斗出幸福生活。

  当姓“福”村遇上幸福事,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泉州市委网信办和闽南网联合策划推出系列报道——《姓“福”村的幸福事》,为你讲述“福”地的故事。

01:49

  闽南网9月20日讯(闽南网记者陈玉玲洪方博涛文/图/视频)毗邻泉州刺桐大桥的晋江池店霞福村,一条凤池路穿其而过。古时,霞福与溪头、溜石合三为一,通称“溜江”,后改称溜滨、溜石,直到年才从溜石村拆出。

  回溯历史,霞福村的发展过程中带着“爱拼敢赢”的色彩,“下南洋”闯荡的人不在少数。虽背井离乡,一封封写着“泉州南门外”的侨批隔山跨海,将这头与那头的亲人紧密联系起来。多年来,这些海外华侨心系桑梓、反哺家乡,出资为家乡盖楼、修路、建学校、搭戏台……传续乡情,而更多的霞福村民则生活于斯、拼搏于斯,也努力着让家乡变得更好。

  这个村庄,既蕴藏着浓浓的“侨味”,也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夜幕下的霞福村

特色侨建洋楼延续记忆与乡愁

  历史在霞福村留下了“踪迹”,记录了村里的那些人那些事。

  在霞福古寺内,有一座宏船和尚纪念堂,纪念的是新加坡光明山普觉禅寺的住持宏船法师,其还历任东南亚佛教会主席、世界僧伽会副会长等职。年,宏船法师出生在霞福村,自幼受佛教熏染,于承天寺礼会泉法师披剃,并追随远赴南洋弘法。年,他回到中国访问时,曾募资重兴承天寺,对泉州开元寺、花桥慈济宫、晋江庆莲寺、南安雪峰寺、宁波天童寺、厦门南普陀寺、万石岩、虎溪岩寺、漳州南山寺等的建设也十分   历经数十年风雨,霞福村里仍保留着不少侨建洋楼。村民们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东区的两栋番仔楼。两栋楼皆由华侨建造,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因为没有取名,大家用楼层数“二楼”“三楼”来称呼它们。

  保留相对较好的“三楼”,占地多平方米,已有50多年历史,共有26间房,一层12间、二层8间、三层6间。透过围墙的铁门往里看,“三楼”的院子里种满绿植,整理得很干净。推开一楼木门,屋内又是另一番景象,里头保留着“眠床”、梳妆台、桌椅等年代物件,彩画图、石雕、砖画、拼砖等嵌在楼房的各个角落。

中西合璧的洋楼

  据悉,“三楼”是菲律宾华侨朱氏两兄弟在年建造的。当时,两兄弟从菲律宾寄回了图纸和钱建楼。为了让亲堂们能多一份营收,朱氏两兄弟还提出,除建筑公司提供的设计师和技术外,所有的“小工”都必须用本村的村民。村里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曾在这当“小工”领“工分”。

  “朱氏兄弟的后人,如今都在菲律宾、中国香港等地。”霞福村党支部书记朱章愿说,为防止房屋长期无人居住自然损坏,村里协调了相关人员前来打理,为海外的侨亲们延续记忆与乡愁。

眷恋家乡人情味“老北漂”回村养老

  今年72岁的朱奕该是霞福村的原住民,家里有6个兄弟姐妹。因为识字又喜欢文学,朱奕该年轻时经常帮村民们写信寄到南洋。每每在纸上写下“泉州南门外”的字样,他的心里都满是感慨。

  “在海外的侨亲没有忘本,非常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朱奕该说,从懂事至今,他目睹了村里的变化。霞福村在晋江是比较早能自己发电的村庄,有了电,村民们也很快买了电视机。原本坑坑洼洼的泥巴村道变成石板路、水泥路……路好走了,环境也变好了,这些都得益于海外华侨、企业、村民们的帮助。

  改革开放的东风掀起了创业热潮。朱奕该也萌生了出去闯荡的念头,他把目的地选在北京。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朱奕该频繁往来北京与泉州,在北京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他最怀念的还是霞福村。

  “小时候家里种了很多地瓜,有的同学家庭比较困难,我带他来家里,在书包里装满地瓜让他带回去。”朱奕该回忆道,霞福村的人淳朴、真挚,谁请他吃了几分钱的冰棒、吃了一角五分钱的面汤,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带着这份眷恋,他最终回到了霞福村。朱奕该的三个子女中,女儿也嫁在霞福村,两个儿子没有分家,一大家子人生活在一起,四代同堂、生活美满。

  “霞福村是我的家乡,都说亲不亲故乡人,我喜欢在这里,很有人情味。”朱奕该说。

五星级敬老院提供晚年安居之所

  在霞福村,老年人口的比例大约占了4成。年,村两委牵头酝酿建一座敬老院。筹建委员会几经奔走,争取到了各级政府、海外华侨、乡贤和村民的大力支持,在年动工建设。历时3年,敬老院于年12月建成投用,取名为“霞福村幸福院”。

  据介绍,幸福院总投资多万元,共12层,其中6至8层为老人宿舍,宿舍内配备有床、衣柜、电视、独立卫生间、热水器等。幸福院内还配有图书室、阅览室、电脑室、健身房、医疗室、餐厅、老人大学、老人活动中心。投用后,幸福院的功能也日渐完善,不仅增设了药房、门诊,还邀请医生坐诊,面向社会开放,给更多人提供便利。

幸福院董事长朱金塔介绍情况

敬老院内的多功能活动厅

  作为晋江池店镇首个敬老院,幸福院的成立惠及了霞福、溜石、溪头等周边村近0名老年人,还被福建省民政厅评为“五星级养老服务设施”。

  幸福院董事长朱金塔说,院里目前有近30个老人,平均年龄92岁左右,最高龄的一位是岁。院内设施齐全、团队专业,入住的老人中还有一些是从香港、澳门和菲律宾回来的。平日里,一些社会团体和公益组织,也不定时到幸福院开展慰问活动。

  “我们也在不断提升幸福院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朱金塔透露,接下来将依托幸福院的优势,成立日间照料中心,让需要外出工作的家人、子女没有后顾之忧,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移风易俗入民心打造文明新风村

  整齐洁净的村道、独具特色的洋楼建筑、琳琅满目的文化墙……近年来,霞福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推进移风易俗等举措,让文明之风吹进街头巷尾,村风民风持续得到改善,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渐丰富。

下午时分,居民们在散步休闲

村道干净整洁

  霞福村的屏幕上有一串滚动的名单,上面记录着村民简办婚丧喜事并将钱捐给霞福村慈善基金会的“善举”。简办16岁生日、结婚、满月……村民们捐资的金额从元到元不等,换另一种方式守护着霞福村。

夜幕下的霞福村,门口就是凤池路

移风易俗倡议

朱章愿

  朱章愿表示,霞福村有原住民人,常住人口1人左右。早前,在闽南地区,很多村庄有婚丧喜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陋习,这让一些家庭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年前,由村两委牵头,霞福村先行先试,向村民们发出了“婚丧喜事简办的倡议”,希望村民们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孩满月、周岁、十六岁等一律不分发风俗物品。

  这一倡议,得到了村民们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婚丧嫁娶不用大操大办,省钱省心,有热心的村民把钱捐给霞福村慈善基金会,帮助村里开展更多公益活动。一个带一个,一户传一户,全村的氛围越来越好了。”朱章愿说。

来源:闽南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