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在泉州市区西街,建于唐垂拱二年(年)。初名“莲花寺”,后曾改名兴教寺、龙兴寺。
相传这里原是一片大桑园。一天,园主黄守恭梦见一个和尚前来求地建寺,第二天果真有一位和尚向他要一块“象身上袈裟一样大的”地皮,黄欣然同意。不料和尚脱下袈裟朝太阳的方向抛去。袈裟停在空中,投下一片影子,和尚说:“我要的就是这么大一片地皮。“”黄守恭舍不得献出这么大一片土地,便提出除非三天内桑树开莲花,方可在此建庙,以此来要挟和尚。不料第三天,园中的桑树竟真的开了白莲花,黄只好如数捐地,并定寺名为“莲花寺”。至今寺内“大雄宝殿”的巨匾仍写着“桑莲法界”四个大字。寺左侧还有一株传说曾开过莲花的千年古桑,至今仍然蓊郁茂盛。到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年),朝廷诏令全国诸州(道)各立一佛教寺院以纪年,自此始改名为开元寺。该寺经五代、两宋发展,到南宋末,已有支院百余所,元至元二十二年(年)并为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元末被毁,明代以后才渐次恢复重建。
开元寺占地约50亩,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甘露戒坛、东西二塔等。寺正面和西南,白石栏杆环立。寺内殿阁坛塔布局严整,主从有致。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紫云屏、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甘露戒台、藏经阁等。前殿后坛,左右通以长廊。两侧外的草坪上,东、西双塔对峙而立。
寺内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年),相传建殿时有紫云飘绕盖地,故又称“紫玄大殿”。后屡圮屡修,现存系明崇祯年间(—年〉由郑芝龙所建。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占地约平方米。又因间架植滋石柱百根(内槽立佛像处,以六根石梁代柱,实为94根)故别称“百柱殿”,殿内重梁叠栋,精巧有致。规模之大也属全国罕见。佛坛正面供奉丈八金身五方佛,中间的释迦牟尼佛像,据说是唐玄宗“御赐”佛像。其余为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阙佛、北方成就佛。这平列的五尊大佛统称为“五方佛”。
斗拱附刻24尊“飞天乐伎”,双手或执民间乐器,或捧文房四宝。有趣的是身上的翅膀,有的是大鹏鸟翅,有的是蝙蝠翅。象征着不管白天黑夜,都有飞天殷勤侍奉大佛。后殿正中供奉观音,两翼为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殿前月台宽大,台座壁面束腰部分,嵌有人面狮身青石浮雕72幅,浮雕与殿后廊两根雕着古代印度神话故事的青石柱,据说都是明代修缮时,从废圮的婆罗门教寺庙遗址移此,为我国佛教建筑中绝无仅有的装饰。庭中有南宋绍兴十五年(年)建造的金涂式小石塔一对)殿后廊也有两根婆罗门式浮雕青石柱。
东侧有檀樋樾祠,为祀园主黄守恭之所在。据《福建通志》称,这也是闽、台黄姓宗族的祖祠。东侧的准提寺是清康熙元年(年)仿中轴线的规划建造的禅寺,俗称“小开元”。寺内设有泉州古外销瓷陈列馆。馆内陈列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多种瓷器。泉州出产的瓷器早在五代已开始外销,后延及宋、元,出口瓷器已遍及亚非各地。此外,近年附近各处废圮的寺庙祠宇残留的文物,和一些新近出土的文物珍品,多集中保存于寺内。如原北门府城隍庙之照墙麒麟壁,年移此。
西侧有功德堂、尊胜院、水陆寺、桑莲古迹、麒麟堂等。院内有拜庭面积平方米,全用平正石块铺成。庭间古榕浓荫掩映,庭中有11座唐、宋、元、明各代的小型舍利塔,石经幢排列其间,上面刻有题签文字,多为过去金石书志尚未录著的资料。
近代修复的“藏经阁”,内存北宋雕版《积沙大藏经》卷、《毗卢大藏经》残本40余卷,均为举世珍罕。阁内楼上还新辟了“古钟陈列室”,陈列古钟12口,其中清道光十七年(年)台湾“鹿港郊公置”的大铜钟,铭文载有台湾与泉州经济往来的重要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