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的山门与其天王殿合二为一,现存建筑乃建于民国十四年。入内,大殿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十分久远。
石柱上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旁注云:“寺门旧有此联,朱文公撰,久佚,为补书之。戊寅春沙门一音书。
戊寅为一九三八年,一音即一代高僧弘一上人。南安雪峰寺僧幻如在《瘦松集》中曾云:“闽南多胜刹,唐宋以来皆国王大臣为檀那,宅舍捐产,动以亿万计。
相传开元寺全盛时,有众数千,海内外硕德高僧,尝云集于此,故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誉。这是上句“古称佛国”之由来。而自宋室南迁,全国政治中心转移,衣冠人物,萃于东南,泉州人才辈出,有宋一代,中进士的就有八百六十二句人,可见人文之盛。这是下联“满街圣人”的根据。
“满街都是圣人”,是对泉州城市的赞誉。出自朱熹语---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说的是宋朝时泉州当地寺院众多,民风虔诚,人文昌盛。
圣人是封建统治阶级理想中最高的人性典范,只有孔子、孟子等少数几个人才能有这样的称号。
朱熹之所以说满街都是圣人,是因为他在人性论问题上与孔子的---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不同,他认为下愚是可以改变的,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圣人之心和愚夫愚妇之心是一样的,正所谓人性皆善。这话很好地阐述了朱熹的理学思想。
《传习录》有这一简短对话,记载了王阳明对三个学生王艮、董沄、钱德洪因材施教的实例,贴现了儒家自孔子以来对不同学生有的放矢教育的传统。其中,王阳明认为“满大街都是圣人”不是什么怪事,这是从本质上看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本心,也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
这与孟子“性善论”一脉相承,也与宋朝以来中国民间见解,如《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相吻合。
王阳明另有《咏良知》,通俗易懂地写道:“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他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有孔子之心、从善之心,只是后天被外界的见闻习俗的潮流所干扰蒙蔽,一旦自己的真心被指明认知,便不会怀疑自己的良知。圣人其实与常人没有本质区别,同心同性,所以王阳明认为“满街都是圣人”是个能被普遍接受的事实,并不是什么不寻常之事。而人也有“生而知之”的天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