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资源 >> 正文 >> 正文

佛慧寺可以追索到隋唐宋朝和明代,如今的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3/6/23

#拍一拍宋朝#

话说山东济南有一座佛慧山,与千佛山一路之隔的两座山。佛慧山的佛性与名气绝不亚于千佛山,只是佛慧山许多摩崖石雕和古刹佛慧寺已经荡然不存了,如今遗留在佛慧山的寺庙踪迹只是一堆石刻的残骸,依稀还能看到精致的雕刻石花和敦实的石墩造型,更有残垣断壁被今人用玻璃墙保护起来。

千佛山与佛慧山只是一路之隔佛慧山的全貌

据说,这些曾经闻名一时的佛慧寺是在近代“文革”被破坏。还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世间的人们似乎一夜觉醒,老祖宗留下的历史,不单单是一阵风、一场雨,更是一些看得见、摸的着的历史,作为一代历史文化名城的济南人,也是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方向只被确定,而不会被独立的掌握,放在当下的残垣破壁,也委实可惜。

千佛山文昌阁的全貌

如今走在佛慧山上,已经听不到远处的寺钟响彻耳边,夕阳之下,那些落寞的鸟们和依靠寺庙墙根寄宿的猫们,也找不到一条回家的路。

初冬,冷冷清清。树枝顽固的叶子,在坚守着最初的信仰,不愿放弃。

时光倒流在清朝年间,我和一位叫做范炯的诗人一样,怀揣着一些才华,秋登佛慧山。半山腰的佛慧寺隐隐约约看到香火绕绕,僧侣们你来我往,好生热闹。

徒步十里,山路弯弯。假设的我和曾经的范炯一起走进佛慧寺,本想找到一瓢饮,无奈僧侣忙于佛事,无人搭理,只好独自在一座泉池旁吸水解渴,这座泉如今还在遗址前汩汩流淌。

有诗为证:

佛慧名山十里遥

开元古寺建山椒。

山僧不解通姓名

自汲山泉饮一瓢。

这首诗和范炯这个诗人虽然没有成为名句和佳作,但是,作为遗址和残垣的见证,却有着相当的分量,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我作为隔山跨界的陪伴者,而今在这个初冬的秋天,徒步在佛慧山,虽然口不渴,却内心有着焦躁和不安,佛慧寺残垣遗址给我深刻的启示,有多少石雕的历史不是被风化,而是被黑手抹平!

济南的佛慧山下原有古刹佛慧寺是不争的事实。

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隋唐。明初,济南府城内开元寺位置改为府署,僧人迁移于此,遂改为开元寺。寺三面环山,松柏笼罩,藤萝垂蔓,异常清幽。原有正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院内有宋代丁香数株。殿后北壁上,凿有上下石室多间。昔日,儒生多于此读书。石壁西首有镇武洞,开凿于清乾隆五十八年(年),邻洞下方依山雕龟像,蛇绕其颈,奇特古朴。寺周岩崖,雕凿唐代造像多尊,文革尽遭破坏。开元寺已倾圯殆尽,仅存遗址。

更有佛慧山之巅的历史真迹记载。

原有明代济南知府平康裕所建文笔塔一座,此塔道光济南府志有记载:“大佛山,在历城县东南十里,旧志云一名佛慧山。上有文笔峰,中为开元寺,在昔名贤多读书其中。县志云,或曰即历山,非也。山之西为罗家寺山,之阳为圈马场。

又云大佛山顶万历初平太守康裕建塔,以助文明之气。”塔建成后三、四百年中,在其后文人墨客佛慧山诗文中,未见诸提及,济南文笔塔在冷落中堙灭。

《乾隆历城县志》以优美的笔触记载佛慧山的美景和地理形势,读来引人遐想。文中说:

“大佛山在城东南十里,一名佛慧山,上有文壁峰下有甘露泉,中有宝刹曰开元寺。旧名佛慧寺,有宋题名刻记。悬崖凿为石室,昔人多读书其中之一,今废。此山半峰峦突兀,涧谷萦回,丹树黄花更宜秋色。有修落帽故事者无不吟眺于此。故八景标为佛山赏菊。朱龙涧在大佛山西北涧陡而幽,林壑深邃。百尺涧岩秀而长,亦复陡绝。抗头山在城南七里与大佛山相连。目尘洞在甘露泉西,历下诸生张得宿等数人游戏于此,因得废洞修之,有箕仙书《目尘洞引》。功德洞在开元寺北义公禅师涅槃处。”

时间在偷偷的记录着历史,不敢篡改,很认真,更真实,一度被沉沦的,被风化的,被人为的,被革命的,被文化的,被字背后的真假不是永远的对错,只属于当时的态势,凡是能几经几个朝代讴歌的,一定是神级的人物。

有人怀念当年曾经从鲍翅皇宫穿过开元胜境牌坊,走向开元寺的时候,会想到我们正走在百尺涧?朱龙涧在哪里?如今的鲍翅皇宫大酒店也已经成为历史的尘埃,化为灰烬。

据说,佛慧山的佛性和在山的著名,在业界是相当的有名。身为名山,佛慧山可以说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山型峭壁,谈不上崇山峻岭,倒也有一些野趣丛生,回想到唐朝、宋朝的鼎盛香火,这里还有几人的脚印留在石头上、山涧里,只是那范炯喝的泉水,如今还在歌唱叮咚。有许多热衷和信仰山泉的市民,依然保持着到山上提水回家煮茶烧饭的习惯。济南人喜欢泉水,信仰泉水,包括市民,包括山民,都有着厚重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的追忆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3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