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2日从泉州市申遗办了解到,泉州市近日公布了22个申遗项目的遗产点简介。相比此前申报的“古泉州(刺桐)史迹”项目,此次申遗项目名称更改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并新增了6处申遗点。申遗办工作人员表示,这6处新增申遗点展现了中国人海洋商贸的传统。此前“古泉州(刺桐)史迹”曾于年接受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最终委员会决定将该项目“发还待审”。
泉州发布22个申遗点简介其中新增6处申遗点
北青报记者5月2日从泉州市申遗办获悉,近日,泉州市发布了22个申遗项目的遗产点简介,北青报记者注意到,相比年申遗时的“古泉州(刺桐)史迹”,此次申遗项目除了项目名称更改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外,还增加了安平桥、顺济桥、市舶司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青阳下草埔遗址、德化窑址等6个遗产点。
泉州市申遗办介绍,本次泉州申遗项目的遗产整体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分布在自海港经江口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区的广阔空间内,完整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多维度地支撑了“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价值主题。
北青报记者从泉州市申遗办工作人员处了解到,泉州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多个新增项目展现中国海洋商贸传统
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新增的6个遗产点均具有鲜明的海洋商贸特征,“比如‘德化窑址’生产的德化窑瓷器,就是中国古代繁荣的外销瓷的代表,这些瓷器通过海洋贸易走向世界,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交流的证明和主要载体之一。”
相关资料显示,德化窑兴起受益于宋元泉州海洋贸易的繁荣,在发展过程中创烧出独特的白瓷产品,显示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本地制瓷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德化窑位于泉州城西北约70公里处的德化县,始于晚唐,在宋元海洋贸易发展的背景下获得重大发展,窑址遍布全县。其中,德化县城周边的窑址分布最为集中,已调查发现宋元时期(10—14世纪)窑址29处。这一带生产的陶瓷可由陆路运输至南部永春县,再经晋江支流东溪运往泉州港口。
此外,安平桥等遗址点也展现了中国古人与海共生的传统,据介绍,安平桥俗称“五里桥”,为中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这是泉州与国家广阔的南部沿海地区的陆运节点,体现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水陆转运系统的发展。其建成是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既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又反映了海洋贸易给泉州社会带来的经济繁荣和财富积累。
泉州申遗曾被“发还待议”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回忆曾审议了中国申报的“古泉州(刺桐)史迹”文化遗产项目。多个委员国在讨论中肯定了该项目具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所需的“突出普遍价值”。最终,委员会未采纳评估机构此前作出的“不予列入”的建议,一致决定将该项目“发还待议”,即缔约国需要补充有关信息后重新提交申请并接受审议。
据了解,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遗产申报项目有四档结论,分别是“准予列入”“发还待议”“重新申报”和“不予列入”。“发还待议”的项目一般有望在再次审议时被委员会准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青报记者屈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