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南宋公元年;
坐标:福建泉州开元寺内;
精华:中国南方石塔的巅峰之作。
一、简介
泉州开元寺仁寿塔,座落在泉州开元寺内西面,与东边的镇国塔相隔米对望,俗称“西塔”。
仁寿塔,塔高5层,平面8角形,高约45米(较东塔略低4米),建于南宋末年——绍定元年始建(公元),嘉熙元年(公元年)竣工。
塔身结构虽为石质(花岗岩),却是宋代木构的高仿之作,细节一丝不苟。塔基须弥座雕刻精美,塔身每一面皆刻有天王、菩萨、僧人等浮雕。
泉州开元寺双塔,构造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堪称中国石塔巅峰之作!
二、斗拱
仁寿塔为五铺作斗拱,一、二层转角铺作有单下昂+大角梁的结构,其他层铺作均不设下昂。
▲首层斗拱
首层转角铺作,昂首较北方宋金建筑有更多的装饰美感。与福州华林寺的斗拱下昂造型也比较相近。
「转角铺作的“双下昂”和东塔一样,也是单下昂+大角梁的构造,单个昂头则是大角梁。昂头的这种“三弯曲线”在福建现存宋元石塔中多有见到,与木构实物基本一致,只有弯曲的幅度有细微差别。」by
有一种落后叫先进▲福州华林寺斗拱
所有的斗皆刻出皿板,继承了长江以南古建筑的细节。
▲福州华林寺的皿斗
▲广东梅庵大殿的皿斗
梅庵为广东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建于公元年
是广东唯一一座千年木构
仁寿塔为五铺作斗拱,一、二层转角铺作有单下昂+大角梁的结构,其他层铺作均不设下昂。
三、阑额
仁寿塔不施普柏枋,阑额出头、成月梁式。阑额形制与华林寺大殿似有传承关系,不过,这里的阑额之下,已用上了雀替,加强装饰性。
▲福州华林寺
仁寿塔的一、二层用雀替,其他层数则没有。雀替相较明清故宫,面积相对较小。
▲一层雀替
▲二层雀替
较一层的修长
▲故宫中和殿雀替
四、塔刹
「塔刹自下而上是覆钵、露盘(圆珠为过渡),没有仰莲、七层相轮,宝盖(华盖)、圆光(水烟)、宝瓶。」by
有一种落后叫先进「另外从塔顶的檐角瓦作来看,坐着的力士前方还有“脊头三翘”(实为五翘)。从宋代的建筑界画、壁画来看(现存早期建筑一般都是晚期瓦作,就失去参考价值),唐代极为流行的脊头瓦作“脊头三翘”到宋代就非常少见了,这里的“脊头五翘”应是从唐代的“脊头三翘”传承而来。」by
有一种落后叫先进「真实的做法是脊头斜置排列五枚筒瓦。南北朝到隋唐的流行做法则是脊头斜置排列三枚筒瓦,从唐代的壁画、石刻建筑形像中可以大量见到。进入宋代以后,这个部位开始向蹲兽及仙人走兽方向发展。」by
有一种落后叫先进五、须弥座
泉州开元寺双塔,须弥座皆有雕刻。仁寿塔须弥座台基,上枭刻莲瓣纹(浅雕),壸门刻有各种花卉、动物纹;八个转角由力士托起,下枭同样刻(浅雕)莲瓣纹与上枭呼应,下枋为连续卷草纹;最下作龟脚。
塔基四个方向设有台阶,象眼皆有雕刻。
▲上枭莲瓣纹
壸门
下枭莲瓣纹
(局部)
▲下枋卷草纹
▲转角力士之一
▲极富动感的壼门装饰
▲象眼装饰之一
六、塔身雕刻
“塔身四正面每面正中开门,其余四面正中设佛龛,但佛像已不存。门旁雕力士、天王护法;龛两旁雕文殊、普贤;或三头六臂一手持剑、双手托日月的神像;或手执杖、葫芦的僧尼;一也有背后带圆光的佛弟子。”——《泉州开元寺石塔》林钊
「忘了一处最经典的浮雕没拍了:位于西塔第4层的“猴行者”,也称为“悟空执刀驱邪恶”,珍贵的早期西游记题材。踏道两侧“象眼”的动物花草浮雕,艺术水平不如东塔的“象眼”,东塔“象眼”的人物故事浮雕水平真叫高,有一种“吴带当风”的艺术感。」by
有一种落后叫先进泉州开元寺双塔,据记载由中国和印度的工匠共同打造,石雕上的人物依稀能感受到一些异域风情。
双塔建成后不过几十年,南宋灭亡,它们修建于古代中国文明的巅峰朝代,也见证了它的尾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