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开元寺的樱花开了,于是,在某个周日的午后,我和友人在影院门口作别后,一个人去了趟开元寺。
那时春雨初歇,地面还散着微湿的雾气,樱花自顾自开着,樱花与寺内朱墙相应和,三三两两的游人穿梭在红的、粉的花丛中,一道赴春的宴会。
闽南信佛,泉州崇佛之风尤盛,自古便有“泉南佛国”的美誉。若要论说泉州的佛教文化,无论是文化渊源还是历史遗迹,位于泉州西街的开元寺是绕不开的点。
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寺中东西双塔则兴建于宋时,至今仍存有唐风宋韵,一直是泉州古城的标志,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历史上,泉州一直远离政治中心,风俗与中原大不相同。比如旧时分士农工商为四民,从商者居末等,但泉州滨海,自古崇商,几千年耕海牧洋,从来不缺商贾巨富,开元寺的故事也离不开当地的一位富商。
相传一千多年前,泉人黄守恭为官泉州,后以桑蚕业起家,有地三百六十庄,为泉州巨富。一日,黄守恭梦见自家桑园的桑树长出莲花,素闻佛教素有“花开见佛性”之说,便在桑园原址上建寺,名“莲花寺”。到唐开元二十六年,皇帝李世民诏天下诸州,以年号为名各建一寺。于是,始建于桑园一梦的“莲花寺”几经更名,终定名开元,并沿用至今。不过,开元寺内建有檀樾祠,专奉黄守恭的禄位,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
我很喜欢研究开元寺的过往,这座古寺和泉州古城一样,其间人文历史是厚重的,但绝不沉重。许多耳熟能详的文化名人途经此地,又常流连于此,离开后总能寻得其人关于温陵故地的只字片语:南宋的朱熹曾为开元寺题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近代高僧弘一法师亲笔书写了这幅对联,至今仍挂在开元寺的天王殿上。
开元寺广负盛名的还有东西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受明万历年间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后,至今仍屹立于开元寺东西两侧。东塔为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今石塔重建于南宋,年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西塔始建于五代,初称“无量寿塔”,北政和四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同东塔一样,仁寿塔经毁坏与重修多次,现存石塔为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历十年重建,先于东塔十年建成,其规制建筑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东西塔历经八百多年的风雨侵袭,见证过数代王朝更迭,塔基须弥座上的浮雕仍可观其旧貌,颇有古味。
穿廊过巷,大理石铺就的石板路被雨水浸润着,像极了老家古厝的旧台阶。佛堂前的庭院是数百年的老榕,眼前有羽尾洁白的鸽子不时掠过,稚子孩童攀玩寺庙的大门,不远处坐着年轻的父母,还有带着画板写生的女孩,坐在石阶上为画中的佛堂和老榕着色。
暮色渐沉,我在大雄宝殿的佛堂前取了三支香,在殿门外虔诚叩拜,而后,我走出寺院的大门,入目即是行人如织的街区,街区两侧是低矮的红砖厝,古厝二楼的旧窗户由大理石雕就。
如果说厦门是小资,有几分殖民侵略时代留下的西欧精致,那么开元寺外,这条陪伴了古寺千年的街道,是泉州古城千年传承留下来的,亲近得近乎随和的市井味。
寺内有檀香袅袅,寺外是人间烟火。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9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