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历史悬案,按照《明太宗实录》的记载,朱允炆是“靖难之役”失败后在皇宫内自焚而死的,相关记载说燕王朱棣在攻下南京后进入皇宫,命人对皇宫进行三日的“清宫”,后来在火堆里找到朱允炆和马皇后已经烧焦的尸体,朱棣哭着说:“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意思是说“你真是太傻了,我是来帮你的,你怎么不明白,以至于这样做呢?”
《明太宗实录》里还说朱棣“备礼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辍朝三日”,也就是说朱棣下令辍朝三天以示哀悼,并厚葬了建文帝朱允炆。本来,燕王朱棣就是以"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为名发起的靖难之役,如果说他的本意并不是为了造反当皇帝,可是,结果却造成了建文皇帝的死亡,他应该是非常内疚和自责的,也更应该以帝王的礼仪厚葬建文帝朱允炆的,然后再扶持朱允炆的儿子登上皇帝位的。
可是历史的发展并不是按照我们刚才的逻辑进行的,朱棣并没有去扶持朱允炆的儿子当皇帝,而是他自己毫不客气的接替了侄子的皇位,这就彻底暴露了朱棣本来就是冲着皇位来的野心。而对于朱允炆的儿子们,他的大儿子、太子朱文奎和朱允炆一起失踪了,咱就不说他了,朱允炆的二儿子朱文圭倒是好好的活着呢,而且就站在朱棣面前,你朱棣倒是扶他呀!可是朱棣不但没有扶他,反而将两岁的朱文圭给囚禁了,这一囚禁就囚了五十多年,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在“夺门之变”成功复辟之后,才让已经五十多岁的朱文圭恢复自由。
而对于《明太宗实录》中所说的朱棣下令将建文帝予以厚葬的说法,更是令人生疑,朱允炆是明朝货真价实的第二位皇帝,你朱棣既然不是来造反的,但事实上却造成了皇帝的死亡,既然是厚葬,就应该按照“天子之礼”来安葬建文帝。我们知道,每一个皇帝死后都会有他自己规模宏大的陵寝,即便是亡国之君,后来的朝代也会为了收买人心将他厚葬,比如明崇祯帝在梅山上吊死亡后,清朝的多尔衮就曾将其改葬在思陵。
可是,对于朱棣将建文帝厚葬的记载,人们也产生了怀疑,朱允炆的陵墓在哪里呢?其实,根本就没有,直到现在也没有在什么地方发现建文帝的陵墓,那么,是不是开始建文帝有陵寝,后来又被毁了呢?一个皇帝的陵寝一事,应该说是个大事,朝廷对此都应该有详细的记载,而对于建文帝的葬礼和陵寝,在整个明史当中都没有任何记录,这就非常奇怪了。到明朝末年时,明崇祯帝想祭奠建文帝,却因为不知道建文帝的墓在何处而发出了感叹,可见,《明太宗实录》里记载的朱棣让人厚葬建文帝的记录,应该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也就是说,建文帝在宫内自焚的说法可信度也不高。
那么建文帝到底去哪里了呢?后世对此有着多种传言,但是,到底哪一个是可信的,也没有给出定论。其实,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他就没有停止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当然,他找朱允炆可不是为了让他回来继续当皇帝,而是因为朱棣自己始终因为“杀侄夺位”,皇位来得不正,在他心里有块心病,只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亲手除掉他,才能治好他的这个心病。朱棣曾以寻访张三丰的名义,派人长达二十余年多方察访建文帝的下落。
另外,郑和六次下西洋,他所承担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因为“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也就是说朱棣怀疑朱允炆流落海外了,专门派郑和出海寻找朱允炆的踪迹。这样就更加证明,《明太宗实录》里记载的建文帝自焚的说法不可信了。在明朝万历年间,12岁的的明神宗曾向首辅张居正询问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
从张居正的回答中,也印证了朱允炆不是死于自焚的,而且,张居正在话语中还透露出,建文帝在城破之时,将头发剃掉披上袈裟,逃出城外,成为了云游四方的和尚,无人知其下落了。对于建文帝出家的说法,也有着各种版本,有个故事说建文帝在城破之时,原本想一死了之,这时候有个叫王钺的太监跟他说,当年明太祖临终前曾留下一个匣子,告诉太监等建文帝“临难时开启”。
朱允炆赶紧让人将匣子打开,发现里边放着三张和尚的度牒,分别写着“应文、应能、应贤”三个名字,里边还有袈裟、僧帽、剃刀等物品,朱元璋还在匣子里画了详细的逃跑路线,告诉朱允炆从御沟水门走。朱允炆按照他皇爷爷的指令,与几个太监化装成和尚,成功从下水道逃出了皇宫,躲过了朱棣的追杀。
这个故事可信度也不高,搞得朱元璋会未卜先知似的。为了印证这个说法,史书曾有记载说在朱允炆出生不久,朱元璋就给他占了一卦,得知朱允炆将来必有大难,所以,朱元璋才给孙子朱允炆留下了这个匣子。虽然,这个故事有加工的痕迹,但是,朱允炆从下水道逃出去的可能还是有的,而且,这个版本也是传说的最广的。
对于朱允炆出宫后云游到哪里?也有着各种传说,说他在哪里留下了什么遗迹,或者做了什么诗词等等。比如,有传说朱允炆曾在四川的平昌佛罗寺隐居,还说他经常面向京城方向哭泣,朱允炆死后就葬在了寺庙后边的山上,也因为朱允炆常常眺望京城,佛罗寺后来也被改名为望京寺。
也有人说朱允炆出宫后隐居在四川宜宾的隆兴寺,死后安葬在隆兴山下的塔林中。其中还有不少诗句被认为是朱允炆留下的,比如:“杖锡来游岁月深,山云水月傍闲吟。”、“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汉江无情水自流。”等等,从诗句中透露出朱允炆失去江山的痛苦和无奈。
但是,这些传说有多少可信度呢?朱允炆真的逃出皇宫了吗?有人对朱允炆从下水道出逃的可能性进行了考证,据《马生龙凤凰台记事》中记载:“宫中阴沟,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阔八尺,足一人一马,备临祸潜出,可谓深思熟虑矣。”意思是说,皇宫的下水道可以供一人一马通过,而且直通城外,就是为紧急时留下的秘密通道。
这说明,朱允炆从暗道逃出皇宫的可能性的确是存在的。这条暗道在后来也得到了证实,年,南京城在太平门附近修建工场时,就真的挖出了一条暗道,高度达到了两米五左右,与史料记载的也比较相符。
但是,传说毕竟只是传说,拿不出可以让人信服的证据,于是,人们又对朱棣攻入皇宫后查到的朱允炆自焚而死的记载进行考证,认为有许多可疑的地方,比如上边说的既然说朱允炆自杀了、又厚葬了,哪么又为什么没有陵墓呢?所以,有又了是一个太监穿了朱允炆的衣服,代替他自焚而死的说法。这样一来,也就有了更多的人认为朱允炆逃出皇宫的说法,还是比较可信的。
综合了各种传言,朱允炆出宫后有三种说法,一是出家为僧、二是流落海外,还有一种说法是隐姓埋名藏在民间。对于出家为僧,也有多种说法,比如上边说到的两个地方:平昌佛罗寺和宜宾的隆兴寺;另外还有第三个地方:江苏吴县的穹隆山,在穹隆山当地也流传着许多建文帝的传说,传说山里还埋藏着他从皇宫里带出去的宝贝,而且,还说朱允炆于明永乐二十一年(年)去世后,就葬在穹隆山后,对于这说法,甚至得到了许多史学家的认可。
对于朱允炆流落海外的说法,相关佐证就是“郑和下西洋”,这里边也有不少传说,说朱允炆逃出皇宫后,流落到东南沿海一带,后来他在泉州开元寺出家为僧,我没看,这又是一个有关他出家的说法,看来朱允炆出家为僧的说法已经被人们认可了。朱允炆在泉州做了一段时间的和尚后,为了躲避朱棣的追杀,又从泉州出海到了南洋。在《明史.郑和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所以,后人认为,郑和七次下西洋,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流落海外的建文帝朱允炆,而且说郑和船队中带有不少的锦衣卫,就是为了抓捕朱允炆的。
年,一些杂志甚至说在印度尼西亚发现了建文帝朱允炆的后代,说当地一个小部落,只会说汉语,而不会说印尼语,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姓氏“洪”,据说这是根据朱元璋的“洪武”而来的。有人对这种说法进行了考证,认为朱允炆当年流落到武昌,在武昌罗汉寺出家,这里又出来一个朱允炆出家的寺庙,由于担心安全问题,朱允炆在寺庙方丈达玄和尚的帮助下,来到了达玄的弟子念海和尚所在的泉州开元寺,然后,由念海和尚帮助他从泉州出海到达了南洋。其实,这种说法,也没有什么令人信服的证据。
关于说朱允炆隐姓埋名于民间的说法,是源于前几年发生的一个事,南京有一位姓让的老人向媒体透露,当年朱允炆逃出皇宫后改名为“让銮”,也就是“将皇位让出去”的意思,改名后的朱允炆先后定居在湖南和湖北一带,并在当地世代繁衍,这个让姓老人自称他就是朱允炆的第十五世孙。
让姓老人为了印证自己的说法,还提供了《让氏家谱》,说朱允炆逃出皇宫后,先是假扮僧侣四处云游,然后在湖南落脚,最后定居在湖北武昌,朱允炆去世后,就葬在武昌洪山宝通寺的宝塔旁。对于这种说法,也有人进行了考证,在宝通寺的附近已经找不到朱允炆坟墓的丝毫痕迹了,而且对于说朱允炆改名为“让銮”一说,有人表示质疑,朱允炆的皇位明明是被朱棣夺走的,他怎么会自欺欺人的说是“让”的?再说,他为自己改名为“让銮”,这是怕朱棣不知道他是朱允炆?怕朱棣找不到他吗?还是他活腻了?所以,我认为这种说法应该是没有什么可信度的。
上边说了那么多,其实都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也就是说朱允炆到底是自焚死在皇宫里,还是逃出皇宫当了和尚,还是在民间隐姓埋名得以繁衍子嗣,都只是各种传说和推测而已,并没有给出真正的答案。其实,我个人认为,朱允炆死于“靖难之役”的可能性更大,他不可能会活着逃出皇宫,如果他真的逃出去了,也不可能就那样销声匿迹了,最起码也会有一些抢回皇位的努力吧,总会有些行动吧,可是我们从历史没有看到任何朱允炆出皇宫后的蛛丝马迹,这说明他活着出宫的可能性不大。
我认为,明成祖朱棣是采取非正常手段夺取侄子皇位的,所以,他也被许多文人所不齿,再加上朱棣在位期间手段残残暴,更为人们所忌恨,这样一来怀念建文帝朱允炆的人也就相对多了起来,之所以会有各种朱允炆逃出皇宫的传说,这也是人们不希望朱允炆死得那么惨,可能只是那些同情朱允炆的人,一种善意的愿望而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9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