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发展 >> 正文 >> 正文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进展和突破如何新闻报道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5/2/10
李从悠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2/5481259.html

引言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在宋代有许多进展和突破。诸如木结构、砖石结构建筑以及有关建筑材料加工制作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新成就。日记只是一种体裁和形式,并非单纯记日记,但必须是记当日之事。

建筑技术的新进展

城市建设的变革

随着商业、手工业的繁荣和发展,加速了宋代人口的都市化进程。据统计,宋代拥有十万户以上的城市有四十多个,在徽宗崇宁年间(-)超额过五十个,比唐代增长了四至五倍。北宋的汴京(开封)和南京的临安(杭州),城市人口达到一百多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由于都市化和城市经济的发达,促使城市规划和内容布局发生重大的变革,从而使我国古代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以汴京和临安为例,建筑的总体设计,突破了唐以前都市的里坊制结构,改变为按行成街,临街设店,以街巷组成厢、坊、店铺、作坊、住宅等临街建筑,适应商业和市场展的需要。《东京梦华录》的记载,《清明上河图》的描绘,展现了汴京店铺林立、楼屋繁华的景象。《梦梁录》及有关地方志记载了临安城内皇宫、寺观、桥道、酒肆、铺、席、瓦舍、亭阁等况,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这种城市建筑的变革,是飞跃的进步,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诫《营造法式》

据沈括《梦溪笔谈》和欧阳修《归田录》的记载,早在宋初,著名匠师喻皓曾将木结构建造技术著成《木经》三卷。喻皓长于建造木塔和多层楼房。他设计的开封开宝寺塔,先做模型,然后施工。塔身西北倾斜,以抵御当地的主要风向,预计塔身在一百年内可被风吹正,并预计塔可存在七百年。可惜后遭雷击毁,木塔已不存在,但说明当时建筑技术的高超。北宋中期将作监李诫所撰《营造法式》,除了李诫积累的建筑经验外,即是考究群书基础上编著而成的。

李诫的《营造法式》全书三十六卷,三百五十七篇,三千五百五十五条,并绘制各种制度图样一百九十三幅。这是带有建筑法规性质的专书,是宋代建筑技术向标准化、定型化方向发展的标志,全面反映了当时中国整个建筑行业的科技水平和管理经验,表明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构架体系,到宋代已达到纯熟的新水平。这部关于建筑设计、施工的典籍,是流传至今最完善的古代建筑技术专著,对当时和后世建筑技术的进步,贡献很大,影响深远。它所总结的持续法,在现代仍有运用价值。

砖塔建筑技术

迄今保存的宋代佛塔很多,其中木塔很少,绝大多数是砖石结构建筑。这些宋塔平面多为八角形,少数为六角形、正方形,外观式样以模仿楼阁式木塔为主,如杭州六和塔、苏州报恩寺塔,即是全仿楼阁式,虽经后代多次修缮使外形有新改变,但基本原型未改。河北定县开元寺塔,虽亦仿楼阁式,但有所改变,高达八十米以上,别具特色。开封祐国寺塔是在砖外加一层铁色琉璃面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即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封铁塔。

此塔是在上述开宝寺木塔遗址上重建为琉璃砖塔,表面呈赤铁色,故称铁塔。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双塔,原是木构,南宋改为石料建筑,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石塔。东塔四十八米,西塔高四十四米,石塔上的各种雕刻别具一格,很有时代特色。宋代建筑中,砖石或砖木混合结构,是一种新创造。

桥梁建筑技术的新突破

南宋时期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新阶段。在传统的拱桥和梁桥的建造方面有许多新的突破。北宋汴梁的虹桥,用木梁相接成拱,不用支柱,既易架设又便于通航。全桥跨径近二十五米,净跨约二十米,拱矢约五米,水面净高约六米,桥宽约八米,矢跨之比为一比五。这种新型“虹梁结构”是桥梁建筑中的杰作,在世界桥梁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用石料造梁桥,以泉州万安渡石桥和安海安平桥为最著名的。

万安桥是北宋名臣蔡襄倡导建造的,始建于皇祐四年。桥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共四十七个桥孔。该桥建于江南汇合处,水急浪高,建造难度很大。当时造桥者们作了许多发明:首创了现代所谓“筏形基础”做桥基,即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掷数万立方大石块,向两侧展开筑成宽二十五米,长五百米的矮石堤,提升江底标高三米以上,然后在此基础上筑桥墩。又把桥墩一端砌成尖劈状,以减轻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力。利用潮水的涨落来浮动和架设石梁,解决了三百多块每块重达数十吨大石梁和重达十吨左右的几块桥墩石条的架设难题。

还利用繁殖牡蛎以固结桥墩,成功地解决了桥基、桥墩联结稳固的大难题。这些,在桥梁建筑史上都是伟大的创举。泉州万安桥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建造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建筑,历经数百年来海潮和地震的冲击,至今仍稳固地横跨在洛阳江上。在此桥建筑技术的基础上,随着泉州海外交流贸易的发展,南宋时在泉州形成一股建桥的热潮。在南宋一百五十年间,泉州建造了数十座大中型石桥,总长在五十里以上。

其中保存至今的安平桥,建于绍兴八至十一年,是横跨安海港海湾之上的有名的五里桥,全长八百十一丈,有桥墩三百六十一座,在公元年郑州黄河大桥建成之前,安平桥一直是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最长桥梁。另外,南宋所建金鸡桥,采用“睡木沉基”的方法做桥基,是另一种“筏形基础”,即用几十根五至六米长的松圆木一屋横一层纵横成两层木筏,面积达三十平方米。利用这种木筏作基,上压石墩使之平稳下沉以坚固基础,这是继石堤式筏形基础之后的又一新的创造,可节省很多工程量。

日记体新闻

日记体新闻,一是日记体;二是新闻。它们都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文章体裁,而二者组合起来,便组合成了一种新闻报道的形式。黄远生在年4月1日的《新闻日记》中将日记体新闻的主要性质说得很清楚。在年12月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闻形式大全》一书中,林永年提出过日记式报道的概念。这里,且不去说日记有利于人们的学业进步和思想修养,也不去说“日记可以充实人们的生活,生活可以充实人们的日记”,而是要说一说出现在报端的一种新的新闻报道形式-日记式报道。

日记体新闻,这个提法最早见于新闻学术专著的是年9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技巧》一书。其作者白庆祥在《新闻体裁的创作与实践》一章中,用了一节的篇幅描写并阐述了日记体新闻。他在日记体的新闻阐述中写道:

除了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纪实、侧记、散记、谈话记、会见记、对话记、旁听记、做客记、讲演记、采访札记、采访随笔、新闻述评、调查报告等新闻体裁之外,还有一种较新颖的新闻体裁-日记体新闻。有的通讯色彩较浓,侧重于写人,有的消息笔调较重,侧重于记事。但,无论是侧重于人,还是事,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其时间性、新闻性和史料性。

这里的时间性,首先是指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其次是报道的时效性。日记体新闻的时间性是体裁自身决定的。日记只是一种体裁和形式,并非单纯记日记,但必须是记当日之事,这样,就必须一天一天地去记,自然要以时间为序安排材料。

结语

建筑设计及有关规范的创新,《营造法式》的颁行,把宋代建筑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其实,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了日记体新闻。日记体新闻的时间性是体裁自身决定的。它的特点有三:一是亲历性,即作者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因此也就显得客观真实;二是新闻性,它所记述的都是当时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在时间因素上符合新闻的特点;三是史料性,它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民间史料,为研究历史事件提供了宝贵的佐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