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寺内的甘露井(黄宝阳摄)
豆生巷豆生井(黄宝阳摄)
前孝悌巷六孔井
元妙观旁的炼丹井
承天寺龙藏井
井亭巷玉泉井(泉州晚报资料图片)
泉州府文庙的夫子泉
曾井巷状元井
核心提示
“万井烟景”“市井十洲人”,宋元以来,古人形容泉州城繁华时,经常用“井”来形容。
有水井的地方就有人烟,百姓为了方便取水,房屋常绕井水而建,后因井设市,逐渐形成了街市、城镇和城市。
泉州自唐初筑城后,古井星罗棋布,一口口古井,哺育滋养一代代人,留下了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也记录着居民聚散、城市布局、商贸变迁等信息。如今,许多古井仍清澈如初,静静地窝在古城的街巷中,见证着泉州城千年的繁华。
水井繁多数以千计
“至若眺四维之云物,临万井之烟景,遐象佳致,眸莫胜观。”这是唐泉州第一进士欧阳詹为泉州地标建筑北楼撰写的碑文《泉州北楼记》中提到的泉州城景象。
如今,在泉州古城北门街边,复建后的泉州唐子城北门泉山门的城楼上,就悬挂着“万井烟景”的匾额。入夜后,在城楼上往古城眺望,星星点点的街市,似乎与当年欧阳詹目之所及的繁华古城重叠了。
自古以来,泉州古城中水井数以千计。泉州文史界前辈陈允敦教授在其著作《泉州名井揽胜》提道:“自中古以来,泉州城内民用食水,大多掘土出水汲用,故水井繁多,数以千计。”
作为泉州古城最早形成的街市,西街早在唐代便“列屋成市”,街上的古井,见证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佐证着开元寺的建寺传说,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仍是老城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开元寺紫云屏后的四孔井,传说就是唐垂拱年间捐桑田建开元寺的大善人黄守恭家的百口古井之一。
黄守恭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先驱者,他曾雇佣百余人采桑养蚕,招收多人纺织丝绸,唐高宗年间,他家每年大约产丝帛百万匹,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非洲各地。这些井,就用于灌溉桑园。除了四孔井,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照片中,还可以看到西街居民在开元寺门前的古井中取水,此外,开元寺内还有甘露井等。
除了开元寺,承天寺、奉圣宫、元妙观等宫观寺庙中,也多有水井,据资料记载,承天寺内曾有九十九口水井。文史学家表示,寺庙木构房屋多,万一遇到火灾,可以迅速就地取井水灭火。
据老一辈西街人说,以前西街街面上,仅从泉州影剧院到开元寺门口,就有十三口井。生在西街、长在西街的闽南文化研究学者洪泓在其撰写的《湿漉漉的乡愁》一文中写道:“老街深巷的座座古厝天井里,几乎家家都置有一孔水井……”古城街中有井,古厝有井,巷尾有井,甚至有的院落前埕有井,厨房壁角旁边也有井,不同井有不同的作用,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炎夏之时,西街人家常常将食物放进吊篮,放入井底用以“冰镇”,白天习惯买两个西瓜丢进古井,夜间拿水桶捞起一家人分食,冰爽可口。
除了天井里供自家使用的井,古城的街面上、巷子中,也有许多公用的水井。虽然在街面上,却不用担心有安全隐患,老一辈泉州人回忆20世纪80年代泉州元宵节的盛况时,都会笑着说,元宵节西街人接人,第二天早上打水的人,总能在井里打起许多的鞋子,都是前一天晚上不小心掉下去的。
街面上水井很多,却很少听到有人不小心掉进井里,这体现了古泉州人的智慧。街面上的水井,除了井盘会高于地面,井口也很小,而且由于居住在附近的人口比较多,如果只有单一的取水口,容易造成排队或争抢的状况,还可能因为井绳不小心勾连到而起龃龉。因此,聪明的古人就将一个大井口改成几个小的井口,因此,泉州古城内有许多的三孔井、四孔井、五孔井甚至六孔井。
这些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泉州人的古井,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仍然满街可见。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自来水的普及,它们慢慢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去,但是,那些仍存在于古城的街巷、寺庙中的古井,记录着曾经的繁华,成为许多背井离乡的华侨心中,饮水思源的根本所在。
名称各异各具特色
甘露井
地点:开元寺大雄宝殿后
在世界遗产点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后,是我国现存最完好的古戒坛甘露戒坛,甘露戒坛下,有一口千年唐代古井,名为甘露井。据开元寺志载,甘露戒坛因井得名,“甘露戒坛在大殿之后。先是唐时,其地常降甘露,僧行昭因浚甘露井。宋天禧三年(年)朝例普度,僧始筑戒坛。”
清康熙五年(年),甘露戒坛和甘露井重新修浚。据《戒坛重濬甘露井记》记载,修建时,甘露戒坛后的弥勒座旁发现甘露井口,只是淤泥瓦砾充塞其间。疏浚后,发现甘露井深二丈五尺,宽二尺有奇,井水“澄渟莹碧”。最后累石结座于井上,恢复旧貌。
状元井
地点:曾井巷内
状元井位于曾井巷内,传说因曾从龙生于井边而得名。曾从龙是北宋昭文馆大学士曾公亮四世从孙,南宋后期一位有所作为的贤相。相传曾从龙之母,临产浣衣于井边,急产之下娩出于井盘。曾从龙中状元后,建府第巷内,井在巷内粉墙下,后人为纪念曾从龙,刻石“状元井”竖于井旁壁上,巷子因此得名。
井盖为八角形,为大圆石盘井面,凿有两个圆孔,井后墙壁上嵌入一方石刻阴文楷书“状元井”三字,是清嘉庆十四年(年)曾从龙裔孙曾士谦所书。旁边立有“曾从龙状元井”石碑两方,上面写明状元井于年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孔井
地点:开元寺紫云屏后
西街紫云屏后有一四孔井,对于这口四孔井的来历,坊间传说有好几种,其中之一是当年捐桑田建开元寺的黄守恭家中有古桑百亩,古井百口,这就是其中的一口。如今其中两眼八边形的井,因用处不大、井口较低,出于安全考虑,已被人用水泥封上,另外两口圆形井,至今井水充盈。
玉泉井
地点:西街井亭巷71号
西街井亭巷中井字的由来正是这口玉泉井。玉泉井在井亭巷71号院内,井上刻有三个字:玉泉井,井水深且澄澈,据坊间传说,泉州古城别称鲤城,这口玉泉井在风水上便为“鲤鱼脐”,所以很多人也称它为“城心井”。
在定心塔和玉泉井东侧,巷子边也有一口三孔井,被很多人误认为是玉泉井。
龙井甘泉
地点:西街奉圣宫内
泉州西街西段号奉圣宫内,有一口明朝的“龙井甘泉”。据说,古井是明代挖掘,井水清澈甘甜,常有香客取井水为小孩洗头洗脸,回乡探亲的华侨,也喜欢来尝尝古井的甘泉。现井水上方盖着木板防止杂物掉落。
龙藏井
地点:承天寺大悲殿前
承天寺大悲殿前,有一口三孔古井,为泉城水井之冠(原为一大三小),名为龙藏井。据道光《晋江县志道》记载,元代惠安有一位名为伯福的人,出家后任开元寺知事僧,在泉州城内凿井数十口,以便居民用水,他为承天寺凿了龙藏井,宽广如屋。龙藏井至今井水充盈。
夫子泉
地点:府文庙
夫子泉位于府文庙广场舞台东侧。南宋隆兴初年,该井清泉涌出,甘香特异。古代文人王梅溪题诗盛赞,后人勒石“夫子泉”志之,建石亭加以保护。过去考生要进京赶考前,都会特意来饮一瓢夫子泉水,希望能幸运高中。
井上原有石亭和一块1.5米高的石碑,石碑为嘉靖年间立,上有“夫子泉”三个字,无署名。如今石亭已不存,石碑被收藏在府文庙文物保护管理处。
炼丹井
地点:新府口58号
新府口58号民居门口有一口古井,上书“炼丹井”,为古时元妙观道士取水炼丹之处。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炼丹井原名“七星井”。而据《泉州古城踏勘》记载,“七星井”的来历,并非单指炼丹井,而是因为元妙观内外共有7口水井,从上空往下看,这7口水井能组成七星连珠图案,与天上的北斗七星对应,非常有道教特色,只是如今7口古井已经找不齐全。炼丹井井水至今充盈,仍在使用。
六孔井
地点:前孝悌巷54号
六孔井相传建于五代,井直径约3.4米,用3块石板封盖,为方便多人取水,井上凿有六个孔。据传六孔井水长年不干,在历代发生旱灾或瘟疫时,井水便成为泉州百姓的救命水。年,泉州机电厂改造成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井已不再使用,成为创意园中的一处景致。
胭脂井
地点:胭脂巷苏氏宗祠
胭脂巷苏氏宗祠有三口古水井,年代久远颇具神秘色彩,最有名的水井被称为胭脂井。苏家族谱中有关胭脂井的记载,写明了地点,已有数百年历史。年,祖闾苏民居修缮时,苏家特意在绥成堂条案下的两块条石下找到了胭脂井,井水依旧澄澈。据苏氏族人回忆,当年发现胭脂井时,井口呈六边形,深约7米,这还是一口“井中井”,在井底有一个半米多深、面积略小的井。据说早年胭脂巷内制作销售胭脂的店铺远近闻名,胭脂就是取用此井的水制作。
豆生井
地点:豆生巷2号
豆生巷,是中山南路侨光电影院旁边的一条短短的小巷子,以前该巷居民以育制豆芽为业(豆芽泉州方言叫“豆生”),故称为豆生巷。巷口有两口古井,巷里人常在井边洗豆子、“闷豆生”、洗豆芽,由于这里闷出的“豆生”很可口,许多人慕名而来,因而得名。如今古井还在,巷中早已没人在发豆芽了。
□记者黄宝阳实习生张颖娴通讯员刘柏涵/文赖东荣杨钧儒/图(除署名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