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发展 >> 正文 >> 正文

泉州这个美食价格涨了700倍,现在上了舌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4/10/8
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http://www.bdfyy999.com/Photo/zhongkerongyu/1060.html

马可.波罗当年曾说:“刺桐(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这个元代还是第一大港的地方由于明清推行的海禁政策,慢慢洗去繁华,成为一个宁静的小城,这对最出名的开元寺的双塔,也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

这次古城泉州又一次出名了,中央台“舌尖上的中国3”提到了这里的四样美食,石花膏(四果汤)、土笋冻、海蛎煎、面线糊,其中土笋冻和海蛎煎都是一笔带过,石花膏花了最大的篇幅,面线糊其次,片中出现过这建于年的西街钟楼,带有点欧洲风格,也是泉州的标志性建筑。

这四件美食,土笋冻其实真没什么好说和好吃的,就是一个在福建随处可见的,被当地人忽视的旅游食品,而海蛎煎却介绍太少了,来到泉州,就该来蟳埔村探探,舌尖3里镜头带到过,这里一大亮点就是女人头上的花头饰,随处可见她们在剥海蛎肉。

海蛎是她们出海捞的,红色很是亮眼。

海蛎煎就是把刚剥的海蛎肉拌上鸡蛋、蒜叶、姜末、葱头、韭菜、薯粉等,用油一煎,香糯可口,再配上甜不辣,一份地道的泉州蟳埔村海蛎煎就做好了,这个食材用量比台湾小吃街上卖的大了好几十倍,滋味也好很多。

除了花头饰,这里的蚝壳厝更是名声在外,沿海民间流传有:“千年砖,万年蚵壳”的俗语。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起航,货船到达非洲把货卖完了,回来的时候带上了非洲东海岸的这些生蚝壳到船上压仓用的,才不至于帆船在海上颠簸。运回来的这些生蚝壳于是就地取材,做了当地的建筑材料,冬暖,夏凉,不怕蛀虫。

面线糊是泉州的特色小吃,呈糊状,是由细面线,番薯粉和水制作成,清而不浊,糊而不烂,味道十分鲜美,本来是早餐,现在成了大众全天候美食。

面线其实不贵,但加配料是另外收费的,如大肠、小肠、虾仁、卤蛋、煎蛋、醋肉、香肠等等。

不过吃货界公认的绝配还是大肠,醋肉和油条,我也是这么认为。

醋肉是一种油炸的醋腌瘦肉,它外表金黄,吃起来外酥里嫩,带着淡淡的醋香,既可当零食解馋,也是面线糊等美食的配料,也是泉州的一道特色小吃。

始建宋庆元二年的泉州天后宫也是大陆妈祖庙中第一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是宋元时期的最大港口,妈祖因被引进乃至成为泉州海神,明清海禁,泉州港衰落,大批民众为了生计下南洋过台湾,妈祖信仰也随着商人和移民的足迹更为广泛地传播。

天后宫边的秉正堂是舌尖3里笔墨最多的泉州小吃,有着中华老字号、中华名小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百年老铺等等荣誉称号。

在泉州有上百年历史的石花膏,主要原料石花菜,是生长在海里礁岩上的一种食用海藻,需要等到退潮后把它从礁石上刮下来,再经过一道道繁琐去杂质处理后熬煮搅拌,后用纱布过滤冷却后自然凝固成果冻状,透亮清澈。

四果汤里必放的配料自然是石花膏,再从红豆、芋头、椰果、布丁、水果、芋圆、珍珠、仙草蜜等里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三样,浇上蜂蜜,加点冰水,就变成了软糯绵润,新鲜爽口的消暑利器,几十年前是1分钱一碗,现在7元了。

在消暑口味方面来说,四果汤早就斗不过一般冷饮,只不过古早味比较吸引旅游大众,所以秉正堂里基本也都是慕名而来的游客,都想尝上一口历史的滋味,不过要真正的感受传统,我觉得还可以尝尝对面的绿豆饼,虽然操着一口本地话的老板不算平易近人,买东西也只收现金,可东西确实牛。

保质期只有十几天的绿豆饼是手工制作的,这样传统的包装纸少见了吧。

香甜不腻,酥松可口,让我感受到了泉州的味道。作者简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自媒体认证专家,携程签约旅行家摄影师个人摄影、旅游、体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