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珊珊三丫头爱生活、爱摄影、爱旅行、爱美食的驻足点。
广东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多年历史。潮州在东晋时设郡,在隋朝撤郡设州,始称潮州。潮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重镇,是潮文化的发祥地。潮州古城,是潮州历代县、郡、州、路、府的治所,是天下潮州人的精神家园。经历千年,如今的潮州古城依然是潮州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旅游景区。
前面,珊珊三丫头已带大家参观了潮州古城“十大巷”中的“郑厝巷”、“辜厝巷”、“义井巷”“灶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前面的文章)。十大巷是指潮州古城城南的猷、灶、义井、兴宁、甲第、家伙、石牌、辜厝、郑厝、庵共十条巷子,它们在古时候是属于仁贤坊,古时的潮州有“东财西丁,北贵南富”之说,这十条老街小巷属于古城的“南富区”。十条巷子由开元寺往南依次排开,互相平行,东通太平路、西达下西平路、巷长皆约为三百米,云集了众多潮州先贤的故居。可能是因为多,以至于里面许多的古建筑被忽略,许多游客都不知道。今天,珊珊三丫头带大家一起走进十大巷中的另一条巷子:兴宁巷。
初听“兴宁巷“,很自然就联想到广东梅州”兴宁”县,会有疑问:两者有关系吗?其实,兴宁巷在明初就存在,而兴宁县在清代以前称齐昌县,所以两者并无关联,只是名字上巧合罢了。潮州古城的“兴宁巷”,名字大概是寓意“兴旺安宁”而得名的吧。
珊珊三丫头在走完兴宁巷这条长米的小巷,整条巷子有三处地方特别吸引的:关帝庙旧址、兴宁巷20号朱熹第17代孙开设潮州百年商号“朱昆记”创始人府第、兴宁巷24号潮州老字号“裕丰糖行”掌柜袁镜波的老厝。下面跟珊珊三丫头一起参观:
第一处、曾阻断巷道的“关帝庙遗址”。
珊珊三丫头走到巷中,见到有一处标记“关帝庙遗迹”的牌子,还看到一个墙面,墙上花岗岩石为墙锁,是为拉结墙体,加固除危,防止墙体裂缝继续扩大的作用。
现在居住潮州老城区的人都知道,从下西平路通过兴宁巷,就可以直接到达太平路。但在清朝乾隆年间《潮州古城地形图》明确标示,在兴宁巷的中段建有一座“关帝庙”,曾把巷道阻断,人们只能绕道而行了。
相传当年兴宁巷巷道直冲街道,道台大人听从了风水先生建议,命人建造了关帝庙冲煞,关帝庙在那时就把巷道分成了两段。到了年,一位袁姓人家开糖行发家,来到此巷买地置宅,在他的倡议下,横亘巷中的关帝庙被拆掉迁至巷头,至此,隔断了近百年的巷道重新打通。袁姓人家还出资将原来崎岖不平的兴宁巷重新铺平修整。
第二处、兴宁巷20号:朱熹第17代孙开设潮州百年商号“朱昆记”创始人府第。
兴宁巷20号,建筑被称为“观察第”,很多上了年纪的老城区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因为这里相当有名气,是潮州百年商号“朱昆记”创始人居住过的宅院。
在清乾隆40年,即公元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第17代子孙朱在浩在潮州东门街28号开设“昆记号布坊”,当时,昆记号的“模蓝布”曾为清廷专用布和达官显贵制衣布料之首选,经几代人的努力成为了潮州最大的商号。后来,“朱昆记”子孙支持革命运动,多人从黄埔军校毕业,参加了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为中国民主革命和民族独立做出了贡献。
今天,在朱熹后人的大宅正门上方牌匾,能看到被翻新了的“观察第”三个大字。只是此刻紧闭的大门,无法入内参观,不知经历了年岁的朱宅,现在是什么样子呢!这也算是旅途中的遗憾吧。
第三处、兴宁巷24号潮州老字号“裕丰糖行”掌柜袁镜波的老厝。
一扇八卦金漆做的大门,让这座充满“岁月感”的宅子十分吸引行人的眼球,这个就是潮州老字号“裕丰糖行”掌柜袁镜波的老厝,在珊珊三丫头来到的时候,这里是大门紧闭的,无法入内参观,只能在外面看了。
房子至今保留着年重修的样子,古色古香的味道自然散发,能感觉这座宅子有许多年的历史,也能感觉这里昔日繁华的痕迹。
在清朝潮州的糖业十分兴旺发达,当时整个潮州城各种大小糖行有40多家,袁氏是糖商大户,袁镜波和他的弟弟袁颉六是潮州十分有名气的糖商,袁颉六还是当时糖业公会的会长。当他们的糖业发展顺利时,就买了眼前这座大宅进行翻新扩建。据说该宅子是四进院的格局让人感到其堂皇气派,宽敞的天井、精致的石柱、古朴的栏杆,显得非常古朴大气。而被人称道是是这座宅子的防盗与逃生设计,考虑得非常周全,只可惜珊珊三丫头无法进内一探究竟,只能望着大门,感觉此行又多了一个遗憾了。
参观完兴宁巷,珊珊三丫头多了两个旅行中的遗憾,巷子中有代表性的两座建筑,都无法进入参观,也许人生总是这样,总有那么一点点遗憾存在。
那么,你有到潮州旅行吗?你有来潮州古城的兴宁巷吗?看到巷名,你是否会联想到这里与梅州兴宁县是否有关系?你知道这条巷子在历史上曾被阻断吗?你知道这条普通的巷子里,居住着宋朝理学家朱熹的后人吗?如果有机会来潮州旅游,你是否有兴趣到“兴宁巷”看看?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哦!本文是版权作品,未经珊珊三丫头书面授权,严禁搬运、转载、洗稿。如需转载,请与作者珊珊三丫头联系,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