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访潮州开元寺,在大悲殿前见到邵华泽作家题写的“心无挂碍”几个大字悬挂在显眼位置,我与随来的一个中大毕业的学生凝视良久,久久不愿离去。十年前,我曾游过开元寺,尚未有这幅题匾,应该是近几年悬挂上去的“文化墨宝”。墨迹新旧不值得去探究,倒是其饱满的内涵让我和中大的这个学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和反复讨论之中。
这个年轻的中大毕业生说:“我一介平民,又是肉眼凡胎,很难做到‘心无挂碍’”;喝了一口水,他接着说:“我心里的挂碍太多了:上至对父母的思念与孝敬,下至对同学、对朋友的牵挂、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对眼前生活苟且的焦惶,对未来前程的迷惘、对一些人和世事的愤懑和不解......所以我的‘挂碍’似‘洪湖水,浪打浪’,一波又一波,去了旧的又来了新的,仿佛没有尽头,无边无际,永远不会终止......”听了这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的一番感叹、诉和唏嘘,我顿感意犹未尽,人生凝重,并觉得有必要与这个年轻人进行交流沟通,疏解和排遣他心中的“挂碍”,不要让“挂碍”拖累他将来的前程和幸福生活。
我说,每一个人都是由肉眼凡胎构成的,每天要吃要喝维持肉身的正常“运转”;而在要吃要喝过程中又要与众人和社会打交道和发生各种交集。而在各种交集中,因为情感的铺垫、对接和发酵,便造成各种动机行为的出现,动机与行为的差异便构成了一种感受影像,投射和固化在人们的心中,使人们在情感上便产生了各种微妙而又复杂的变化,所谓“七情六欲”,便是从情感上的一种概括和细分。人的心是一种“容器”,所有的情感无论好与坏、粗与细、优与劣、远与近,都会“装”在里面。不同的是,有人善于归整,经常清空归零,这样的人自然过得轻松自在;有人不擅“掌控”和“清零”,正负相互“兼容”,难免会泥沙俱下,清浊不分,甚至出现“负大于正”情结,这样的人自然过得负累而辛苦,甚至久而久之,更变得愤世嫉俗,心头灰黯,目光浑浊。因此,心的“器量”有多大和其分解、消化能力就成为衡量一个人的心里有无“挂碍”的关键指标。
“器量”足够大,其分解、消化的能力肯定强,心头的“挂碍”就少;如果“器量”狭小、逼仄,其分解、消化的能力肯定钝化、疲软,心头的“挂碍”自然就多,凡事喜欢钻牛角尖、斤斤计较、锱铢必较、偏执、狂悖、无情无义的人往往就是“挂碍”特多转化出来的一种戾气和俗气之举。
“挂碍”一词最早出自晋朝郭澄的《郭子》一书中;原句是:“法师今日如著敝絮,在荆棘间行,触地挂碍”。“挂碍”指牵挂、阻碍之意;“心无挂碍”指的是一个人自己修养生息,心中无牵挂,便没有阻碍自己快乐自在的心境形成的人和事。一个人如果“牵挂”多多,快乐自在的心境自然有诸多障碍和掣肘,使人的心思变得复杂和多愁善感,于肉身健康并无多少好处。般若心经也强调说:“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说的是:心中无挂碍的事,生活中就不会有意外或恐怖的事情发生。
在时下,人们物质生活富裕富足,谁也不会为一日三餐和冷暖发愁,心中的挂碍自然不多;我们提倡“心无挂碍”,更多地指人们在思想上、精神上的属性和皈依感,倡导一种知足、知止、知福的朴素、纯洁的生活理念与态度,心中不要装下无休无止的欲望、需求。一个人“挂念”的东西一多,就会陷入贪婪、不知足的境地,成为阻碍人生幸福的最大羁绊。
“心无挂碍”更多的是警示和指导人们对物质东西不要过度地依赖和牵挂。因为真正让人轻松快乐从来不是物质的丰渥与繁多,相反,更多的是来自心灵的单纯、简约与自由、轻松。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是很难,正因为难,才显示出它在人间普遍的稀缺性和宝贵价值。
另外,我还觉得,一个人在情感付出方面,可以多些挂念的内容,例如:对父母的孝心、对爱人的爱心、对子女的关心、以亲朋好友的诚心等,不妨形成于思,孜孜以行,努力践行;对自己的陋习鄙行和无限欲望,可以多设置一些阻碍的“栅栏”,不让它蹿出来伤人伤己,影响心情。如此,一个人“心无挂碍”才算是得到了真正的领悟与应用。
二O二一年八月三十日
(配图选自网络,若有侵权,告知即删)
☆作者简介:杨德振,工商硕士、中国散文作家、广东作家、酒店职业经理人、心智研究专家,已出版八部著作。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易书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