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由此得名。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泉州,周为“七闽地”,历年来出土的西周礼乐器和原始壁画,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闽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风貌。唐朝中期以来,中原人南迁入泉;唐、五代时,不但城郊东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记载,南安云台山下还建有常设性歌舞院馆。
宋、元时代,泉州成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乐州”。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贪浪游,莫看百戏”。
泉州现保留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南音、北管、梨园戏和“提线木偶”。
千百年来,民风民俗的传承衍化,使泉州民居建筑自成一派天然风韵。
有三开间或五开间红砖、白石、双坡曲,燕尾脊的汉式古大厝(cuo),有“手巾寮”的纵向住宅,有骑楼式的商住合一的建筑,还有与山村环境十分协调的“吊脚楼”(木楼),他们就地取材,十分简朴,却独具风格。
还有一种是外围护有高大坚固防御墙体,适应大家族集居特殊形式的土楼建筑中西合璧的住宅称“洋楼、番仔楼”。代表地:蔡氏古民居、杨阿苗故居、黄宗汉故居、李光地故居、林路大厝等。
而泉州的“泉南佛国”、“闽南蓬莱”之名,也绝非浪得虚名。
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年),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传说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因此,舍桑园而建寺,初名“莲花寺”,开元二十六年(年)更名开元寺。
府文庙
府文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百源川池畔,又名府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开元末,北宋太平兴国初(公元-年)移建于今天的地址。
府文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殿宇壮丽,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为东南地区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建筑风格在全国现存孔庙中罕见。庙内保存着宋代大儒朱熹手书“正气”和明代书法家张瑞图书“充塞天地”等巨幅名匾,历代泉籍文士名贤之石刻、楹联遍布,文化内涵丰富。
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宋庆元二年(年),地处泉州城南晋江之滨。该宫是我国东南沿海莆田湄洲妈祖祖庙分灵庙宇中现存较早、规模较大的一座妈祖庙。泉州天后宫素来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较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也是大陆妈祖庙中少数几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佛教寺庙不胜枚举,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其他的知名寺庙还有元妙观、承天寺、草庵、雪山岩等。
泉州人与酒,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人说,要了解泉州人,或者要和泉州人联络感情,应该先学会三件事:闽南话、喝酒和猜拳。
在泉州,喝酒时猜拳是不可少的,有喝酒的地方,就能见到有人斗酒,就能听到吆五喝六的猜拳声,其热闹程度,不仅在福建,既便在同属闽南地区的厦门、漳州两地,与之相较也要逊色许多。
泉州人豪爽,听说广州人喝啤酒,是一瓶一瓶地叫上来,一瓶喝完了再叫一瓶。在泉州,这是不可思议的事,一上桌,不管能不能喝完,主人都会大喝一声:“老板,啤酒来一箱!”其实,泉州人并不都是好杯中物的瘾君子,在酒场上叱咤风云的大部分人在家里并不喝酒。
喝酒对大家来讲是一种应酬,是一种社交活动,是一种联络感情的好办法,也是一种了解对方的好方式。
在酒场上闹得欢的,为泉州酒文化推波助澜的主角其实是泉州的平头百姓,所以,真正想了解泉州人的性格和泉州酒文化的内涵,就应该到那些普通人中去。
泉州人好交朋友,爱热闹,喜欢扎堆。一两朋友相邀去酒店饭馆吃饭,手机一呼,短短时间里,就能招来一帮人,没吃两口菜,就开始推杯把盏地热闹起来。
在泉州,能在酒宴中应付自如者,除了需要一付好口才,更重要的是必须兼备三种功夫:酒量、划拳和摇骰子。划拳和摇骰子,这就像泉州酒文化的双翼,它使泉州酒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