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发展 >> 正文 >> 正文

说字砚凹聚墨多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3/9/14

年,北京保利春拍,清乾隆“乾隆御用”御题诗澄泥伏虎砚及紫檀盖盒以万元成交,打破了当时砚台拍卖的世界纪录。而年的杭州西泠秋拍“文房清玩·历代名砚暨古墨专场”中,一件清乾隆御铭宋代端石七光砚再度拍出千万元身价,以万元成交,直逼年的古砚拍卖纪录。

浮雕龙纹砚台

美国联邦国际年度精品大型拍卖会

.6万美元成交

小小一方砚台,为什么会拍出如此高的价格?其实,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中,砚虽排名最后,但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却是最高的。所谓“笔老如草,久不能书;墨陈失胶,易于散碎;纸久必脆,难于存放;唯砚坚固,千年不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笔写久了必秃、墨磨久了必无、纸写一遍即废,唯有砚可以代代相传。宋代诗人唐庚在《古砚铭序》中说:“砚与笔墨出处相近,独寿天不相近也。笔之寿以日计,墨之寿以月记,砚之寿以世计。”砚台存世最久,样式最丰富,又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身,使其成为实用品之外的一种艺术品。所以砚台拍卖价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汉代圆绿釉砚

早在新石器时期,古人就使用不同的色彩在陶器上绘出不同的花纹,说明当时已有研磨颜料的工具。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石研磨器,也可以算做砚的祖型吧!目前已知最早的砚是湖北云梦睡地虎秦墓中出土的一方石砚,砚及研墨石都是就鹅卵石的原型略加工而成,二者都带有磨痕和墨迹。汉砚出土较多,说明汉代时期砚的使用已经很普遍。

砚最初应该写作“研”,《说文解字》:“研,磨也。从石,幵声。”清儒段玉裁注:“亦谓以石磨物曰研也。---研磨以石故从石。”所以“研”之本义的是动词研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煮杏酪粥法》:“打取杏仁,以汤脱去黄皮,熟研,以水和之,绢滤取汁。”引申为指研墨的文具。而“砚”字的本义为石头光滑。《说文解字》:“砚,石滑也。从石,见声。”段玉裁注:“谓石性滑利也。”郭璞《江赋》有“绿苔鬖沙乎研上”之句,《文选》李善注:研与砚同。因此段玉裁认为:按字本义,谓石滑不涩,今人研墨者曰砚,其引申之义也。后来研墨、砚台之义被表示石滑的“砚”字假借,“研”就主要表示研究、钻研之义了。

可以制砚的材料丰富多样,除了石料外,还有木砚、玉砚、瓦砚、铁砚、瓷砚等,但主流还是石质材料。商周时期,砚材主要是石、玉。传说黄帝曾得到一块玉,他就将其制成盛墨的工具,并在上面刻了“帝鸿氏之研”五个字。所以有人就把砚的发明归功于黄帝。史载:“砚与文字同兴,于黄帝之代也。”南朝刘宋时期的伍辑之在《从征记》里记载:“鲁国孔子庙中有石砚一枚,制甚古朴,盖夫子平生时物也。”看来孔子也用过砚台。

秦汉时期,笔墨开始普及,“研”也转型为“砚”。“砚”这一名称的使用始于汉代。汉刘熙《释名》:“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汉以后砚材也逐渐丰富,陶砚、瓦砚、漆砚、铁砚都出现了。造型则有圆形、长方形、山形、龟形等等。汉代以前的砚台多带砚石,人们将墨丸放在砚石上和水研墨。晋朝的砚以凹心砚居多。元陶宗仪《辍耕录》记载:“至魏晋时,始有墨丸,乃漆烟、松煤夹和为之。所以晋人多用凹心砚者,欲磨墨贮沈耳。”

隋唐时期砚台的种类和形制都较前代为多,而且开始讲究石材,端砚、歙砚尤其受到文人的追捧。诗人李贺专门写诗盛赞端砚:“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刘禹锡也说:“端州石砚人间重,赠我应知正草玄。”

古人有“武士爱剑、文人爱砚”的说法,砚别名众多,有“石友”、“石虚中”、“即墨侯”、“万石君”、“铁面尚书”等。历代文人爱砚、痴砚的事例不少。柳公权特别珍视自己的笔砚和书籍,会把它们上锁保管起来。唐朝书生李元宾考中进士入京,韩愈送他一方砚。李元宾“四年悲欢丕泰,未尝废用”,但一次外出不小心将砚台摔碎了。李元宾将砚台碎片一一捡起,装在盒子里带回京师家中,郑重地将碎砚埋进土里。韩愈专门写了一篇《瘗砚铭》赞扬李元宾之举。

宋代斧钺端砚

苏东坡爱砚成癖、枕砚而卧,曾写诗:“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我一生没有田产家业,只靠一只破砚维持生计,可是近来连破砚也已枯干,磨不出墨来了。苏东坡一生不置产业,只凭写作诗文维持生活,后来一贬再贬,处境更加艰难,愁思郁结,感叹自己连诗文也写不出来了。

陆游也是一个特别喜欢砚台的人。他在得到一方端砚之后,曾赋《砚》诗一首:“瘴雨蛮烟,紫云摩天。金声玉质,胎孕灵渊。石眼阅人,盲夫莫识。我贵知希,珍我此石。”他的诗中多次提到砚台。他有一联诗句非常值得玩味:“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多重帘幕未卷起,能让室内的熏香保留更久;古旧的砚台被磨得微微下凹,能使墨汁聚拢得更多。他在《寒夜读书》中的“纬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抄那计年”更是为后人传颂。

明代古梅砚

宋代蔡襄把歙砚比作和氏璧:“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陆机、陆云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兄弟文学家。陆云曾写信告诉哥哥陆机:“君苗每常见兄文思,欲焚笔砚。”君苗是陆机、陆云的好友,但每当他看到陆机文章的神来之笔时,就羞愧地想要烧掉自己的笔和砚。后人就用“君苗焚砚”来表示文采不如人。唐陆龟蒙在《开元寺楼看雨联句》诗中就写道:“接思强挥毫,窥词几焚砚。”

宋人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讲了一个砚台的故事:从前有个人向老师学了几年书法后,自以为学艺有成,于是告辞而去。老师托他带一箱东西下山存放。到了山下,这个人怎么也找不到老师所讲的地方,于是他打开箱子看看里面是什么东西。结果发现是数十枚老师用过的磨破的砚台,他一下子理解了老师的用意,“乃返山,服膺至皓首方毕其艺。”

宋人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是古代研究砚台历史与制作的重要作品。

后来砚台也多作为传家宝传给后人。晋人范乔学问渊博,数次被人推荐做官。传说他两岁时,他的祖父范馨抚摸着他的头说:“太遗憾我不能看着你长大成人了!”于是祖父把自己所用的砚台给了他。等到范乔五岁时,范乔的祖母告诉了他这件事,范乔听后,抱着这方砚啜泣不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