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发展 >> 正文 >> 正文

立夏佛慧山上的光影齐鲁壹点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3/4/9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www.bdfzkyy.com/

文/图

术德生

佛慧山在千佛山东南1.5公里处,又名大佛头山,海拔米。山势峭拔为济南市区制高点,登临山顶可俯瞰泉城,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柳浪环绕的明湖,滚滚东去的大河尽收眼底。山阴绝壁上有摩崖巨佛头像,像高7.8米,宽4米,开凿于北宋景祐二年(),鬼斧神工雄伟壮观。后人临悬崖筑拱型佛龛,护大佛于内。额书“大雄宝殿”四字,为济南书法家张英麟所书。

佛慧山下原有古刹佛慧寺,明初为开元寺,现已湮灭。据载:“寺历史悠久。据《续修历城县志金石三》载,寺址石壁上遗有“大隋皇帝”字样的残字。可知,隋朝时期佛家便涉足于此。唐代开元年间(~年),又建“佛慧寺”。北宋景祐年间重修。明初,济南城内开元寺被官府占用,僧众徙并于此寺,遂改称“开元寺”。

寺三面环山,松柏笼罩,藤萝垂蔓,异常清幽。原有正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宋代丁香数株。殿后北壁上,凿有上下石室多间。昔日,儒生多于此读书。石壁西首有镇武洞,凿于清乾隆五十八年(年),邻洞下方依山雕龟像,蛇绕其颈,设计奇特,造型古朴。院周岩崖,雕凿唐代造像多尊。崖壁石隙中,山泉渗滴,名曰“长生泉”、“甘露泉”。夏日,这里绿荫覆盖,气温清凉,历代游客多来此消暑,试茶品茗。”山涧石壁上存有“山高水长”“逍遥游”等雄浑遒劲的历代题刻。石壁下有“秋棠泉”,为济南七十二泉之一。

年夏,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在县西巷考古发掘中发现一处重要佛教文化遗存,其中包括一座北宋砖筑地宫、两座佛教造像窖藏坑以及众多散落在地层中的石刻造像等文物。地宫底部嵌有一方石碑,记载地宫的建造情况,而碑名为《开元寺修杂宝经藏地宫记》。这次考古发掘,证明了宋代济南城存在过开元寺,并且位置就在今县西巷一带。

新中国成立后,深藏佛慧山涧的开元寺就已没有僧人,由于无人管理,当地农民开始拆除寺庙的砖木砌房烧火,开元寺从此逐渐毁弃。据称,“文革”时有人慕名造访时,开元寺还保留着旧日的气势:当时有正殿5间,东西配殿各3间,院子里还有几株宋代丁香。之后开元寺毁弃渐重,最终佛像被毁,寺宇倾圮。

曾经香火鼎盛的开元寺

开元寺搬到佛慧山后,环境幽静,气候凉爽,历史上许多名人都到此访过。明清时候还有许多儒生在寺里读书,像明代文学家李攀龙,就曾经在开元寺住过。

据载,曾有李格非“清郎李格非文叔”题名石刻在南崖,但早已漫漶隙间。夏秋之日,这里绿荫覆盖,气温清凉,历代游客多来此赏菊品茗。明人刘敕在《大佛山》诗里十足地道出了这里的意境。诗云:“去廓十余里,山回石径幽。白云常覆寺,黄菊最宜秋。塔影樽前转,湖光望里收。甘泉几滴水,能解世人愁。”

明代《历乘·舆地》中记载:“大佛寺寺中一洞,其水涓涓而下,汇为一池,味甚甘冽,经岁不竭,有‘天生自来泉’五字。”大佛寺就是后来改名的佛慧寺,也就是开元寺。甘露寺泉水从崖壁间流下,水势甚小,如露滴滑滚。清朝诗人董芸在《大佛山》诗中写道:文壁峰高鸟道悬,开元古寺夕阳边。何时自扫风林叶,一试山中甘露泉。”故而此泉又称为“试茶泉”。试想当年,邀三五好友,天晴日朗时,于泉边支一矮桌,掬一壶甘甜的泉水泡茶,听着寺中钟鼓诵经之声,再来品茶论道一番,是何等逍遥自在。

年秋天,后来成为国学大师的季羡林正在济南三合街小学读书,学校组织秋游,攀登的就是佛慧山。那次秋游80多年后,季羡林依然清晰地记着那次从佛慧山上下来的情形:“从橛山(佛慧山)山顶,经过大佛头,走了下来,地势渐低,树木渐多,走到一个山坳里,就是开元寺。这里松柏参天,柳槐成行,一片浓绿,间以红墙,仿佛在沙漠里走进了一片绿洲。”

甘露泉的泉水落入秋棠池,据说因为池子旁边生有多株海棠。季羡林曾经在文章中描绘秋棠池:“最难得、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泓泉水,在东面石壁的一个不深的圆洞中。水不是从下面往上面涌,而是从上面石缝里向下滴,积只既久,遂成清池,名之曰秋棠池,洞中水池的东面岸上长着一片青苔,栽着数株秋海棠。泉水是上面群山中积存下来的雨水,汇聚在池上,一滴一滴地往下滴。泉水甘甜冷冽,冬不结冰。庙里住持的僧人和络绎不绝的游人,都从泉中取水喝。”惋惜的是,现今这些海棠树都早已不见踪迹。

历史上济南的千年古刹

历史上佛教文化的数次繁荣给济南这座古城留下了数座千年古刹。济南曾经是北方佛教文化重镇,除了已经荒芜的开元寺之外,济南城内外还留下了为数不少保存完整的古寺,这些古寺有的在历史上一度香火鼎盛,有的至今还绵延着袅袅香火。

作者简介:术德生,行走在铁路线上的阅读达人,思辨悦读慧、尼采读书会的发起人。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