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刘戍梅张佳颀安晋华
网络编辑:郝枫
普贤阁文殊阁三圣殿是善化寺中殿善化寺位于山西大同城内西南隅,始建于唐代,名为“开元寺”,五代时改名“大普恩寺”,辽末战毁,金天会年重修,明代更名为“善化寺”。是一组比较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群,气势宏伟,粗犷豪放,整个寺院建筑高低错落,渐次展开,层层迭高,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
寺院坐北向南,前有山门,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渐次展开,层层迭高。中为三圣殿,均为金时所建。辽代遗构大雄宝殿坐落在后部高台之上。其左右为东西朵殿。东侧为文殊阁遗址,西侧为金贞元二年所建普贤阁。善化寺玄宗时称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改名大普恩寺,俗称南寺。辽末保大二年(公元年)大部毁于兵火,金初,该寺上首圆满大师主持重修。自天会六年(公元年)至皇统三年(公元年)始成。元代仍名普恩寺,并颇具规模。元史记载,曾有四万僧人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在此寺集会,作佛事活动。明代又予修缮,明正统十年(公元年)始更称今名善化寺。
殿内正中供有五方佛像游人被栩栩如生的塑像吸引佛坛两侧的二十四诸天立像全寺占地面积约1.39万平方米,整个布局唐风犹存:矮,却宽阔结实;由红棕两色构成,没有花团锦簇;屋顶和缓平稳,不夸张;有伟大之斗拱,深远之檐出。大雄宝殿乃是善化寺之最大殿宇,佛坛正中有泥塑金身如来五尊,端坐于莲台,弟子、菩萨恭谦敬谨。前有月台,左右设有钟鼓二楼。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殿内正中供有五方佛像,从东往西依次排列: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微妙闻佛。殿内东西两侧砖台之上置有二十四诸天塑像,神态各异,性格鲜明。殿内西、南两壁之上,存有清朝康熙二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所绘壁画,内容均为佛教故事。三圣殿是善化寺中殿,建于金代天会至皇统年间。正面佛坛之上供有“华严三圣”佛像三尊,中为释迦牟尼,西为普贤菩萨,东为文殊菩萨。三圣殿的房檐和支柱之间,很多木头支架,一根根有规则地叠在一起,穿插交错,如中国结一般。这些支架为木头本色,在红墙灰瓦之间,突兀醒目。看过去,好像几只大手,将房顶拉拢下来,又像木头铆钉,将房顶和下面的大殿牢固锁在一起。这就是承载檐部重量的斜拱。
三圣殿后面是大雄宝殿,整个建筑结构严谨,构件独特,与众不同。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评价:这座建筑是“伟大之斗拱,深远之檐出,屋顶和缓之斜度,稳固庄严,含有无限力量,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
普贤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乃是一座三间见方重檐九的两层楼阁,高高耸立于寺院之内,建于金代贞元二年。楼阁坐西向东,阁内置有木梯,可登阁远眺。
山门位于善化寺最前沿,也称正门,亦为天王殿,单檐五脊顶,面阔5间,27米;进深两间,10米;当心间辟门,门内两侧塑有四大天王塑像。山门前后立有檐柱各6根,分布整齐;纵向另立中柱6根,共18根,内外柱一样高,凿削规整,形制美观,为现存金代山门中的巨构。山门悬“威德护世”匾额,字体敦厚有力。
迄今,善化寺内还保存着泥塑、壁画、碑记等珍贵文物,其中金代泥塑造型优美,个性突出,它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美,有丑,有文,有武,或是帝王装,或是臣子像,或坦膊赤足,披纱衣华似来自天竺国土,或身着铠甲、衬皮毛以抵御北国寒风。生活气息浓郁,极富感染力,堪为国之瑰宝。
龙壁残雪寺前小广场上的五龙壁,原来是大同城南兴国寺山门前的照壁,于年拆迁于善化寺,壁长19.9米,高7米,厚1.48米。壁面用五彩琉璃镶嵌,下筑须弥座,须弥座的束腰雕有蛇、兔、牛、马等十多种动物,姿态各异。壁顶是仿木构房屋建筑形式,镶嵌着屋檐、斗拱、瓦垅、垂莲柱,以及鸱吻垂兽等。宽大的壁面上浮雕着五条四爪金龙,盘旋回绕,上下翻腾,色泽斑斓。这些雕龙形态之优美、雕刻之精细、意境之深远,可与明朝大同代王府的九龙壁相媲美。
古建夕照雪映亭台花间水榭春暖阁楼善化寺内的西花园,山水园林,亭台楼阁,曲径通幽,赏心悦目。更可贵的是,亭亭有对,阁阁有联,园联辉映,相得益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