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画丝绸之路,从陆丝到海丝,我已坚持了很长时间,走了很多地方。有朋友问我为什么那么热衷于这段旅程,我觉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旅游目的,或为休闲放松,或为嬉戏玩耍,或为探索自然奥秘,或为挑战自身极限;而我喜欢文化旅游,因其不仅涉及自然,也关乎人文,可以学到政治、经济、历史、军事等各种知识,以带来不一样的人生感受与体验,更重要的是那些地方还很好玩和很美,能够激发创作欲望,进行文化传播和交流,丝绸之路就是这样的旅程,所以我会乐此不疲地背起游画画具,情绪饱满地沿着海丝中国的航线一个一个始发港地走下去,尽管一个人有时会很辛苦,很孤独。
游画海丝中国航线始发港简图海丝南海航线上的始发港,提到了广西的合浦,广东的徐闻与广州,这篇要讲的是福建的漳州、泉州和福州。
漳州始发港
游画漳州水仙漳州位于福建省东南部的漳州平原上,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是中国的“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提到漳州,人们马上会联想到清香淡雅,花语为:“多情、想你、自尊、自信、思念、团圆”的水仙花,确实漳州的水仙太有名了,每当春节来临,很多人家都会在窗台上养上一盆来过年。然而漳州还有出名的地方,那就是作为海丝始发港,地处九龙江下游至入海口,属其管辖的龙海市海澄镇的月港。
游画漳州月港旧时的码头月港明代以前是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之后因位置特殊和交通便利,海外贸易陡然兴起。
明洪武三年(年)实施“海禁”后,当地走私贸易反而猖獗起来,至隆庆元年(年)开放月港为“洋市”,它便一度成了全国唯一合法的民间外贸港口,填补了海丝发展历程的空白。古月港曾辟了两条航线,东洋航线连接文莱以东诸岛屿,南洋航线连接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印尼群岛,输出的货物有丝绸、瓷器(漳州窑)、茶叶与药材等,输入的有胡椒、玳瑁、番米(玉米)与兽皮等,因都用白银结算,又因常年处于出超地位,大量的白银从月港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各地,从而开启了所谓的白银时代。之后由于明崇祯六年(年)关闭洋市和清顺治年间的禁海与迁界等原因,繁华了多年的月港才衰落下去。月港的海丝遗迹有晏海楼、海澄桥、城隍庙与帆巷等,我画的是旧时七座码头中的一座,虽已不见了当年帆樯林立,外商云集的热闹情形,但边画边还能引发一点思古之幽情。
泉州始发港
福建泉州景色泉州古称鲤城等,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泉州以花色鲜艳,花型像极了火红辣椒的刺桐为市花,所以泉州港连带被称做“刺桐港”,所产的丝绸如五色绢、建阳锦等叫“刺桐缎”,曾远销20多个国家与地区,宋元鼎盛期时马可·波罗誉其为“光明之城”和“世界第一大港”,至现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它认定为唯一的海丝起点。
游画泉州丝绸之路艺术公园泉州物产特别丰富,当地闽商的信誉也极好,因而远远近近的各国商人都愿来此做生意,在城郊非常漂亮的丝绸之路艺术公园里,就有许许多多的雕塑与场景,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从我的游画中便可以看到,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满载而来的商品有骆驼皮、猫眼石、安息香和蔷薇水等,闽商打包交易的商品则有丝绸、茶叶、琉璃和漆器等,双方甚至是数方,讨价还价时都显得异常自信又非常平和,因为最后的结局都能双赢乃至数赢。
泉州伊斯兰教清净寺除了商贸,通过海丝,泉州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联系亦很紧密,比如宗教,泉州境内教多庙也多,旧称摩尼教的明教、古基督教支派的景教、埃及的拜物教、印度的婆罗门教、日本的神道教和以色列的犹太教等都存在过,而以清源山为象征的道教、以开元寺为代表的佛教、以府文庙为中心的儒教、以清净寺为标志的伊斯兰教等都在延续,从而成了“世界宗教博物馆”。
游画惠安女与大海惠安是泉州下辖的一个县,与晋江、南安合称泉州三邑。从前惠安男动辄就会下南
洋,即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去闯天地、讨生活,其中也有沿着海丝去做买卖的,说明国际贸易并不全是官方行为,宋代时私人干这一行的还会得到朝廷的鼓励。而留守故乡的惠安女既要服侍公婆照顾孩子,又要干活做事,便里里外外极为吃苦耐劳地撑起了整片天,但不管年轻或年老,女人们并没有因为男人不在身边而邋遢自己,无论居家还是出海打鱼,她们均会裹上花头巾,戴上大斗笠,穿着露脐装,套上肥大的五分裤,打扮得“土”中带“洋”,形成了韵味独具的风格,比现代美眉还酷还招摇,游画《惠安女与大海》,我不由自主地用光与色,为她们惠动人心的靓丽点了个大大的赞。
福州始发港
福州三坊七巷景色福州古称闽越等,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已有0多年建城史,现为福建省省会。濒海而居的闽越人“习于水斗,善于用舟”,早在汉代时就置东冶港,与中南半岛诸国及夷洲(今台湾)、日本等地做生意;唐五代时通往西域的陆上丝路因战乱经常中断、宋元时外贸繁荣、明代时郑和下西洋等情形,都给福州带来了发展机会,直至清代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另四个为广州、厦门、宁波和上海),其海丝始发港的地位已非常稳固。
游画三峰寺塔福州的海丝重地在长乐,那是个准半岛,位于闽江口南岸,唐代已建县,现是福州的一个区。长乐曾拥有陈塘港、甘棠港、闽江南港等一系列海丝古港,其中最著名的太平港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时的远航母港,每次下西洋,郑和船队从江苏太仓出发后,都要到这个港口来整训采购和招募水手,再伺风开洋,也就是等到10月或翌年3月刮东北大风时扬帆出洋。郑和在太平港驻泊,需要有个能远眺大海的瞭望塔,船队出没港口也需要一座航标塔,于是太平港山顶上的宋代三峰寺塔(原名圣寿寺塔)就担起了重任,游画这座石头宝塔,有两点颇为遗憾的地方,一是不能上去,因为已保护起来,否则如像郑和一样登高望远该有多好;二是古往今来物是人非,太平港已消失殆尽,所以即使能上去也看不见港口原貌了,因此我
只在塔前画了它的雄姿,并也发了通思古之幽情
游画长乐郑和史料馆郑和七下西洋与海丝有关吗?说无关的人认为他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奉明成祖朱棣
之命去追杀失踪的建文帝,故与海丝无半毛钱关系,此观点来源于《明史·郑和传》;说有关的人认为清朝人写的这部传记并不可靠,是抹黑朱棣,而年在长乐南山天妃宫遗址里挖出的《天妃灵应之记碑》,即俗称的,相当于郑和自传的这块郑和碑才可信。郑和在其中提到“宣德化而柔远人”,就是政治上要宣扬明朝的国威,加强与各国的联系;又提到“赍(音籍)币往赍之”,就是经济上要带着钱币作交易,以从事政府间的朝贡贸易。事实上他用丝绸、瓷器、茶叶、纸张等,换回或买回的香料、药材、五金、珍宝等货物多达种,这对当时国家的发展与民生的需求是有帮助的,所以与海丝脱不开干系。同时他通过海丝将忽鲁谟斯国(今伊朗一带)的狮子、阿丹国(今也门一带)的犀牛,卜剌瓦国(今索马里布拉瓦一带)的鸵鸟、肯尼亚的长颈鹿等珍禽异兽带回国内,也是一大贡献。到长乐郑和公园内游画郑和史迹陈列馆,亲眼目睹到里面珍藏的郑和碑,我真有说不出的感动涌上心头。
游画福船模型到福州,我又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