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发展 >> 正文 >> 正文

泉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召开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2/11/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国内名家汇聚一堂纵论泉州城考古

泉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昨日召开,发布泉州市舶司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安溪青阳冶铁遗址以及德化尾林、内坂窑考古成果

泉州网12月12日讯(记者张素萍许钹钹庄丽祥文/图)为加强泉州古城保护和发展研究,展示近年来泉州古城考古工作成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泉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昨日在泉州酒店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34个国内知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特邀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安家瑶,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主任委员郭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中国考古学会宋辽金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董新林,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魏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沈睿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汪勃,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栗建安等国内知名专家参会。

研讨会上国内名家汇聚

此次研讨会共收集论文30多篇,内容涵盖泉州城考古各个研究领域。杭侃、董新林分别作了题为《泉为大邦:有关泉州城的读书札记》《关于泉州城市考古的几点思考》主旨发言。随后,大会发布泉州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遗址、安溪青阳冶铁遗址以及德化尾林、内坂窑考古发掘成果。参会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城—墓—陶瓷—摩崖石刻”“泉州城规划、遗产保护、泉州港、海洋贸易”“宋宗正司与宋元市舶司”和“泉州地区墓葬、建筑、碑刻、瓷器相关研究”四个议题发言。

去年以来,为配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工作,国家文物局、福建省文物局组织协调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福建博物院到泉州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申遗工作提供了有力实证物证,也从学术层面展示了一个千年古城的文明、韵味与风采。“泉州,无论在地理上还是文化上,它都背靠内陆,面向海洋。泉州城考古的意义就不限于一个城市,也不限于一个区域。泉州无论是在过去作为沟通东西方的港口,还是在今天作为人类文化遗产,都具有世界性。”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施劲松致辞时表示。

业界表示,此次研讨会规格高、专业性强,提交论文涉及内容广泛,与会专家学者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用不同的视角梳理、研究泉州城的历史文化,将更好阐释泉州城的历史和现实价值,真正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让人们认知泉州古城,提升泉州在国际国内业界的影响力。

研讨会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文物局、泉州市政府主办,泉州市文旅局承办,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考古学会宋辽金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协办。

专家声音

“泉为大邦”曾是联系南北节点

●杭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山西大学副校长)

宋元时期的泉州,在当时乃至整个历史上都很重要。目前泉州考古发掘出来的东西在重要性和水平上,都能体现“泉为大邦”的历史记载。

城市要有足够的腹地对其进行供应,对于泉州城,德化窑遗址、安溪青阳冶铁遗址所在的就是泉州的腹地。而从泉州城的微地貌、泉州子城、泉州的城防体系、物产与腹地等综合分析,唐代的泉州子城可能即“衙城”。南宋时期泉州设有左翼军,当时泉州太守真德秀曾上疏朝廷论泉州沿海防御,这篇上疏说明了泉州整体防御的重要性,“这个体系应该成为泉州城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必要加强泉州城防遗迹的调查和研究,而不要把泉州城的研究局限在城墙的范围之内。”

如今随着时间推移,考古出土的陶瓷器、铭文、瓦当等越来越多,证明泉州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是联系南北的节点,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学术成果。

泉州石刻古迹多见证中西文化交流

●魏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泉州在宋元时期的东西方交流、海丝交流上,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它曾是东方最主要、最大的港口,在当时的中国是独一无二的,至今留下诸多遗迹及不同宗教文化的石刻,这是泉州最大的特色。”魏坚认为,泉州与其他申遗城市最大的不同,在于中西文化的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石刻反映的宗教文化的交流,反映了在当时那个世界格局之下,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中国在宗教文化上的兼容并蓄。

他表示,在走向大同的当下,很多东西可能越来越趋同,但文化永远是各自的、是最有辨识度的,可以说区别一个民族、一个国度最重要的就是文化。未来泉州要做好泉州城的考古,尤其是要继续在宗教石刻研究上发力。

古代官方机构遗址佐证泉州政治地位

●安家瑶(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南外宗正司和泉州市舶司,是南宋和元代很重要的官方机构遗址,是从中央来治理的机构,是对皇族宗室人员的管理和海外交通的管理,说明了泉州在宋元时期的政治地位,这是非常重要的考古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大部分人认为泉州是商业中心,并非政治中心,但考古发掘在中央官府直接派驻管理海外交通和皇族宗室方面给出实证,这说明泉州的政治地位也是很高的。历经千年积淀,泉州城留下非常多的地面遗迹,比如开元寺双塔等地标性建筑,但此前较少对官府治所遗迹进行考古,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此次考古成果的发布,是一次重要的补充。

考古成果

泉州市舶司遗址发现宋元明建筑遗存属大型官方建筑

泉州市舶司遗址石碑

泉州市舶司遗址(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心供图)

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汪勃以《泉州城的相地选址和重要建筑朝向与泉州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遗址的考古发掘》为题,讲解发布泉州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遗址的考古成果(南外宗正司的考古发掘成果,详见11月16日早报A03版)。

根据文献记载,“市舶提举司,在府治南水仙门内旧市舶务址”。年,厦门海关、泉州海关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成立联合调查组,对泉州市舶司进行调查,《泉州海关史迹调查》文中提到泉州舶司库巷应是泉州市舶司仓库所在地。舶司库巷北即马坂巷,水门巷与马坂巷之间有一处较高的地方,即洪厝山,其实并不是山,而是有相当厚的明清瓦砾、陶瓷片堆积,很有可能泉州市舶司即设在洪厝山。

“泉州市舶司属于福建路,而不是泉州地方下辖的官衙,故而市舶司和市舶务或有可能在一处。”汪勃介绍,去年8月至9月,泉州城考古工作队在泉州竹街、水门巷以北,围绕洪厝山、马坂巷,纵跨该区域北部的八卦沟开展了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在泉州电器厂过道、马坂巷29号门前的地表下2米-2.8米处发现了疑似夯土、砖铺面的迹象,同年10月开始了泉州市舶司遗址的发掘,结果表明该区域内存在宋元时期的院落遗存。

考古人员发现该建筑遗存朝向使用了地盘正针乾亥缝线的方向,说明相关建筑的级别较高;铺砖地面、台基包边砌石等遗迹,说明此地的建筑遗存应当属于大型官方建筑。而“(监)造市舶亭蒲(寿)(庚)”文字砖的发现,则从文字层面佐证与市舶亭、清芬亭相关。

“推测八卦沟以南的马坂巷和水门巷为中心的区域,或即宋元泉州市舶司遗址之所在。”汪勃介绍,目前考古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考古揭露出来的建筑遗存,可分为宋、元、明三期,各自角度不同而呈现规律变化,这说明其沿革是有准确测量并且成体系的,而这个体系的存在,也是考古论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南外宗正司遗址佐证此地为南宋高等级官署建筑

11月16日东南早报A03版相关报道

南外宗正司遗址

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心供图)

墨书“库司供养”碗底、宋元兽面纹瓦当、19瓣莲花纹瓦当、南宋“司供”墨书晋江磁灶窑酱釉器……昨日“,泉州古城考古成果陈列展”在金鱼巷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展出。其中,去年10月启动的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的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也在展览中首次展出。

为配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报世界遗产,经国家文物局同意、福建省文物局协调,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心联合组成泉州城考古工作队,于去年10月开始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及相关水池遗迹的考古发掘工作,汪勃担任考古领队。在泉期间,汪勃驻扎泉州考古一线,深入南外宗正司遗址、市舶司遗址等泉州古城考古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泉州项目申遗提供了重要实物支撑。

据悉,泉州南外宗正司是南宋时期管理迁居泉州的赵氏皇族群体的机构,其遗址位于泉州肃清门西南、开元寺南侧,推测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其地唐时为放生池,后于池中建有水陆堂,唐末扩为水陆院,北宋时仍为寺院,南宋时改为南外宗正司,司内建有惩劝所、自新斋、芙蓉堂、天宝池等建筑。

此次考古发掘在遗址的中、东、南部,揭露出与南外宗正司相关的三处台基和其上建筑基址、水池遗迹岸线等,明确了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的范围和建筑基础及建筑技术,也明确了市舶司遗址确有朝向度和度的大型较高等级建筑群的存在,实现了考古发掘预期目标。

“推测19瓣莲花纹瓦当和‘官’字砖等建筑构件,与南宋时期的较大型高等级建筑遗存有关;出土的陶瓷器底部的墨书文字内容,佐证了此处与水陆堂/院、南外宗正司等相关。”泉州城考古工作队傅恩凤介绍,考古发掘出土的建筑构件,比如“官”字砖、脊兽饰件、19瓣莲花纹瓦当,在泉州地区较为罕见,佐证了该组建筑为宋代官方营建的较高等级官署建筑。

近年来,泉州古城文物考古工作不断推进,特别是古城南门—德济门遗址、赵宋皇族管理机构—南外宗正司遗址、古代海关遗址—市舶司遗址、国内唯一印度教遗址—泉州番佛寺遗址、港市海运枢纽—江口码头等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考古成果丰硕,树立了“宋元看泉州”的专业地位、活化了古城历史场景。

安溪青阳冶铁遗址国内首个考古发掘的块炼铁冶炼遗址

安溪青阳冶铁遗址(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心供图)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沈睿文作了《—年度安溪青阳冶铁遗址的发掘和初步研究》的报告。去年8月至9月,在国家文物局的统筹下,多家单位组织调查安溪青阳冶铁遗址为代表的泉州地区冶铁遗址,目前已发现下草埔、墩仔矿尾、后炉、上场、坝头等8处冶铁遗址。其中,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是国内首个科学考古发掘的块炼铁冶炼遗址,碳14年代测定和陶瓷类型学研究表明,其生产集中于宋元时期。通过金相分析发现,这里有着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可生产块炼铁、生铁和钢,同时出现了独特的板结层的冶炼处理技术,就地掩埋处理冶炼垃圾。当时这里生产的铁产品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商品。

年,下草埔遗址被发现于安溪县尚卿乡青洋村南的梯田处,面积约万平方米,至今尚残存几十个古矿井。此次考古发掘时,考古队在下草埔1区内发现系列重要遗迹,包括石堆、池塘、护坡、炉、房址、地面、小丘及众多板结层,出土钱币、金属器、建筑构件、陶器、瓷器等遗物,不少出土物等级颇高。

考古发现,安溪、泉州冶铁具有完整的生产链条。上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查找历史文献、文物资料数据以及现场调查走访来看,宋元时期的冶铁遗址以安溪县分布最为密集,分布于湖头、尚卿、长坑、祥华、剑斗、福前、感德、潘田等地。值得一提的是,安溪冶铁制品可分做熟铁(块炼铁)和生铁、自然钢,除一部分安溪县内自销外,其余的除了销往临近地区外,大部分“兴贩入海”“远贩藩国”,通过泉州源源不断销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而用生铁铸造的锅、釜是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为海外所购置。打造釜锅用于对外贸易,是宋代冶铁的一项主要内容。

沈睿文介绍,根据已挖掘出的遗迹及遗物判断,除了冶炼,这些遗址还间接用于炼银。安溪冶银、冶铁遗址遍及湖头五阆山周围七个乡镇,离下草埔冶铁遗址不远的尚卿福林银场系宋代冶银残存,遗址范围很大,其地有“上官厅”“下官厅”的地名专称,是一处官办的银场。彼时,贯穿其中的陆路、水路运输系统,将区域内外密切联结,呈现为高度一体化的乡村腹地手工业体系和海港经济体的空间布局和整体形态。

德化窑遗址首次发现一个窑址有四座横跨四朝的窑炉遗迹

德化窑遗址(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心供图)

德化窑作为以“白瓷”著称的外销瓷窑址,在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占有重要地位。在年市文旅局组织考古调查、勘探的基础上,今年3月至7月,福建博物院、德化县文管办、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联合对德化尾林、内坂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平方米,共揭露5座窑炉遗迹,其中尾林窑4座、内坂窑1座,解剖2处作坊遗迹,出土宋至清代青白瓷、白瓷、青花瓷标本数千件。

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羊泽林说,尾林窑是此次考古发掘的重点,该窑出土标本以宋元明时期青白瓷、白瓷为主,少量清代青花瓷,器形有碗、盒、瓶、盘、执壶、炉等,窑具有垫柱、伞形组合支烧具等;内坂窑出土标本均为宋元时期青白瓷、白瓷。

羊泽林介绍,通过尾林窑发掘,首次在一个窑址中揭露四座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并有叠压打破关系的龙窑、分室龙窑、横室阶级窑,同时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揭示德化窑从宋元时期的龙窑至明清时期的横室阶级窑的发展演变过程,填补了德化窑古代窑业技术史的缺环。而通过对窑炉遗迹及出土标本的研究,有望为德化窑产品的分期断代,以及从青白瓷到白瓷、白瓷到青花瓷的生产发展过程提供考古学的依据。

“此次作坊区发掘首次填补了德化古代窑业在瓷土加工、制瓷工序上的缺环,为完整展示德化古代制瓷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羊泽林表示,此次发掘还采集多件不同时代、不同釉色、不同窑址标本的胎釉成分数据,结合历年标本的测试成果,初步建立德化古窑址标本数据库,为以后开展德化窑的综合研究奠定了基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