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邓州志》和明代碑刻记载,邓州城内小东关曾有开元禅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世称上刹。
唐玄宗时,皇帝下诏令,要求全国各州郡都要选址修建开元寺,并把它作为地方官寺,遇到皇帝生日,文武官员都要到此做祈福道场。
当时的邓州为天下望郡,就在县城东南隅修建了开元寺,从繁华的盛唐至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因在县城之东,百姓又俗称之为东大寺。
东大寺,意味着这座寺庙原来规模宏大,有山门,大雄宝殿,佛殿,藏经阁,僧房等建筑。
前些年,邓州福圣寺塔下面发现了地宫,地宫中出土了金棺银椁等珍贵文物,其中的椁板上刻有“龙兴寺”十二位,“开元寺”十三位僧人的法号,这表明宋朝时,龙兴寺与开元寺同为当时的重要寺院。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寺院又新建了藏经阁,“开元寺藏经阁记碑刻”详细记载了修建的原因和经过。此碑刻也是寺庙留下的唯一一块明代珍贵文物,弥足珍贵。
碑文记载:
此寺肇始于唐玄宗时,历代迭有举废,因国朝隆兴,始整然完备,独缺藏经阁,使珍贵的贝叶遗文与大藏灵文无处收藏。
在护藏僧正洪韵的提议下,与寺院主持一起,委托僧人明性,筹资兴建了藏经阁,僧正为州府管理寺院的官员。
碑文详细记载一位法号叫明性的僧人殚精竭虑,募化筹建的过程,称赞他矢志向道,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苦行焦思,不辍须臾。经过洪韵等人,齐心协力,鳩工聚材,终构图三楹,名之为藏经阁。
撰文者也表达了自己对修行的看法,他说求经于阁,不如求经于心,不求经于心,则大藏心法,等于束之高阁,穷年面壁,竟何益哉!
此碑高三米多,碑帽为浅浮雕二龙戏珠,现保存在花洲书院内。
我曾多次探访开元寺旧址,它位于团结东路的原车桥厂院内。
如今,偌大的寺院只剩下山门,藏经阁,和一口八角琉璃古井。
在大院的西南角,我只找到了高大,颇有气势的藏金阁。阁前立着一块市级文物保护碑,前面躺着几块破残的石碑构件。
藏经阁为重檐硬山结构,面阔三间,十四米,进深十二米,高十米。
第一层前面出檐,上覆灰色瓦筒,有木格门窗,二层木格窗上悬挂着书写着“藏经阁”三字的匾额。
进入阁内,因没有阁楼木板,显得格外敞亮,几根高大而略显枯朽的柱子矗立室内,充满历史沧桑感。
从万历年间修建藏经阁至今也近五百余年,期间多次倒塌,多次重修。
最近一次在年,五祖禅寺僧如音云游至邓,目睹开元寺之现状,为之恻然,遂多方募化,历经数月,对藏经阁进行了初步维修。
前有明性,后有如音,正是他们,才保住了古建筑的安全,才保住了地方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隋唐,北宋时期的邓州,盛极一时,为天下重镇,为通向南方的门户,为兵家必争之地,开元寺就是邓州历史发展的见证之一。它对研究地方史,城市布局,也有重要意义。
喧闹的城市中,竟然还有一块清幽之地,心头忽然浮现了彭而述到开元寺题咏的诗文:
垒垒念珠一磬幽,秋瓜磊落满墙头。低眉细说前朝事,方寸之间常清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