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等一批海内外文化“大咖”到泉州参加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现在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是如何评价泉州的↓↓↓
莫言——
泉州是个奇妙的地方
核心提示
昨日下午,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莫言抵泉,应邀出席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三届亚洲文化论坛。
昨天是记者节,莫言亲切地对本报记者问候节日快乐,并说:“我拿了记者证十来年,但真正作为记者去采访比较少,算是个‘冒牌’记者。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职业,也是一个至今令我敬畏的职业。”交谈中,莫言坦言至今怀念在《检察日报》工作的十年,那是他一生中难以忘记的岁月。“现在谈到《检察日报》,我仍然习惯地说:我们报社。”
“泉州真是个奇妙的地方,她是多种宗教、多元文化的融合之地,又对传统文化实现了完好的保护传承以及创新,展现出一种大的文化气象。她的城市文化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这就使得她创新的源头、原料非常丰富,这种原料也正是作家的创作所需要的。昨晚我做足了‘功课’,相信在这里能找到创作真正需要的创新的灵感。”莫言对泉州之行充满期待。
□本报记者郭培明吴芸/文潘登/图
莫言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谈泉州“这里吸引我的东西很多”
因为要到泉州来,莫言说他事先做了不少“功课”。“我特别想看看泉州的庙宇。我查到的官方数据显示,泉州鼎盛时期总计有庙宇多座,现存的也有多座,而且各大教派在此均能和谐共处,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现象,它们是泉州文化多元性的一个缩影。还有泉州南音、木偶等民间传统艺术,也十分吸引我。”
当听记者介绍泉州除了对“海上丝绸之路”等文化遗产进行整理、修缮和整治外,还先后举办了多个大型国际性、群众性文化活动后,莫言表示赞赏。他认为,就文化的多样性而言,很多具有地方特色、具有个性化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正面临着渐趋同化甚至消亡的现象,这个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和生活的日益便利逐渐趋同而愈来愈严重。第一次到泉州的莫言觉得,泉州不仅有高楼大厦,经济实力强,文化味也很浓,能如此完好地保留与传承传统文化以及地域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与创新,他对此充满了好奇。他希望有机会能到开元寺、清净寺等地看看,感受泉州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的灿烂文化。
谈阅读坚持每天看十多种报纸
不用手机上网,不用电脑写作,莫言说这是他至今坚持的习惯。
“成年人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阅读习惯不同,我更习惯传统阅读。我常年订阅十多种报纸,只要在家,我每个下午都坚持看报两三个小时。生活在城市里,我每天都从报纸里接收无数的信息,哪一个信息有文学价值,头脑里马上就会有一根神经兴奋起来,就像电脑里程序的待命状态一样。发现小说素材,马上就会反应。”
谈写作形成被认同的独特的方言写作方式
来到泉州,莫言觉得很亲切,因为泉州籍作家里有不少是他的老朋友,包括刘再复、潘耀明,还有电影《红高粱》编剧、已故作家陈剑雨,一路上他谈兴颇浓地讲述他与几位泉州作家的交往。
莫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