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榕城考古略》记载,福州有句谚语:“三山现,三山藏,三山看不见。”
其中,“三山现”指的是三座看得见的山:于山、乌山、屏山。
于山白塔寺而“三山藏”指的则是这三座山的延伸支脉:罗山(法海路)、闽山(三坊七巷的光禄吟台)和冶山(冶山路)。根据记载,它们的海拔在20-30米之间。这三座山的海拔都比较低,后来就陆续被建筑盖住了。
乌山“三山看不见”,是这三座山继续延伸部分,有的甚至都铲平了,完全感受不到这里曾经是一座小山。这个有不同说法,指钟山(肃威路)、芝山(开元寺)、龙山(井大路)、丁戊山(东泰路)中的三座。
闽山今天要介绍的是“罗山”,位于于山北麓。历史上,罗山一直延伸至安泰河畔,因此福州古谚语说“罗山脚坠朱紫坊河墘”,如今在法海寺后有一块刻有“罗山”二字的石刻。
罗山福州法海寺,由道闲禅师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年)创建,初名“兴福院”,北宋年间改名法海寺(意为“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丁戊山大觉寺古法海寺中供奉的弥勒佛像,身着菩萨服装,头戴天冠,与福州其他寺庙中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胖大和尚形象不一样。据说,这才是佛国中真正的弥勒像。弥勒殿两侧是十六罗汉,这也和其他寺庙不同。今为省、市佛教协会会址。可惜的是,前些年,一场大火灾,烧毁了建筑主体部分,至今尚未修复。
法海寺法海寺有特别不同于其它一般寺庙之处,就是殿堂内外几乎所有柱上都镌刻着对联,而且很多对联注明年代和撰刻人,年代显示过去多个朝代,撰刻人中有村民仕人、宰臣将官和出家僧尼。看着这些对联,可以感受到撑持寺院的一份份跨越时空的心业力扑面而来,也感受到人身的无常。
钟山裴仙宫而在“弘法楼”前面的影壁上嵌着六块石碑,其中一块写着“劝人念佛: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其它五块都记述法海寺的兴衰历史,而刻碑时代不同,有明朝万历年间的,有清朝乾隆和光绪年间的,有年的,充分展示着世间的沧桑变化和佛教的兴衰因缘。
屏山镇海楼法海寺的山门就处在法海路边,法海路因法海寺而得名,福州延安中学小学部原名法海小学,因为该校原址位于法海寺内之缘故。
芝山开元寺法海寺位于朱紫坊一带,不少名人在此暂住过,因此也留下了不少诗篇。
明赵世显,历癸未进士,官至惠州司李。他写有《法海寺》:“赵岐读书处,仍作法王居。忽对三花树,还思十载余。闲云禅榻静,清磬佛堂虚。为爱珠林胜,尘缘积渐疏。”
陈价夫(~年),闽中名士,作《罗山馆早秋》:“木柝声残暮杵哀,邻家白苧已先裁。浮云半掩无诸郭,落日斜横金粟台。槁叶满阶风乍起,繁霜入户雁初来。小山芳草青如翦,岁晚应悲白露催。”
谢肇淛(~),诗文成就甚高,是明代晚期福建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写有《过法海寺》:“当年甲第倚云开,此日惊登般若台。金地已成新法界,罗山还属旧如来。春深别院无歌舞,水落寒池有劫灰。二十年前读书处,题名强半没苍苔。”
曹学佺(-)号西峰居士,南明礼部尚书,隆武帝亡,在家中自尽殉国。作《罗山》:“强扶病骨犯危峦,此地徘徊转觉安。寺里客过辰屡换,林中僧话岁将残。坐于石筍何妨暝,行到梅花别是寒。漫借禅灯照诗思,东方月色出檐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