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刹众多,而静修于马鞍山苍茫之中的戒台寺独具魅力,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潭柘寺戒坛寺》所述的戒坛寺就是戒台寺。为什么朱自清先生言“戒坛寺”而非“戒台寺”?带着疑问和好奇,我查阅资料踏访古刹。
戒台寺全貌白淑芬摄
据《门头沟文物志》记载,戒台寺始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原名慧聚寺,是一座没有名气的小寺。到了明代,英宗赐名万寿禅寺,也没有什么显赫之处。辽代咸雍五年,在寺中修建戒坛,与福建省泉州市的开元寺戒坛、浙江省杭州市的昭庆寺戒坛并称为“全国三大戒坛”。这万寿禅寺中的戒坛规模居三座戒坛之首,故有“天下第一坛”之称。且因寺庙曾经持有辽道宗皇帝亲笔抄写的金字《大乘三聚戒本》,故而从辽代至元代中期,这里被公认为北方律宗中心。万寿禅寺因为戒坛,又得名戒坛寺。朱自清先生称作戒坛寺,缘为此吧。乾隆皇帝留下“戒台六韵”诗篇后,人们被皇帝御笔感召,又把戒坛寺叫作戒台寺,沿用至今。
朱自清塑像杜成忠摄
后花园有朱自清先生的半身塑像,旁边石刻他写戒台寺的一段文字,足见先生于戒台寺的重要。游人到此,往往会在塑像前流连,想想大师笔下的戒台寺与自己眼前的戒台寺有何异同,边游边寻,自有妙得。
牡丹院是两进四合院,每逢牡丹花期之时,牡丹院常引得游人驻足忘返。牡丹院特别,不仅因为牡丹,还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恭亲王奕訢。从光绪十年开始,他在此以养疾为借口避世,一住就是十年。奕訢出资改建,造就了寺中花园庭院别墅。牡丹院进门就能看见他的塑像,太湖石叠砌而成的花坛影壁不由让人遥想江南。院内东、南两侧有房,前有回廊相连,西侧为靠山花坛,两院之间以木质垂花门相连。既然叫作牡丹院,牡丹自必不可少,而且这里有极其名贵的黑牡丹。四合庭院将南方园林与北方传统庭院建筑巧妙融合,身在其中,恍入江南,似小桥流水莺啼柳垂,幽静雅致不言而喻。
牡丹院白淑芬摄
戒台寺殿宇依山而筑,是北京地区保留辽代建筑风格最多、最完整的寺庙,殿堂坐西朝东,戒台是戒台寺的中心建筑。轴线上依次排列山门殿、钟鼓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复建)、观音殿和戒坛大殿,中轴线直指距离35公里的北京城。
戒坛大殿位于戒坛院内,始建于辽咸雍五年,金元明清各代均有维修。大殿外侧四周有20根檐柱支撑,四面正中部分均配置有称作“戒坛枋”的外枋门,正面门额上挂有“选佛场”匾额。殿内天花板金漆彩画,正中部分为“斗八藻井”,方形的井口内壁四周雕有许多小天阁,阁内雕有小佛龛,龛内圆形小门洞内均有木雕漆金小佛像。藻井穹顶上倒挂着一条木雕团龙,龙头居于藻井中心,俯视下方。团龙四周的穹壁上还雕有八条“升龙”,合为“九龙护顶”。
戒坛大殿选佛场白淑芬摄
享誉盛名的戒坛高3.25米,雕刻精美,尊环坛雕刻的戒神,形神迥异,或威武雄壮,或面目狰狞。这些是年整修戒台寺时重塑的,出自第四代“泥人张”张铭先生及其弟子之手。无论是顶盔掼甲,还是道骨仙风,在你凝神的刹那,好像不知哪位戒神就倏忽飞了起来,真是传神之作,堪为瑰宝。
大雄宝殿在天王殿后面,坐落在近两米高的月台上。门额上高悬清乾隆帝手书“莲界香林”雕龙横匾。原来还挂有清康熙帝所题“般若无照”匾额和“禅心似镜留明月,松韵如莫振舞风”的楹联,今已不存。
大雄宝殿张栓柱摄
“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戒台寺的奇松是远近驰名的,其中最负盛名的为辽代存活至今的十大名松:卧龙松、自在松、抱塔松、活动松、九龙松、龙凤松、凤尾松、凤眼松、菊花松和莲花松。在戒台寺随便一株古树都是千岁老人呢!
要说华北地区树龄最老的白皮松当属九龙松,它在戒坛院山门的南侧,植于唐武德年间,已有多岁,树高18米,树干周长6.8米。仲夏浓荫华盖,树冠九大枝干如九条银龙凌空舞动,故得名“九龙松”。
九龙松杜成忠摄
我们在大雄宝殿后面台阶上看到对称而生的卧龙松和自在松。卧龙松蜿蜒横生,若在雨后观看,寺院雾气缭绕,卧龙松就像苍龙归来,绕过石栏,翘首横卧在刻有“卧龙松”三字的石碑之上。与卧龙松相对而生的自在松名副其实,枝叶恣意,仪态舒朗,一副逍遥自在的样子。戒坛院山门前的北侧见抱塔松,又称抱浮图。这是一棵形态怪异的古松,5米有余的主干如巨龙手臂伸出山门前的矮墙,两条枝杈扭转抱定法均大师墓塔,以抱为护,斗转星移,矢志不渝。“怒涛夜吼雷雨声,抱塔龙松啼月黑”,清代诗人李恒良的《戒坛古松歌》这样吟诵抱塔松。
抱塔松张栓柱摄
龙凤松在天王殿院内,它们像是一对旷古恋人,虽然身躯不能紧紧相依,但是树冠高处却枝杈相连,仿佛久别重逢再不愿意分开。它们是爱情的岁月化石吗?
出了山门,俯瞰这块冲积平原,眼前尽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忽然想朱自清先生若还健在,再次游玩戒台寺,他会多写一些文字吗?
戒坛白淑芬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