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新闻 >> 正文 >> 正文

汝州访古临济宗祖庭汝州宝应寺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3/3/21
白癜风治疗目标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
临汝县文化馆旧照

汝州访古临济宗祖庭汝州宝应寺

刘孟博/文

宝应寺,又名南禅寺,昔时为中州名刹,临济祖庭,明清时期汝州僧正司署地。宝应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年),唐末五代临济宗高僧慧顒禅师驻锡后,宝应寺法席兴盛,禅风大振,声名远播。自临济三祖慧顒大师之后,宝应寺高僧辈出,临济四祖风穴延沼便求法于此,其他高僧事迹,或散之典籍方志,或见于金石碑录,尚可考稽者若宋代之首山省念禅师、法昭演教禅师、妙空静如禅师;明代之行祥和尚、文谦和尚、满晓和尚、清仙和尚……等。惜哉!千年古刹自国朝肇建,僻为县文化馆至今,原巍巍殿宇,郁郁柏松,尽化云烟矣。

宝应寺肇建于何代,现今已不可考,所存留最早之文字史料,为唐宣宗大中元年二月所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唐宣宗李忱(年—年),原名李怡,唐朝第十六代皇帝,在位13年。史载:“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会昌六年,唐武宗驾崩,宣宗继位之初,便重拾佛教,下令恢复“会昌法难”期间被毁的寺院。大中元年,发布诏书谓佛教“虽云异方之教,无损为政之源”。并称会昌废佛“厘革过当,事体未宏”。宣布凡会昌废佛所废除的寺庙,“有宿旧名僧复能创修,一任住持,所司不得禁止”。大中二年,命在上都、东都及荆、扬、汴、益等诸州建寺,立方等戒坛,为重新出家的僧尼授戒。大中五年,敕京畿及郡县士庶欲于旧踪再建寺庙者,令勿禁,兼许度僧尼住持营造。唐宣宗大力的复兴佛教,使佛教历经劫难后,再度蓬勃发展,汝州宝应寺或许在“会昌法难”中,同样遭到拆毁,待唐宣宗继位后,才得以复建,并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立于寺内。

慧顒禅师,唐末五代河北人,临济宗三祖。慧顒于唐末在大名兴化寺,依止兴化存奖学习禅法,并得到印可,而嗣其法。因唐末五代时期北方兵燹不断,战乱频仍,慧顒南下河南汝州,住持宝应寺,所以禅宗史也称其为“宝应和尚”,后传法于风穴延沼。据《宗统编年》卷十八记载,慧顒禅师示寂于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年)。《释氏通鉴》卷十二则记载,慧顒禅师示寂于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年)。

延沼禅师(-),俗姓刘,原名匡沼,浙东处州松阳县人,后因避宋太祖赵匡胤讳,改名延沼。延沼禅师自幼博览群书,一举不第,遂从处州开元寺智恭律师剃发受戒,后游历各地名山,遍访高僧大德,曾研习《法华玄义》,修止观定慧。”因自觉未能发明心地,遂各处参学,先谒越州镜清怤禅师,但机缘不契,复北游襄州至华严禅师处遇守廊禅师。延沼禅师听华严禅师与守廊禅师之机锋往来,心奇之,因结为友,从守廊禅师入玄要法门。后延沼禅师到汝州宝应寺参谒慧顒禅师,侍从六年,具传心印,深得临济玄要。唐长兴二年(年),辞慧顒禅师,住风穴旧寺七年,开堂说法,学侣云集,大振临济宗风,州牧李君听闻风范,礼敬之。后汉乾佑二年,州牧移湖北郢州牧,延沼禅师避寇前往衙内过夏。平乱流寇后,太师宋彦筠,舍汝州私宅为寺,号新寺,请师住持,五代周广顺元年(年)周太祖赐寺名“广慧”。延沼禅师在广慧寺居住传法二十二年,宋开宝六年(年)八月一日,延沼禅师自知时至,登座说偈曰:“道在乘时须济物,远方来慕自腾腾,他年有叟情相似,日日香烟夜夜灯。”于十五日跏趺而化,年七十八岁。

省念禅师(年~年),五代、北宋之际临济宗高僧。莱州人氏,俗家姓狄。幼年入南禅寺受业,为人简重,有情识,专修头陀行(苦行)”,加上他经常密诵《法华经》,丛林中的人都很敬畏他,皆称他为“念法华”。后投风穴延沼禅师座下,得其心传,省念禅师得风穴和尚印可之后,一度泯迹韬光,人莫测其所以,后因勘破白兆楚和尚,一举成名。从此省念禅师名振四方,学者皆望风披靡,后开法首山,为第一世祖。除首山之外,省念禅师还开法于广教、宝应二处,三处法席,皆海众云集。宋太宗淳化三年(年)十二月四日午时,省念禅师上堂示众:“今年六十七,老病随缘且遣日;今年却记来年事,来年记著今朝日。”淳化四年(年)同月同日,上堂示众:“诸子谩波波,过却几恒河?观音指弥勒,文殊不奈何。”伫思良久,又说偈云:“白银世界金色身,情与非情共一真;明暗尽时都不照,日轮午后示全身。”安坐泊然入灭,世寿六十八。

法昭禅师,又称宝应法昭或演教禅师,得法于叶县广教院归省,开法于汝州宝应院。法昭之师叶县归省也为首山省念弟子,与广慧元琏、汾阳善昭为师兄弟。据南宋临济高僧释晓莹《罗湖野录》记载,杨亿在汝州时,编集《汝阳禅会集》,而此集所载机语,皆是自己与元琏、法昭的问答酬对。其中曰:“有法昭者,传法于叶县皈归省,省亦嗣于念。居多集会,形于问答。扣侍座隅,随时疏绿。”

净如禅师,俗姓陈,福州侯官县人。自幼不沾茹荤,卓然有出尘志,十七岁时,师积善寺长老旋湛,落发为僧,即受具足戒于州之开元寺。后为求证妙果,至饶州荐福寺,时遂英禅师传道于彼,师冥心索隐,玄要益通,衲子皆谓:“绍隆玄化,非师其谁?师后竟嗣之。”崇宁初,至京师,谒师惟岳禅师,贵人见其语论精深,器识宏远,多称赏之。时汝州南禅(宝应寺)法席偶虚,众僧往来迎请,净如禅师在南禅寺十年,寺宇为之一新。政和四年,山东灵岩寺住持者阙守,济南府官绅僧俗,闻净如禅师之名,不远千里前往汝州南禅寺迎请。净如禅师奉命而来,过开封,朝廷赐紫衣,又赐禅师号曰:“妙空”。及出京,卿相显贵迎送者,肩摩踵接,为一时美事。至灵岩寺后,初起转轮藏,修钟楼,完佛殿,经营轮奂。开堂演法,大振玄风,参徒常不减数百,历廿八载。皇统元年(年)六月二十八日,净如禅师圆寂于灵岩寺之方丈,门人建塔于寺外,济南府节度掌书记张岩老撰《济南府灵岩山第八代敕差住持传法妙空大师塔铭》。

宝应寺毁坏既久,其历代所遗重修碑碣亦尽数散佚,故今人除上述的高僧传略外,仅可通过明正德《汝州志》所记载的《汝州重修宝应寺碑记》和些许些散碎史料,对明中前期的南禅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明洪武十五年(年)设僧正司于宝应寺,明代汝州官府每年于宝应寺贺三大节仪,明弘治时期宝应寺的建筑规模,明正德《汝州志》成书于宝应寺。

汝州古为郡州治所,历史上的僧官之设,始于何代,设于何寺,已无详载,仅知明代汝州僧正司便设在城内宝应寺中。僧正,为掌管佛教事务的僧官,始于十六国后秦,以道法师为之,南朝宋亦置僧正,梁置大僧正,唐、宋设有僧官衙门僧录司,掌众僧事。辽代上京、燕京设僧录。金代路设僧录、僧正,州郡设都纲,县设维那。元代路设僧录司,州设僧正司,县设都纲司,僧官分别为僧录、僧正、都纲,路以上有总统所或总摄司,有总统、总摄等职。元至大四年(年)二月,元仁宗登极,下令罢各级僧司衙门,废僧官。元文宗至顺二年(年)立广教总管府十六所,以僧为总管,元统二年(年)复罢。明洪武十五年,复置僧正司于州,每州一人,颁发度牒,掌钤束一州之僧人。清沿明制未改,例由礼部拣选通晓经义之僧人充补,移咨吏部注册。

因宝应寺为汝州僧正司署地,故该寺大雄宝殿内,除供奉佛像外,正中还设有“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昕夕讽诵,祝延保釐。”明清时期礼制,凡遇元旦、万寿、冬至三大节,京师举行大朝礼,皇帝御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朝贺,各省地方则拜龙牌而庆贺。其礼仪为,省会及各府、州县,预设“皇帝万岁万万岁”龙牌亭于公所正中,设香案于龙牌亭之南。届日五鼓,有司设燎于庭,设灯于门庑。设纠仪官一人(省用道员或府同知、府用同知或通判或教官、州县用教官)、通赞二人、引班二人(均用在学生员),官员齐集,分班叩拜。“明代汝州官府每年贺三大节仪的仪式,并未在州衙大堂举行,而是选择在宝应寺中朝拜龙牌,明人何让所撰的《汝州重修宝应寺碑记》,便对此盛况,有详细介绍。“国初建官,置僧正于兹。寺因旧名。每岁恭遇圣诞千秋暨冬至正旦令节,先期为多官祝寿演仪之所,至则设龙亭伞盖于殿上,树斧钺旌幢于两阶,袍笏联翩,金绯辉映,视境内诸名刹如岘山、白云,亦莫于并也。”

宝应寺被汝州文化馆占用近七十年来,原貌无存,周边故老亦凋零殆尽,因此宝应寺的规模和建筑形制,今人已不得而知,通过明人何让的笔端,可以大致对明弘治时期,宝应寺的建筑规模,及修缮情况有一个初步了解。“汝城西南一隅,远避市廛,松桧阴森,佳果繁殖。登高四眺,云峰叠翠,烟水横碧,顷焉令人尘虑顿消,烦襟自雪,俨然山林之幽趣也。中有宝应寺,一名南禅寺,相传肇自有唐,历宋元以来数百余年。…………正殿五楹,像设庄严,中奉万岁圣牌,昕夕讽诵,祝延保釐,磬梵之音,隐隐相续,永乐间僧正行祥和尚之所修也。左为钟楼,右为禅室,正统间僧正文谦和尚之所修也。稍南为毗卢殿,东为伽蓝殿,西为祖师殿,成化间僧正满晓和尚之所修也。寺前为天王殿,塑诸天护法以镇山门,正殿后为方丈法堂,轩翔壮丽,且备有事为官府更衣具服,达宦贵游题咏满壁。余若僧舍、回廊、庖厨、庾库,敝者葺之,缺者增之,栋宇檐阿,焕然而维新,弘治间今住持清仙和尚之所修也。”

明弘治十七年(年)八月,顺天府永清人王雄任汝州知州,到任后便询问地方旧志,以了解汝州风土掌故。得到的回复是,汝州旧志亡佚已久,王雄之前的州同官贤及学正任仪,曾有编辑汝州志的想法,后未成而去,现仅有弘治十二年(年)常州府江阴人承天贵任汝州儒学训导时,所收集整理的志稿若干卷。王雄看过承天贵所积志稿后,认为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补充完善,于是和州同徐衍、张邦瑞;判官高举,在宝应寺内设馆修志。邀请硕儒及地方致仕官员州同姚纶、知县何让,会同学正徐资、训导罗佑、承天贵等,“聚于一堂,会而采遗言,拾故事,又各出几见,日相讨论钻研,及三月余。会即撤,天贵退处于独,又参众见,而采择焉。于其妄诞不经者,刊而去之,独录其明显易见,有实迹可考据者,笔削反覆,至再至三,始脱稿而成编。”

正德《汝州志》,是汝州现存最早的一部志书,全书共八卷,卷首为王雄所写序言,卷末为张邦瑞序言,目录前有州境及所辖县境图6幅。正文分沿革、分野、形胜、疆域、城池、乡保、村庄、军屯、桥梁、山川、古迹、街坊、铺递、户口、田赋、课程、物产、风俗、景致、州治、公署、学校、坛遗、祠庙、寺观、陵墓、名宦、人物、流寓、孝节、仙释、诗、文等33个类目,对明代以前汝州总情进行了全面记述。因其保存了明正德以前的许多珍贵地方史料,对研究明代汝州及所辖鲁山、郏县、宝丰、伊阳四县的文化历史,具有较大的文献价值。但因该志编修仓促,仅用三个月时间便修纂而成,故对当时资料收录过简,此或许也是明代地方志“志体贵明洁简要”思想的体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