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新闻 >> 正文 >> 正文

水墨世遗,带你梦回宋元泉州人民资讯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3/2/28

7月25日,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一刻,

泉州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

在千年之后再次进入世界的聚光灯下!

22处遗产点,

不仅是泉州人的骄傲,

也是全世界人类共同呵护的瑰宝。

当世遗遇见水墨,

带你回到宋元泉州,

领略昔日刺桐城的盛景。

(点击下图,观看水墨世遗)

千年前

海洋商贸繁荣,海陆交通发达,

让泉州与世界,无限靠近。

它是“东方第一大港”,

是万商云集的“光明之城”,

多元文化交汇、碰撞、融合的痕迹,

在古城中仍清晰可辨。

用脚步丈量泉州城,

厚重的历史感和海丝记忆迎面而来——

九日山祈风石刻

石刻无言,记忆永隽。

登临九日山,

是一段走读古代中国海外贸易、中西方交流的旅程。

多年前的九日山,

祈风盛典庄严隆重,

为往来商舶祈求顺风与平安,

并摩崖刻石记盛况。

“山中无石不刻字”,

便再现了宋元时代海丝路的繁华。

市舶司遗址

穿过深邃的石板巷子,

一方石碑伫立,诉说往昔的辉煌。

各国商人登上泉州港,

来到的第一个地方便是“泉州市舶司”,

中外商贸往来由此开始。

一个古海关遗址,

看尽泉州海外交通的辉煌,

见证刺桐城的开放和包容。

德济门遗址

七百多年前的古城南门,熙来攘往。

如今的德济门遗址,静默无声。

古刺桐城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

在这里真实记载。

漫步德济门广场,

寻着“万国商”的足迹,

邂逅海丝之路的前世今生。

天后宫

千年前的泉州港,

人来船往,

妈祖信仰由此形成,

香火缭绕中,

天后宫内供奉的妈祖聆听了近千年的祝祷,

或祈出航平安,或愿满载归来,

一声声真诚的祷告,

多与那不远处的大海相关。

真武庙

顺石阶而上,

真武庙立于石头山上,远眺泉州湾。

作为“望祭海神”之地,

真武庙以“海神信仰”支撑人们向海而生,

见证了泉州港的繁荣,

承载着泉州人朴素而崇高的海神崇拜与海洋观。

南外宗正司遗址

一方保护石碑、一尊宋刻石像,

藏着泉州港崛起的“皇族密码”。

多年前,南宋外宗室皇族迁居泉州,

融入这商贸与财富的重地,

深入参与海外贸易,

成为海外贸易繁盛的重要政治力量。

时过境迁,

南外宗正司痕迹寥寥,

却让泉州海丝路更加璀璨。

泉州文庙及学宫

泉州,有“文献之邦”、“海滨邹鲁”之誉,

文庙及学宫则藏着古城文脉。

古代泉州的最高学府,

为海丝路的发展输送一批批人才,

孔夫子的儒学韵律,

沿着海丝路传唱至远方。

一砖一瓦、一殿一祠,

都凝固着古代泉州城市繁荣、文化兴盛的历史积淀。

开元寺

西街繁华闹市中,

开元寺守一方宁静,

香火萦绕,佛音依旧。

一条海丝路,让不同宗教信仰在泉州交融,

开元寺中藏着的印度教故事,

便是那段历史的最好证明。

东西双塔遥相对望,

彰显宋代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

也见证了刺桐古港的辉煌和海洋贸易中崛起的多元文化。

老君岩造像

泉州清源山上

千年老君岩静坐,

阅尽泉州海丝路的繁华和沧桑。

天然巨石,略施雕琢,

将“道法自然”体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泉州海上航迹的远拓,

中国道教文化带向世界各地,

使泉州成为道教文化重要的传播地之一。

清净寺

一栋异域建筑,

诉说千年海丝情缘。

宋元时期,

阿拉伯人远渡重洋来泉经商,

留下中阿友好往来的印证。

清净古寺伫立,

见证异域文化交融,

诉说海贸历史灿烂。

一方方石碑刻,跨越千年,

将海上丝绸之路和泉州故事娓娓道来。

伊斯兰教圣墓

灵山之地,

有穆斯林先贤安眠之墓,被称作“圣墓”,

这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历史物证之一。

众多阿拉伯人来到泉州,

或经商,或传教,或游历,

更有许多人定居下来,以他乡作故乡,

聚族而居、繁衍后代,

在兼容并蓄的泉州,留下一段段阿拉伯故事。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金庸笔下的“明教”,

又称“摩尼教”,

由蕃客来泉经商传入。

数百年间,摩尼教在泉州几度浮沉,

却留下摩尼光佛造像等珍贵印迹。

“道貌佛身”的摩尼形象,

世界仅此一尊,

彰显泉州强大的文化包容力,

书写属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传奇。

磁灶窑址

晋江梅溪之畔,

有一把火,烧了多年。

不熄的窑火,

鼓荡的海风,

那载满磁灶窑陶瓷的船只,

从泉州港起航,走向世界。

静卧的磁灶窑址,

有宋元泉州留给世界的釉色记忆,

更是泉州海丝文化沉甸甸的历史见证。

德化窑址

千年前,泉州人跨越山海,

为世界送上一抹“中国白”。

如今,德化窑址在时空光影里,

讲述泥与火千年的秘密。

一件件青白瓷、白瓷沉睡千年,

缓缓醒来……

向世人诉说昔日对外陶瓷贸易的繁华。

从“世界官窑”到“世界瓷都”,

新时代的瓷业传奇,

依然在延续。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沿着蜿蜒山路,

探寻千年前的冶铁遗址。

时光回溯,

安溪“青阳铁场”一片繁忙,

铁炉窑里熊熊的炉火肆意舞动,

把夜空和大地映照得一片通红。

四通八达的水路,

让各种铁产品“远泛蕃国”,

海丝路与铁器贸易的往昔,

在这块铁水流淌的热土上留下印记。

洛阳桥

洛阳江畔,

踏上千载洛阳桥。

听潮声依旧,

守万古安澜。

这座宋代贸易热潮中诞生的“海内第一桥”,

凝聚着古泉州人的技艺与智慧,

也印证着千年世界海洋商贸的辉煌历程。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

跨越泉州历史的悠悠长河,

如今依然飞虹横亘,

诉说着泉州海纳百川的精神气质。

安平桥

“天下无桥长此桥”,

万顷碧波之上

安平桥如玉龙横卧。

安平桥的修建,

让安海港“通天下商船”,

成为海丝贸易的通道和文化交流的纽带。

一批批先民跨过长桥,走向世界,

他们的足迹一步步叠印,

将向海而生的勇气留给后人。

顺济桥遗址

古城南门外,

残存的顺济古桥,

卧于晋水之上,

在遥远时空里浅唱宋元风韵。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发达,

让泉州城内城外商旅往来不绝,

顺济桥的建立,

让晋江南边进出古城免了舟楫之劳,

也推动了古城商业的发展。

古桥已断,

仍然站成了一道历史,

在时间的长河中,

诉说着那些和涛声有关的往事。

江口码头

行走在江口码头,

静看潮水涌动,

曾经的法石之地,

江口码头成为连接泉州港出海口的重要转运码头。

那帆樯林立、渔船忙碌的岁月,

如今依然有迹可循。

屹立的宝箧印经塔,

看尽扬帆与归舟的聚散离合,

也见证了刺桐港的空前繁荣。

石湖码头

一块礁石,一条古桥,

让往来的船舶有了栖息之地,

也成为古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外港。

千帆竞过林銮渡,

宋元时期泉州港的繁忙景象,

在石湖码头得以一窥。

如今,繁华依旧,

码头旁的石湖港崛起,

续写海上华章。

一艘艘远洋的货轮,一个个整齐的集装箱,

沿着海上丝路,去往远方。

六胜塔

石狮金钗山上,

高高矗立的六胜塔,傲视八方,

有“一柱擎天雄关”之誉。

它是游子归依的凭望,

亦是海丝文明的见证。

“六胜”之名,从印度佛教“六胜缘”而来,

是泉州本土文化和印度教文化交融的印证。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上的第一座航标塔,

六胜塔屹立千年,

看着交织的商船运载希望,

看着出海的商人谱写传奇。

万寿塔

一座静默的石塔,

承载了人间最深沉的感情。

万寿塔,又称“姑嫂塔”,

凄美动人的故事流传至今,

诉说闽南儿女的勇敢和柔情。

千百年来,

万寿塔作为航标,

为进出泉州湾的中外船舶引航指路,

诉说着昔日“东方第一大港”港湾故事和千年海外交通的厚重历史。

历史,闪烁着新时代的光芒。

申遗成功,

是对“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这一价值的充分挖掘和释放,

并向世人昭示:

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属于泉州,

属于中国,

属于世界!

END

泉州晚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刘惠嘉

水墨动画:洪志雄薛贺光吴毅韬

编辑:刘惠嘉

审核:江晓媛

泉州晚报社新媒体矩阵

本文来源:泉州晚报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7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