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新闻 >> 正文 >> 正文

严行大德闲公灵塔与大金故慧聚寺文赵润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2/8/11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119/6010350.html
文史

往事

人物

胜迹

军政

轶闻

钩沉

明鉴年07月25日第期总期

严行大德闲公灵塔,位于长沟镇西甘池村北横山之岗,此处原有古刹慧聚寺。据《房山县志》卷一山脉记载:“横山,(房山)城西南三十余里在玄心寺西南。”又据《房山墓志》记载:“慧聚寺在长沟镇西甘池村北玄心寺遗址,金代该寺为马鞍山(1)慧聚寺,即今门头沟区戒台寺之下院,亦称慧聚寺。”也就是说,玄心寺位于西甘池村东北的横山山岗,而坐落在玄心寺遗址上的古刹即为慧聚寺,严行大德闲公灵塔为慧聚寺僧灵塔。

严行大德闲公灵塔额拓本

(1)、辽王鼎《马鞍山》:“出蓟门兮西观,日岩岫兮赞元。伊高库兮参差,何独尊兮马鞍。”(《全辽文》)

众所周知,戒台寺闻名天下,其原名称慧聚寺,始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年——年),位于门头沟永定镇马鞍山上。这座戒坛建于辽代咸雍五年(年),与福建泉州开元寺戒坛和浙江杭州昭庆寺戒坛,并称为“全国三大戒坛”,故而有“天下第一坛”之称。而西甘池慧聚寺作为戒台寺下院,当年信众顶礼膜拜,虔诚祈祷,寺中香火旺盛之情景可想而知。有塔必有寺,有寺必有僧,古刹历代有尊宿。近年前,金代大德高僧悟闲法师曾禅修于此,圆寂后又葬于此地,并于贞元元年(年)树碑铭文,曰:严行大德灵公塔。

严行大德悟闲是何许人?严行大德,是金朝皇帝赐封给墓主的法号。据残碑铭文可知,严行大德悟闲,俗姓张,名伟,字保之,白霫(xi习)(今内蒙古宁城西)人,(大约)生于辽道宗大安元年(年)。幼年丧父,而“宿(夙)植善因,蚤(早)慕真谛”,十岁时(辽寿昌元年年)便到天庆寺拜师习诵经文,每日熟读数百乃至千言。十七岁(辽天祚帝乾统二年年)时返回家中继续攻读儒书。由于勤奋刻苦,擅工辞赋,才名远播,一举高中进士及第。之后,历任州官、县官,直至被选入枢密院和尚书省任职。

然而,这样一位自幼不幸失怙的张伟,凭着勤勉不辍,学有所成,且因才华出众,命运亨通,进而仕途通达,平步升云,不断擢升,直至被选入金朝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通(2),可谓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名声显赫。事已至此,为何又辞官不做出家当和尚呢?由碑文得知,张伟深植慈善真谛,素有爱民之心。做官期间,不敷衍,不苟且,洁身自律,尽职尽责,这是做官的准则。而身居高位,勤政为民,秉公执法,才是为官之道。张伟在任县令期间,发现那些身居高位者,倚仗权势,冒充圭田(3)免纳赋税,而且官官相护,习以为常。刚毅有志的张伟,面对封建社会不容改变的腐朽弊俗,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而是嫉恶如仇,大忤权贵,决心革除弊端,从而“一以法令从事,”使其“役以故均”。然而,这种弊俗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非一人一时所能及也。对此,张伟十分苦恼。“一日读楞严经十习六交因报之说,”遁感大悟,慨然欲求出世。继而“默祷自誓,又以诗寄平生友人兼平章曰:“万缘燥恼丛如发,试看临时下一刀”。于是,不顾亲友与同僚的苦心劝阻,从此不近妻妾,远离世俗。于天会六年(年)弃官削发,入慧聚寺出家,遁入佛门,取名悟闲。此后远离尘嚣,清心寡欲,素斋淡饭,虔心禅修,于金海陵王贞元元年(年)圆寂。据碑铭残留文字“日趺坐顺化,阅世六十八年”推算,得知悟闲出家时43岁,僧寿25年。

(2)枢密院通事,辽置,是中央官署掌管呈递奏章、传达皇帝旨意等事的官职。属北枢密院,以熟悉华俗、精通华语之人为之,掌通译语言之事。金太祖时,曾循辽制在广宁府设立枢密院总领汉军,是临时性和地方性的机构。海陵王完颜亮改都元帅府为枢密院,以枢密使掌武备机密之事。

(3)圭田,古代卿大夫祭祀用的田地。《孟子。滕文公上》:“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是一种可得免纳赋税的特权和礼仪,

寺僧圆寂本平常之事,而朝臣承旨为其造塔、撰写铭文,这在当时也不曾多见。承旨撰写铭文者刘长言,子宣叔,今山东东平人,天德三年(年)以翰林学士使宋,正隆五年三月任尚书右丞,是朝廷命官,其身份是银青光禄大夫翰林学士。据书籍记载,刘长言出身世家,是一位工辞赋、善属文的名士。

何为银青光禄大夫?何为翰林学士?所谓银青光禄大夫,古代散官文阶之号,汉武帝时改为光禄大夫,职掌同为规谏过失,侍从顾问。魏晋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虽无实权,但为尊贵之官。一般为银印青绶隶于光禄勋。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所谓翰林学士,是中国古代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

再看严行大德闲公灵塔的建造者:开府仪同三司平章政事上柱国沈王食邑(4)一万户张通古,其阅历和社会地位也非同一般。张通古,金初名臣,由辽入金,天德初年,迁行台左丞,进拜平章政事,封沈王。据古代官职记载,所谓开府,是指古代高级官吏以自己的名义自置幕府与幕僚部属,设置官衙,拥有僚属的权利。而开府仪同三司,是指设置的府邸和进出仪式都跟三司(司徒、司马、司空)的待遇一样;在金代,平章政事,从一品,为宰相,而从一品是文官品阶,是省级长官即行省丞相的副手,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称平章政事;上柱国,是武官勋级中的最高级,正二品,柱国次之。是对作战有功之人的特别表彰,引申义为功勋的荣誉称号。

由此看出,作为金国两位文武高官,即行省的最高长官(官位仅次于丞相)张通古为悟闲建造灵塔,银青光禄大夫翰林学士刘长言撰写铭文,其规格如此之高,铭文记述情景交融,章法井然,如此详尽,这本身就足以说明是对悟闲生前人品功德的褒扬和肯定。获此殊荣的大德高僧悟闲法师圆寂后又葬于前有甘泉,后有群山的慧聚之处,可见此地的确是一处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

(4)、邑,即城邑。万户,古代官名,为世袭军职在各路分社万户府,隶属于行省。

关于严行大德闲公塔铭并序,本文也要做一简要介绍。据统计,北京地区的古塔总计有二百余座,而房山境内的古塔则有座(原称,后为座,因云居寺建成南塔),占北京地区古塔数量的二分之一。因此被誉为“房山古塔冠京郊”。

那么,什么叫塔呢,塔是作何用的呢?所谓塔,是塔婆的简称,也称浮屠或浮苏。塔作为佛教建筑形象的典型代表,是佛教文化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建筑符号。有道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塔又称方坟、圆冢、塔庙、支提、高显等。根据梵文,其正名当是窣(窣su)堵波,本义为坟冢。

据史料记载:“北京早期的塔为木塔,南北朝以后称作‘窣’或‘浮图’,隋唐以后确定了‘塔’的名称。塔早期被称为佛塔,东汉时期随着起源于印度的佛教而传入中国,是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用的建筑物。

塔的构造由塔刹、塔身、基座、地宫几部分组成。从形式上看,有楼阁式、密檐式、经幢(chuang)式、亭阁式花塔、覆钵式——喇嘛塔、金刚宝座式等;形状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圆形等;层数分单层、三、五、七、九等;所用材料有木造的、有金银、铜、铁造的,有砖石造的,等等。

西甘池严行大德灵塔,始建于金贞元年(年),南向,平面六角形,七级密檐,通高5.6米,为精美的经幢式汉白玉石塔。塔座为六角形须弥座,塔基高1.3米,上镌仰莲。六角形塔身高1.43米,六面每面宽0.47米,幢身镌有“严行大德灵塔”6个楷书大字,字径13厘米。下部装饰梵文和连续圆形几何图案以及线描折枝牡丹二朵,其余5图则旋转施刻铭文。铭文由银青光禄大夫翰林学士刘长言承旨撰写玉山张楷书,开府仪同三司平章政事上柱国沈王食邑一万户张通古建。塔顶为莲花托宝珠刹,造型十分精美。

灵塔铭文下部多已漫漶,难以辨认。其中第一、二、五面尚可识认。铭文计55行,满行34字,字径3厘米,总计存字,字为汉字楷体,行款疏朗,秀逸灵动,略成行书笔意。塔身上承七级密檐,高2.8米。各层密檐雕出头瓦当,第一层檐下设有仿木结构斗拱,密檐之上为仰莲宝珠刹。

西甘池严行大德灵塔是房山僧塔中最古老的密檐式石塔之一。该建筑是研究辽代建筑和石刻艺术难得的实物样品,也是寺中珍贵文物的精品。现为房山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5.12

赵润东男,汉族,年6月出生,北京房山人,大学学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房山区文联理事、房山文史研究会副会长。酷爱文学与史地民俗文学,年始发表文学作品。在20余家书刊发表论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碑文、楹联等余篇,近万字;撰写《古塔风韵》、《古刹常乐寺》、《红螺三险》、《张坊古战道》、《皇后台》等5部电视专题片脚本,在北京电视台和房山电视台播放。著作有《琉璃河古镇史话》(年北京燕山出版社)、《琉璃河民俗风物》(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名镇阎村史话》(年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华瑰宝汉白玉》(与人合作)(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另外撰写出《古镇张坊史话》、《名镇韩村河史话》、《京畿满族第一村—固村》等以及“漫话系列”、“历代名人在房山题诗并撰文系列”,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受到厂大干部群众好评并产生较好影响。作者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编辑:方言图片来源:作者及网络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