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开元寺 >> 开元寺新闻 >> 正文 >> 正文

签约作家张步芳尘世与佛门之间散文

来源:开元寺 时间:2022/8/9

尘世与佛门之间(散文)

作者/张步芳

这座与闹市街坊仅以一道紫云屏相隔的寺庙,只是在早晨,才显得清幽、静默、安谧。头一天香烛于空中散发的缕缕青烟,此时还弥散余香。天刚蒙蒙亮,被数株千年古榕和古桑包围的那片宽阔的拜庭,陆续到来了不少晨练者。待辰时过去,这里就是络绎不绝前来朝拜的香客和旅游者的天下了。泉州开元寺内大雄宝殿前的那片拜庭自古以来就是供官民朝拜的活动场地,地处非常平凡的街边,这样,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之间的距离。这里虽说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近,使得开元寺里总是显得香火旺旺,人气沸扬,梵呗声声,一派佛国景象,却还显得凡俗。正如那幅石柱门楹所书: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拜庭中央,一对老年男女,正在近距离挑打羽毛球,两位老人操着稳健步履,各自稳稳地手握球拍,羽毛球拍在他们手里有节奏的舞动着。老大爷深邃的双眸紧紧盯住小球,盯着接球的老伴;老太太则沉着应战,稳稳地接下老伴抛掷过来的一个紧跟一个羽毛球,她似乎有些沉醉。那只银色羽毛球在他俩的球拍之间不紧不慢地跳来跳去,形成一条白色抛物线,这条抛物线与两位老人头上的银丝相映成辉,特别的谐调,白色抛物线成了两位老人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命线。他们停下片刻,在一株古榕树下的石凳落座,老太太从物袋里取出一张毛巾,伸手去沾对方额边的汗水,对方则从物袋里取出旅行杯,开盖后,将茶水递了过去。到拜庭里活动的人真不少,多数是中年太极族,也有少数几位青年街者。尽管如此,整个拜庭依然很是安静。不播放公共音乐,成为共识,自觉遵守,如果须要伴以音乐的,必定是自带了耳机加手机。所以,整个拜庭声响之最,要数那俩位羽毛球老人的击球声了。我在等待俩位老人重新登场,想从他们的身上再仔仔细细捕捉点什么。恍惚觉得,在他们各自的一生中,在他们俩人之间,肯定是沉积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甚至是惊心动魄的故事。从他坚毅苍劲的击球和冷静沧桑的目光中,猜不出来他们曾经的具体职业,是将军?是科学家?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都可以是。至今保持着结实的体魄和挺拔的身板,曾经的工作中定是有一种坚不可摧的意志。她的执着认真、细心关爱的态势,会被你认定为她是一个学者、或是一名护士。但我更加认定他们是教徒,他们对事业的忠诚、对爱情的忠贞、对佛事的虔诚,似乎是由同一种信仰支配所致,这种信仰让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我耳濡沐染。金色霞光透过树梢、树叶之间缝隙,向拜庭洒下许多光柱,使拜庭地面变得五彩斑斓。再看那对羽毛球老人,在滨纷光照下所形成的白色抛物线,连绵起伏、经久不息,恰似两个信徒在佛祖面前频频送抱、相互飞吻。见二老收检球拍及行装,特意往前靠拢,大叔则主动与我招呼:该打道回家了,再过一会,已时一到,来寺庙求神拜佛的香客会越来越多,而且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得把这拜庭让出来。大叔是在表述一个哲理,即人的一生当中,青壮年时期是积极向上,最可成功的鼎盛期,这与一天十二时辰中的已时极为吻合。日上三竿,来寺庙里进香拜佛者越来越多。大雄宝殿不时传出一响钟鸣,那是进香者向功德箱投币行善,所得到的回饷。时间进入已时,寺庙里香火更加旺盛,直至午时,依然如此。弥漫的香烛烟火笼罩整个寺庙。大雄宝殿传出的钟声也越来越密集,甚至连珠炮似地一声催过一声。

作家简介:

张步芳,退休工程师。摄影爱好者,中国摄影函授学院首期学员。中国艺摄影术学会重庆分会会员。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单位摄影协会主席。偏好纪实摄影《汽车周报》等多家报纸特约通讯员在《中国汽车报》《汽车周报》《华龙网报》《汽车参考报》《现代工人报》《中国环境报》发表摄影作品余幅。

张步芳文集

宁古塔作家,期待您的佳作

《宁古塔作家》和《宁古塔作家网》

顾问:田永元胡安文耕夫高万红许君

主编团队成员:马志刚阿亮西子可儿金美丽金波

总编:金波

摄影师:张立宏

凡向《宁古塔作家》投稿的作品,一周内末收到用稿通知,可另行处理。

投稿自愿,文责自负。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投稿邮箱:Jinbo

.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272.html